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代的碰撞:土耳其与西方的胜利和失败(代发)
该篇文章属于代发,是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写就,并拜托我发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在欧洲,基督徒一直受到来自东方的威胁,马扎尔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积年累月的征战,双方各有胜负,你争我夺。其中,我们就土耳其人的两场围城战,即1453年围攻君士坦丁堡,1683年围攻维也纳来讨论两方得失。

首先在国际形势上,15世纪前中期的拜占庭帝国已处于日薄西山之时,其土地只局限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一片土地。某种角度来讲,这时的拜占庭不是帝国,更像希腊的城邦。此时的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二世自知不敌日渐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便未雨绸缪地亲自去西方求救。但当时,不论是刚刚加冕称帝的亨利四世还是法兰西的疯王查理,除了一次大餐和尊敬的目光什么也给不了。的确,这个时候的西方王国自身问题都难以搞定。拿英国来说,亨利四世需要面对老敌对分子苏格兰和每天频繁到让人发疯的打着理查德二世旗帜的造反,查理六世同样受着勃艮第的打扰和时常发生的精神失常的折磨。
有人问,为什么皇帝不找东正教旗下的战士呢?无论是去说服奉土耳其为主人的塞尔维亚改邪归正,还是去找自身问题都无法解决的俄罗斯,显然都无法为拜占庭出兵。至于商业“好朋友”威尼斯与热那亚——这两方相互敌视且不说,他们本身也不管什么拜占庭奥斯曼,只要商业合作OK,土耳其也是一样啊!到后来,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为了寻找一个盟国,不惜失掉尊严派使者四处找公主谈政治婚姻。可没有一个公主愿意嫁给这个不知道明天还是不是皇帝的皇帝,真是好一个风水轮流转!三宫六院的封建君主却有这么一天,让人不胜唏嘘!

不感慨了!我们来看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还是一座边塞城市完全达不到君士坦丁堡的辉煌程度,雪上加霜的是,哈布斯堡的统治者们刚从三十年战争中出来,眼瞎到完全是一个空壳一样的帝国,其中的大选帝侯各自为政,而前几任君主貌似没留下什么好的影响。法王路易十四如饿狼窥视着帝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身为天主教帝王的路易十四还勾结土耳其人以达到削弱帝国的目的。这么一看,莱奥波德的处境没比君士坦丁十一世好哪去,更何况莱奥波德身体不太好,也左右不了什么了。
此处我们没谈土耳其的处境,因为鄙人认为土耳其相比于西方国家更集权,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不论苏丹是否有才干都能使帝国运转,虽然有不少土耳其已经衰落的言论,但其不过是一种类似德国人在19世纪后半期的犹太人恐惧症——这种恐惧症非常的复杂,大概来讲来源于人们的妄想和民间的传播,由学者政治家鼓吹和混入神话后大力推广,其没有必要地造成了恐慌和疯狂。不谈目的,这种想法像是一个愚昧的小说家写成的低俗作品,没有实际意义——总之鄙人以为土耳其的衰落应该是一战之前列强完成工业革命,称其为17世纪后期太早了点,好的,现在回来继续吧!
1453年和1683年的土耳其的军队管理和武器、战斗等问题是没什么可说的,与同时代的敌人来讲,五五开。经过对比鄙人可以说君士坦丁堡和维也纳在国际形势上没什么不同,五十步笑百步,没用!君士坦丁堡之所以失败,维也纳之所以能留下,并不是这个原因。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不合或许会成为君士坦丁堡战败的原因,下面我们进行讨论: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去西方的一个目的是找盟国;另一个目的就是谈联合问题。到底是同门基督教,皇帝在罗马和教皇谈得好好的,可回去以后,君士坦丁堡市民却不干了,当然其中包括教内人员。最后太子不得不为了保住老爸,自己当皇帝反对结盟。可悲的曼努埃尔二世,为拜占庭像鲁迅笔下的革命烈士一样,为百姓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可最后却落得个死后被自己保护的人做血馒头的下场,让人空留长叹。总的来看,君士坦丁堡这边就这样了,什么也干不成,罗马教皇这个经常被人狂喷的宗座也算是当了一次善者。1438年,犹金四世邀请拜占庭皇帝去他那开个会,皇帝带着主教们就去了,可他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场灾难——东正教主教除了与天主教主教们打了个狗血喷头外,还与自己人发生了火并。哭笑不得的皇帝只能打道回府。
此时的君士坦丁堡内,学者直接公开演讲反对合作。理由是不要相信不知目的的善意,在笔者看来,这好似一个打破了别人家玻璃的孩子的母亲正在道歉,而孩子却在大叫:“玻璃安错了位置!”一样可笑。

现在,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维也纳。经过了三十年战争,几大选帝侯基本上变成了新教徒,后来去解救哈布斯堡不能算作圣战,而是出于自身的担忧或别的原因,至于波兰人也八九不离十。如果说教会问题给拜占庭带来了坏处,失去了盟友——但好在威尼斯人有所援助拜占庭——而维也纳被围时还没有一个国家(侯国)用行动证明自己在帮哈布斯堡家族援助维也纳。其实不论是1453年还是1683年,欧洲人的作战动机更多是为国家利益和帝王的扩张野心,而不是如十字军东征的十分专一地去解救圣地(编辑语:十字军东征的这一观点个人也不敢苟同)。这里我们可以排除信仰的原因。
不管有几个盟友,有什么信仰,土耳其人来了,那就需要看守城的士兵和长官了。
1453年,君士坦丁堡十一世毅然决定与城共存亡,而指挥者是朱斯提尼亚尼。这位将军文武双全,才能上说得过去。当时君士坦丁堡守城军加上民兵共七千人,对面的是土耳其,八万正规军,两万混制军。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号称是全欧洲最坚硬的铁幕,这是有道理的。由于君士坦丁堡一面向海,土耳其人准备了大量海军而君士坦丁堡同样有自己的水军,加上来自意大利的战舰,有对战之力,并且拜占庭联合海军,总体战术上强过土耳其军队,但是这也许是滚滚历史红尘中,最后一次看见帝国士兵使用那杀伤性巨大的武器“希腊火”。

再看维也纳,维也那面向匈牙利的土地由洛林公爵指挥军队驻守,防止匈牙利(当时匈牙利被土耳其占领一部分)的士兵杀入维也那,鄙人少才,并不知道当时洛林公爵的兵力,不过多瑙河对岸的土耳其士兵始终没能进入维也纳。守城的是史塔勒姆贝格将军手下的一万士兵,土耳其方面有关军队数量,鄙人认为大概正规攻城的新军有十万和其他军队。说到指挥官的水平鄙人认为维也纳方面高于土耳其人。而1453年,土耳其一方的苏丹穆军穆罕德二世有着英明的指挥才能,这也许是维也纳对君士坦丁堡的一个优势,但远不够决定战斗的胜负。
“帝王之家一定非常富有”这句话,用在君士坦丁十一世和莱奥波德一世身上都是大错的!正相反,这两位皇帝都非常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拜占庭失去安那托利亚的物资供应后,显得更为狼狈,而莱奥彼德皇帝也写信四处借钱,不过别人一般都断然拒绝他。值得庆幸的,维也那城内的粮食还是够吃的,而相比之下君士坦丁堡有些不足。虽然1453年和1683年教皇都派人送过食物,但有关维也纳守军粮食短缺的表现不如君士坦丁堡强。然而,君士坦丁堡内的卫生状况却好于1683年的维也纳。鄙人认为不管食物、病症都是守军要面临的,不能单用这点说明优势。
最后,我们分析围城部分。总体上看,1683年土耳其人不论是兵力、能力、战术都强于1453年,而守城者的能力也同样提升。不过总体来看,1683年土耳其人对维也那的进攻要明显强于1453年的拜占庭。对比1453年的围攻君士坦丁堡和1683年的攻打维也纳,我们发现:不论在哪个时代,西方人对东方侵略者的恐惧从没有消失。这些恐惧通过妄想形成并用这种方式表达使西方人如临大敌。未战先惊,这是很可悲的,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可有人,连狼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在战斗中守军都舍生忘死,保卫自己的故土。而侵略者也都也气冲斗牛,为了荣光与财宝,可以放下生命的可贵。在这两种动力的驱使下,双方像杀人机器一样战斗,用恐怖的手段报复对方,最初的目的被遗忘,留下的是道德泯灭,强取豪夺。
一定要回答土耳其人输在哪儿了,鄙人要说你可以认为他们胜利了!维也纳城墙被破了几次,但援军救了维也那。这是一个双方向思考的问题,土耳其人既知道西方援军一定会来,为什么不把他们当作一个威胁?可像萨克森这种新教国家曾与皇帝打的破马张飞,又为什么会出兵?必定天主教的法国还与穆斯林是盟国,多么讽刺啊!更让人发指的是:不久后,奥地利这只曾被解救的绵羊,化为了恶狼加入了瓜分波兰的行列,国王若百年后,九泉得知此事,不知道还会不会带来那决定胜负的军队。滚滚长江水,是是非非似浪花,一起一落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友谊在利益面前是那么惨白,信仰可以改变。敌人与好友没有界限,不过是皇宫桌上的几页文件
作者/匿名
编辑/nightmirr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克兰门肖《哈布斯堡家族画传》
2.[英]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3.[英]安德鲁·惠克罗夫特《1683维也纳之战》
4.[德]克劳斯·P·费舍尔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
5.[中]段宇宏《血王冠·玫瑰战争》

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请发在评论区,我将代为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