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利子伊达事故:新中国历史上最惨重的铁路事故

2020-10-07 11:54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说在前面的话:

标题很官方,但这并不只是一篇水白白的介绍文章,真的不是,也不会是。

这就是应当被知道的,可又大多不知道的利子伊达事故记。       ——nightmirr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故事可能发生在1981年7月8日或9日,也可能就发生在这两天之间。

那里是雅安和凉山交界的附近,一座3000多米的高山。所不同的是,远处的山下只是下着细细密密的小雨,而山上却暴雨倾盆。这恐怕是当地多年不遇的大暴雨了,崇山峻岭之中,硬要说有什么人也难得找到。完全交给大自然打理的这座山,自然也要服从大自然的要求,好好地洗个澡。

可一座山洗澡,就不是洗去污垢了。一场大暴雨势必是会把泥石流引出来的,尤其是那里有不少早就被之前的雨一点点冲松的巨石。暴雨倾盆,这些巨石终于还是被滚滚洪流带走了,泥石流如洪水一般地涌进了这座山引出的一条沟——利子伊达沟中,雷鸣般的响声在雨夜中却难以辨清。

谁也不知道第一块石头是怎么离了根的,可毫无疑问,那天晚上千千百百块石头离了根。

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冷冰冰的:13.2m/s的速度,2.32t/m³的容重,其中有数十块8m以上直径的巨石。可这到底是多大一个规模?

每小时48.96千米,现在城市道路上汽车也就比这个慢一些。

每立方米2.32吨,也就是比一个工位或者一个学校座位(连桌带椅)大一点的空间里面,乱七八糟的石头和水比汽车还沉。也就是说,每个立方米都是一辆加强版家用汽车。

8m以上直径的巨石几十块。随便拎出来一块,两到三层楼的高度,占地就要几十平米。

这样的怪物冲进了利子伊达沟。

这就是那个晚上在利子伊达沟上游发生的一切。

大山深处总有点人。硬要说,人还不少。虽说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两岸还是有居民的。有居民自然有桥,可何况路过这里的是成昆线,怎能没桥?

自从成昆线修成以来,大渡河就不再是铁路天堑了,一座大桥飞架过利子伊达沟,通向大渡河的彼岸。这就是利子伊达大桥,百余米长,17米高。当时共和国时代的照片不多,这座大桥也没能拍下来什么照片。可你要说有没有,还是有的,可惜是这个样子:

无论是利子伊达大桥还是临时铁路桥,都没留下什么完整的影像,如果有,大概我还没找到

一大截桥墩而已,桥早就没了。

我们眼前能实实在在的看到这座桥是没有的,但是在1981年7月9日的凌晨,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看到的还是不是桥,唯恐不觉得自己眼睛和脑子有问题。

挺灵异的。要是不把它捅破,这就是鬼故事。

不卖关子了,开讲吧。

故事回到1981年7月9日凌晨。

当时在大渡河的两岸——雅安市乌斯河镇和凉山州的甘洛县尼日,各有一个火车站。雅安这边是乌斯河站(现在的汉源站),尼日则是尼日站。两站的工作人员都正常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列车发到报点丝毫不差。

现在是凌晨1点27分。在甘洛站,开来了一列火车。这列火车是从格里坪站出发,开往成都站的442次列车。列车司机王明儒、副司机唐昌华和补机正副司机韩天才、郑勇,正驾驶着这趟列车前行。(所谓的补机,就是在一个火车头难以应付某些路段时,承担辅助动力的另一个火车头,也就是这趟列车的前面是两个火车头)

大部分难以找到,在这张照片,右一为王明儒,是当时峨眉机务段的一等司机

1时35分,就在442次列车即将离开甘洛站的时候,车站忽然停电。

一般来讲,火车站不怎么停电,毕竟是牵动着全线安全的,难道前面的铁路断了?但是这一反常的现象只是令王明儒司机有所困扰,他带着疑虑,按照车站的发车信号正常发车了。

备注:个人对于442次列车遇到的停电在哪有所怀疑,如果是甘洛站,那么距离尼日站还有三站,33公里,而仅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开过去并不现实。个人认为1时35分的发车时间可能有误,应当更早一点。除此之外,这一站也应当不是甘洛站,而是尼日站的上一站苏雄站(距离尼日站9千米)

当时的442次列车的火车头,就是这种DF3内燃机车

 不久,442次列车开进了尼日站。王明儒对刚刚的停电多少耿耿于怀,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让他放心了。

当时的成昆线,和现在相对普及的双线不同,还只有一条铁轨,如果迎面来车,就必须尽快进入车站会让。而442次列车当时停靠在尼日,除了办理乘降之外,还要会让从攀枝花(当时叫金江站)开来的211次快车。

迎面开来的,一节不少的211次快车,彻底打消了王明儒的疑虑。如果铁路真的断了,至少到了下一站之前都是安全的——这里距离下一站乌斯河站不过3公里,211次列车开过来也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前面的路段没问题的。

1时41分,442次列车在完成会让之后,正点从尼日车站开出。在尼日到乌斯河这段路上,他要先穿过奶奶包隧道,然后通过利子伊达大桥,再开两公里左右到达乌斯河站。一段很短的路程罢了。

一条隧道,最终吞噬了442次列车

1时42分,尼日站按照工作惯例,向下一站乌斯河站报点。

然而,他们联系不上乌斯河站,此时的442次列车基本快要出站了。尼日站再三呼叫,对面不再应答。车站工作人员一时间惊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442次列车离开了尼日站远去。

难道铁路断了?

可刚刚211次列车才从那里出来啊!

这成了车站人员心中的未解之谜。

1时45分,442次列车开上大渡河右岸,进入了奶奶包隧道,时速40千米。正值凌晨,车上乘客大多还在睡梦之中。

奶奶包隧道在临近出口前,有个向右的弯道。当442次列车转过弯道时,王明儒和唐昌华看到了和往常不一样的景象。

在大灯之下,他们看到隧道口的护路房已经倒塌了

也许是维修不善?

可在向前看,原本一马平川的成昆线的铁轨却看不见了。隧道出口前的利子伊达大桥的地方,看不到铁轨的反光了!

路断了!

王明儒和唐昌华不再多加考虑,两人猛地撂下了紧急制动闸,他们要拯救这一车的旅客。

可天公不作美,奶奶包隧道末端到利子伊达大桥,是一个千分之十四倾斜的下坡(14‰)。一个小小的下坡,使得本来就不短的制动距离变得更长了。但王明儒等人的牺牲,为更多人的生还留下了火种。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是注定了。短短百十米,已经无法阻挡灾难的发生。

1时46分,442次列车冲出了断桥。

两台机车,13号行李车,12号邮政车,11号客车冲进了大渡河,10号车厢和9号车厢脱轨,重重地砸在了大桥护坡上,8号车厢脱轨,但只悬出山坡一截,1至7号车厢,缓缓地停在了隧道里面。

利子依达事故

2节机车上的4名司机,1名列车长,13号车的两位行李员,12号车的两名邮政押车员,11号车厢的两名列车员和百余名乘客(7人除外),10号车厢与9号车厢的一部分旅客(坠坡导致死亡),共240-275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

一趟列车刚刚从那边开过来,这趟列车过去却掉进了大渡河,这难道不是灵异事件吗?难不成是破坏分子炸了桥?

简直是铁路线上的一场血腥魔术!

如果你还记得最开始的那个故事,那么你想的没错,就是那场泥石流冲断了利子伊达大桥。

先行开过的211次列车是极其幸运的,几乎就在他们开过去之后,大桥就被冲毁了。这场规模宏大的泥石流从利子伊达沟中冲出,洪峰高达20余米(大桥也不过才17米高)

刹那间,2号桥墩被折黄瓜一样掰成三截,连同大段的路枕和铁轨一同飞进了滚滚大渡河之中。这场泥石流直接将大渡河拦腰截断,形成了一段五公里长的堰塞湖!

442次列车在苏雄站遭遇停电的时候,基本就是大桥被冲毁的时候。再后来尼日站的工作人员无论怎么呼叫,他们也不可能再呼叫到乌斯河,因为电缆、电话线全都冲断了。

现场

这场泥石流,成为了利子伊达事故的元凶。

回到442次列车上来。

列车长等人已经牺牲在大渡河的波涛之中了。剩下的人该怎么办?当时的乘客和列车员们无论清醒与否,全都卷入了血淋淋的现实之中:一座断桥,黝黑的隧道,脱轨的车厢,冰冷的山间和一条波涛滚滚的河。

当时仅33岁的副车长米发荣正在轮休,刹车直接把他甩到了地板上,他在模糊中摸到了隧道口,眼前看到的是一座断桥,两节机车和五节车厢全都消失了(其中两节在护坡上)。

没有时间用来震惊的。没那么多犹豫的。

那一瞬间,他不加考虑,下意识地冲了回去,开始组织营救。

运转车长吴光寿迅速向后面的尼日车站跑去,他知道必须尽快找到援兵。

列车播音员王书铭,满怀着悲痛,但十分镇静,他一节一节车厢地安慰着乘客。旅客们很快镇定了下来。

隧道口外,能集结起来的一拨人马,准备顺着大桥护坡向下滑去救那边的两节车厢。车厢里的枕头被褥和窗帘,餐车里的笤帚、竹箩筐和烧菜油全都被找出来,点起了五个火堆照明。

餐车主任、团支部书记刘加其,列车员黄金生、江义夫首先冲了下去。

炊事员张维献,在刹车的时候猛摔一跤,撞伤了眼睛,但也冲了下去。

在餐车的侯广树,搬枕木生火时摔伤了腰,但也冲了下去。

好多旅客,刚刚从惊惶中苏醒,也冲了下去。

现场(图片方向错了,左边是上面,右边是下面,要侧过来看)

他们飞快地爬上车厢,砸开黑洞洞的窗子,不顾破玻璃的划伤钻进去,把行李和砸烂的桌椅扔出去,从已经摇摇欲坠的车厢里拖出一个又一个伤员。浑身上下都是伤,可他们谁也没后退一步。

9号车厢的列车员张银元,本来是受害者的一员,被拖出来之后又冲了回去,顶着伤加入救人的行列。

16个休班的列车员全体出动,里面有11位女列车员,那些平时文静娇弱的姑娘们面对尸体、呻吟的伤员,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救人。

在另一端的大渡河北岸,8名守桥武警和卫生所人员冲到北岸边,后一节掉进大渡河的车厢——11号车厢被卷到了岸边,他们砸开车窗和车门,一百多人中只有7个人还活着,他们拼命地向外拖人,拖出了五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女孩。这时,又一个洪峰卷来,车厢已经被冲得晃晃悠悠地支撑不住了。武警班长李德祥和卫生所女护士金瑞蓉不顾危险冲进车厢,拉出了最后一名负伤的旅客。在他们冲出车厢的那一刹那,一声轰然巨响,整个11号车厢和几十名遇难乘客以及列车员的遗体都被卷进了大渡河的滚滚波涛之中

自发的救援行动持续了三个小时,共救出受伤乘客147名,找到遇难者遗体44具。

4时,甘洛县城的人听说事故消息之后,一千多各界人员迅速自发赶往利子伊达桥头,抢运抢救伤员。

4时40分,经过两个小时的组织和集结,有组织的救援部队从甘洛站出发,开往利子伊达桥头......

左边是弃用的奶奶包隧道,右边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利子伊达隧道

240-275人遇难,147人受伤,这是新中国成立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事故。

后记:

1981年7月24日清晨,经过工人们前赴后继,不畏辛劳的十五个日夜的抢修,一座便桥伫立在利子伊达大桥的原址,成昆线恢复通车,同时,利子伊达隧道开工。

1984年5月,利子伊达隧道通车,这一隧道穿过了利子伊达沟底,不再受到该处的泥石流影响,同时,临时修建的便桥拆除,大桥和奶奶包隧道里的路枕和铁轨也全部拆除,奶奶包隧道弃用。

利子伊达大桥残存的三号桥墩,伫立至今。

新的利子伊达隧道

前辈付出的牺牲和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无论什么时候。

——nightmirr 2020.10.7

参考文献:

[1]1978年以来死亡30人左右铁路事故汇总,搜狐

[2]张志彤:《我国山洪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思路》 中国水利网 2013.5.14

[3]新中国最惨烈的火车事故,利子伊达悲剧~~~ 天涯社区 2008.5.3

[4]记成昆铁路利子依达桥七·九事故大抢救,搜狐 2019.3.12

这篇文章写得好吗



利子伊达事故:新中国历史上最惨重的铁路事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