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这句话,来自《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故事书里最开头一章。
先说说另一话题。
在更早先的一段,有很多微信读书的书友,对于苏菲被问“你是谁”后的评价。
他们有人说,哲学是残酷的,现实也是。
开始接触哲学,就离自杀进了一步。
而且有朋友引用了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
“哲学的尽头是自杀”。
我作为刚接触哲学的人,且没有看过完整的哲学著作,可以说没了解到哲学的很多面貌,不能去评判这句话。
但作为此时此刻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有不少东西,也是可以进行探讨的。
毕竟,我有逻辑和思维,还有一些见闻。
这篇文字,本身也是梳理和学习的过程。
最早给我灌输哲学思想的,是锦清兄介绍给我的,冬吴同学会的两位老师——梁冬和吴伯凡。

他们的话语间,都会传达一些很接地气的哲学观点。
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哲学的魅力,让我眼前一亮,还激发了我对思考的兴趣。
另外我知道的哲学相关的,有我喜欢的李小龙。

他是哲学专业毕业,我倒是对他武术之外的哲学观点很感兴趣,特别是从武术观点中提炼出不少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观点。
也可以这么说,李小龙的做派和很多他的思想,就是充满了哲学思辨的。
比如他说截拳道:
“学习截拳道绝非单纯地寻求知识或积累形式化的技巧,而是在自我率真的表达上。”
作为李小龙自身创立的门派,截拳道这一武术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而不是固定的学**一种动作,在武侠小说里更像是心法,而不是招式。
还有他对水的看法:
“净空心灵,缥缈、无形,像水一样,可以流动,也可以撞击,不拘泥于形式,持续律动。”
当时听到,我很震惊。
这哪里仅仅是在说武术,做人,做事,面对挑战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真正的强大,不一定是硬碰硬。
而是无形,却又随时可以有形。
这像不像阳明先生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可以实时反映现实最真实的状态,采取尽可能最佳的应对策略,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所以我还是觉得,很多东西,都是非常落地的。
包括这一句:
“不要思考,要去感受。”
这也是我经常给朋友提到的一句话。
比如一个知乎上的兄弟,问我投篮的问题。
我一再强调的,是感受,是体会。
没有足够多的实际感悟,再多的理论,也仅仅是理论。
这就像,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得一塌糊涂,但为什么啥用都没有?
还拿李小龙的一句话延伸上面的内容。
他说:
“我不怕遇到练习过10000种腿法的对手,但害怕遇到只将一种腿法练习10000次的强敌。”
这类似的道理,咱们懂的人太多了。
什么一万小时定律,什么要做行动的巨人,有啥用呢?
真有用的是,拿起就做。
别怕挫和错,就想我现在的书写,感受自在其间。
除了李小龙,我听的一位说话非常有道理,思路很清晰的一位李玫瑾教授的讲课和访谈。

我觉得她怎么有这种超凡的气质和淡然的状态。
后来才知道她是哲学系毕业的。
她是真正对哲学感兴趣,从哲学中思考了更多高于金钱物质境界的东西,让她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预防犯罪,这种看不出成果的事业上。
也是很有高度和深度。
再次让我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包括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你都没了解过,就认为哲学玄乎?》,就是介绍哲学的定义。
其实这本身看不出是引向自杀,所以我不见得赞同那些书友的观点。
这就有点像什么呢?或许不太形象。
一把菜刀,它可以剁肉切菜,助我们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但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件凶器。
所以很多事物,不见得是好是坏。
很多人的理解和了解哲学后的状态,也是不同的。
我记得在一次海难中,当得知自己一无所有后。
哲学家——芝诺,坦然面对,只说了一句:
“过去,金钱桎梏着我的哲学研究。
现在,千金散尽,如释重负。”
这就是很积极的认识,这一段出自《为什么你都没了解过,就认为哲学玄乎?》,里面写的很清楚。
都是些很接地气的东西。
这两天,我脑海一直不时会冒出天下第一读书人——唐诺老师的状态。

他天天看8小时的书,是真正的把很多基础的各个门类书给啃下去,并且把很多经典书籍都读透。
在一篇《十三邀》的采访里,随口引用出几十条恰如其分的名人名言。
他懂得很多原理和道理后的通透感和淡定的谦逊,让我越发向往。
参见《讲讲天下第一读书人唐诺,以及基本功》。
再就是昨天看到一篇文章《27岁姑娘一个人住进终南山,不买衣服,不用WIFI,3年后竟造出一家绝美书院》。

她的那种状态,不能简简单单断定是逃离还是更加积极的选择。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

在咱们作为人类这个既伟大,又渺小的个体。
这一生当中,我们走过的痕迹和方式,应该怎样去做。
是被很多无形和有形的绳子牵着鼻子,还是有时候能卸下绳扣,去探索一下自己和真实发生在身边,但并未涉足的思维空间和区域。
咱们会发现,很多人太行色匆匆,忙忙碌碌。

也有人无所事事,做着并不太喜欢的一些大众化的娱乐,接受着信手拈来的刺激快感。
这些会耗费我们的一种东西,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场中。

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而几乎不自知。
那么,哲学,或者其他的很多个方式。
就是打开我们身边更多扇门窗的途径。
没那么绝对,没那么难,只是会感觉不适应。
因为被生活推着走是理所当然,很累,却可以忍受。
但被推久了,你,还找得到自己吗?
说回标题: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这就充分强调了,我们现在体会的状态,其实取决于我们的参照物。
人之所以能好好活,是因为有死亡这事。
之所以珍惜某件宝贝,是因为它稀有。
如何去感知这样的事,拥有合适的参照物和锚点,就是我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与其用嘴巴说出“我要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来度过。”
不如去积极想办法做些什么事,让自己真能禅定地体会到此刻的美好。
比如吃饱了,再吃山珍海味,也很难受。
但是饿坏了,吃稀松平常的番茄炒鸡蛋都是美味佳肴。
很难吗?
不难。
或许,是因为懒。
说实话,我还不是懒。
但生命或许就这一次,懒好像有时候对我来说,真的划不来。
==========
相关阅读:
很多人把说教当成了关心,哲学家给你做个优秀示范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定义快乐
为什么你都没了解过,就认为哲学玄乎?
讲讲天下第一读书人唐诺,以及基本功
=========
题图作者:Les Triconautes
图片授权基于:http://unsplash.com版权协议
其他图片来自新浪家居、http://zh.fanpop.com、weibo.com、weibo.com、公众号insdaily、知乎@我桃桃渡河而来、爱范儿(作者:沈星佑)、简单心理等网络,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
如有疑问,与我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唠点嗑给我优秀的读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