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影评:现实世界中有着人尽皆知的道理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芭比》。其实最近上映的电影我都没看,首先选择看《芭比》,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话题性要远高于票房比它高得多的另外两部。与网上的评价截然不同的是,我的几个性别各异的朋友在分别看完之后给出了一致的评价:这部电影想讲的是,女权主义、男权主义、消费主义,全都是垃圾。「在这个时代能有作品指出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其中一位朋友这样评价。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这部电影是如何描绘性别主义的呢:在芭比乐园里,Ken们靠着几本讲父权制的书就让Barbie的乐园变成了Ken的乐园;而女总统女医生们可以轻易地被一群只会弹吉他的男性废物取代,又能经过一番洗脑就得到救赎。这段剧情描绘了一种非常容易受人摆布的人,改变他们只需要一本不知所谓的书或者一种「洗脑包」(中译字幕里还真用到了这个词)。

与电影中的芭比乐园所对应的则是现实世界。在芭比的口中,现实世界是污秽肮脏的,而最终又是现实中的那位母亲使芭比乐园中的角色们得到了救赎。因为现实世界的人们,成为老板要获得工商管理硕士,成为医生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就连成为救生员都需要培训;而不是像芭比乐园中的人们一样,每天早上醒来穿上好看的衣服,出去散散步,晚上跳跳舞,再学几个性别主义口号,就能成为工人、医生、总统。这本应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而也许真的有人像对待芭比乐园一样对待我们的世界吧。现实世界中的人也正因为掌握这些人尽皆知的道理,使得他们比芭比乐园中的人坚强得多。
电影的结局则是主角芭比来到了现实世界,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女性,离开了看似美好实则空洞,自以为救赎了现实世界,充满塑料感的芭比乐园。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再回顾其在网络上带来的远高于票房的话题性,以及我和网络上的一些人带来的截然不同的观后感,这又让我迅速想起了电影中对消费主义的描绘:芭比乐园中的芭比抑郁了,与之对应现实世界推出了抑郁芭比娃娃;Ken占领了芭比乐园之后,现实世界推出了Ken的玩偶,都非常畅销。在电影的开头还讲,在芭比娃娃出现之前,女孩们的洋娃娃都是小孩形态的,而芭比娃娃的出现让女孩们知道了「女性可以成为这个,成为那个」。人们常常靠商品来彰显个性,而商品却只是什么火大家就买什么罢了,限制人们个性发展的恰恰也是商品。
无论是国内发行商的宣发逻辑,还是有些影评人的评价,恰恰掉进了电影中所叙述的事情中。
也许真的有人像对待芭比乐园一样对待我们的世界吧。
电影的中间,芭比带现实中的母女来到芭比乐园之后,母亲问到:Ken们都住在哪里呢?
芭比回答: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