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冯对决:美苏冷战航天竞赛简史

2023-08-17 00:48 作者:Young李明阳  | 我要投稿

左图:航天员科马洛夫遇难后烧焦的遗骸

右图:冯·布劳恩站在土星五号 5 台巨大的 F-1 发动机前

本文作者为up主的同学,已获得授权

不安的前夜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开始了剑拔弩张的太空竞赛但鲜为人知的是,撑起这场竞赛最核心的人物竟是两名罪犯。其中冯·布劳恩是向美国投降的纳粹分子;而谢尔盖·科罗廖夫则是被斯大林送进西伯利亚监狱的劳改犯。如果不是其中一方早逝,登月竞赛的历史或许还能改变。追根溯源,美苏两霸瓜分德国才是这场好戏的导火索

当时美国和苏联,都有一个极其重要任务,就是回收纳粹的最强武器——V-2火箭。这枚V-2火箭是希特勒准备用来翻盘的筹码,但因命中率太低也无法力挽狂澜。然而,美苏两国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在那个飞机还停留在螺旋桨的时期,V-2的射程就已达320公里,是世上最尖端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人类首次创造出的,有能力进入太空的装置。当然除了V-2火箭外,美苏最想获得的还是其缔造者冯·布劳恩。

毕竟没了灵魂,V-2可能也就是一堆破铜烂铁。为了及时逮捕这位顶级火箭科学家,美国甚至派出了冯·卡门和钱学森。

而冯·布劳恩也不是傻子,知道纳粹德国命数不多,长久待在希特勒身边,迟早会被吊死。于是冯·布劳恩及其团队,连同带制造火箭的核心设备,就被全部运往了美国。而美国也因此赢下来这场史无前例的航天竞赛的第一局。

科罗廖夫出山

图2:科罗廖夫

1945年苏军攻占德国北部的V-2导弹基地佩内明德,收缴运回了所剩的导弹装备,但缺少关键的工程图纸,一大批专家面对着一堆废铜烂铁面面相觑,而摸不清头脑的苏联军方,为了快速重建军用火箭这类利器,也只好请那位什么都懂的“神仙”科罗廖夫出山了。

科罗廖夫是出生在乌克兰的俄罗斯人,他父亲是一位俄语教师,母亲是一位富商的女儿。小科罗廖夫三岁时父母离异,常住在富裕的外祖父母家里。母亲后来嫁给了一位电气工程师,她常去乌克兰首府基辅参加女子高等教育课程,继父则在基辅理工学院深造。在此熏陶下,小科罗廖夫成为爱看书、尤其喜欢数学和电器的孩子。

16岁时他加入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航空协会,第一次得到驾驶水上飞机的机会。17岁自己设计一款滑翔机。18岁在一次滑翔机训练时折断两根肋骨。其实,直到23岁他才拿到飞行驾照。

1925年,18岁的他考上基辅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学到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毕业后,科罗廖夫进入苏联第4实验飞机设计局工作,但表现平平。官方媒体则称「他一毕业便进入了闻名遐迩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成为一名出色的飞机设计师和新飞机试飞员,甚至很快成为图波列夫本人的得意助手。」其实也都是为了宣传需要,编造英雄惜英雄的桥段罢了。

不过,就在这时,科罗廖夫遇到了另一位大神级人物——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人类宇航学之父”彻底改变了科罗廖夫的事业轨迹,从此以后,苏联少了一个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却无可取代地出现一位航天巨擘。

然而1937年斯大林一手策划的苏联大清洗开始了,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迅速处决后,厄运也降临到科罗廖夫头上,再加上手下格卢什科等人的恶意指控,他最初被判死刑,后来改判,被扔进西伯利亚古拉格集中营,但这期间他一直申冤,包括给斯大林上书。

直到6年后的1942年,当年恶意指控他的手下格卢什科,不得不向当局打报告,研发火箭离不开科罗廖夫,于是“戴罪立功”的科罗廖夫变成了格卢什科的手下。

1946年,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苏联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苏联第一枚弹道导弹。1947年至1953年间,他的团队成功仿制及自行设计近程、中程、远端和战术导弹。从1953年起,他开始主持研制R-7洲际弹道导弹,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导弹可以改装成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所以向苏联科学院提出将狗送入太空的实验,但遭受拒绝。此时正值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之际,政治紧张局势压倒了一切。

直到两年后,1955年美国宣布将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短短4天后的1955年8月2日,在赫鲁晓夫亲自指示下,苏联宣布也要发射自己的卫星。美苏太空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于是,冯·布劳恩站在了资本主义阵营,而科罗廖夫则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就这样,一场太空对垒就正式开始了。日后的美苏太空竞赛,也正是两位同为罪犯、同样心系太空的巨人之间的争夺战。

首战:美利坚错失良机

冯·布劳恩虽作为“头脑财富”来到美国,但却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因为美国人始终对这位纳粹分子心存芥蒂。那段日子,他离太空最近时还是在迪士尼片场录制太空短片,与唐老鸭米老鼠同台为儿童讲解火箭知识。

图3:冯·布劳恩

而与冯·布劳恩相反,科罗廖夫则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支持其火箭事业。所以这才有了苏联击败美国,率先一步在1957年10月4日将人类第一颗卫星送上天。而将这第一颗卫星送上天的,正是科罗廖夫研发的R-7火箭。尽管这颗卫星除了测量温度和有节奏的发射电波之外,并没有做出什么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但是这颗小小卫星确实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紧接着,科罗廖夫拼了命似的创下一连串的宇航第一: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第一个太空狗莱卡,1959年1月2日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载着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一号Vostok-1,成功绕地飞行108分钟,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太空人。

图4:尤里·加加林

苏联此时举国欢腾,人民对国家的自豪感达到了顶点。而赫鲁晓夫终于点头认可了科罗廖夫的价值。没过不久,19年前对他莫须有的指控正式被撤销。此时他恰好50岁。

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毕竟,因为火箭能上太空,也意味着其能携带核弹头穿过大西洋,轰炸北美大陆。

但美国人自己争气了吗?并没有。 

“本土”研发的“先锋号”火箭一直被委以重任,被认为是发射第一颗卫星的不二之选。但它总预算超支了10倍还不说,计划还一再推迟。迫于压力,1957年12月6号美国海军确实匆匆地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然而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先锋号”火箭才刚离开发射台两秒就原地爆炸了。

果然,将冯·布劳恩束之高阁就是暴殄天物,于是老天爷就只能偏袒重用人才的苏联了。不过美国也算迷途知返,意识到冯·布劳恩的重要性后就决定让其放手一搏。而早已蓄势待发的冯·布劳恩,当然也不负众望。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木星C”火箭就被打造出来。1958年2月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顺利进入太空。但这也仅仅是冯·布劳恩对科罗廖夫的追赶罢了。他根本不知道他的“木星C”火箭推力,其实只有科罗廖夫“R-7”火箭的10分之1。一直以来,科罗廖夫都关注着布劳恩的一举一动。但冯布劳恩却不知道苏联还有这样的天才,在与自己竞争。他更没法猜到科罗廖夫创造的下一个历史一瞬是什么、会在什么时刻。

图5:尤里·加加林(左)与科罗廖夫(右)

截至加加林上天,科罗廖夫已全部拿下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和载人飞船这些重要节点的“三连冠”了。后面,科罗廖夫依然花样百出,根本不给美国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位女宇航员上天、筹备人类第一个太空站...都是科罗廖夫一手指挥的。

当然美国那边也没闲着,也在努力征战太空。但大多数时候,冯·布劳恩总是比科罗廖夫要慢那么一步。例如美国首次载人航天是在1961年5月5日,仅仅比加加林迟了23天而已。然而在世界范围内,人人都只记得是苏联的加加林,而不是美国的谢泼德。

但赢得第一的同时,往往代价更大。赫鲁晓夫贪得无厌地不断要求科罗廖夫刷新更多个第一,使得科罗廖夫对此只能死磕自己,即使勃列日涅夫上台,也没给科罗廖夫带来任务上的松绑。

病魔缠身的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不管是为了航天梦想,还是最高指示,他只能最后一搏。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后不久,他就卧床不起。1966年1月14日,在刚刚度过59岁生日仅两天后,科罗廖夫没能撑过癌症手术,在开刀过程中去世,随后苏联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而他的名字也才终于公开于世。而冯·布劳恩这是才意识到自己曾经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对手。

天平再次倾斜

当科罗廖夫还没去世时,冯·布劳恩也明白,这样追在别人后面的战术,是行不通的。于是美国就决定弯道超车,来个跨越式发展——载人登月,想将花样玩尽的苏联远远甩开。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就向全世界宣布“阿波罗”计划启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不过说来滑稽,赫鲁晓夫可不相信美国当真会举全国之力,来完成这“没有实际意义的载人登月计划”。直到发现美国人是玩真的,1964年苏联才匆忙出台了载人登月计划。这时候,已经比美国登月计划晚起步三年了。此时,太空竞赛的天平已向美国的方向倾斜。

然而几年后苏联随着科罗廖夫这一位航天巨人擎天,苏联整个太空计划顷刻陷入茫然,此时载人登月的关键N-1火箭,已经失去了灵魂人物。最后,N-1火箭也在始终无法解决的多台并联发动机耦合共振的影响下,四次发射全部以失败告终,甚至炸毁了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发射塔。

苏联登月计划破产。

科罗廖夫的心血也化成了灰烬。

而他另一边的冯·布劳恩则身体健康,且踌躇满志。 

他相信失去科罗廖夫的苏联已经是泥足巨人,用不了几年,太空和月球上回响的将是山姆大叔的笑声。

从那时起,冯·布劳恩就开始创造神一样的记录。他主导设计的火箭,基本上一次大的事故都没出现过。1967年,冯·布劳恩就设计出了史上最强的推进器——土星5号:由5台F1引擎驱动, 第一级推力就达750万磅 。

直至现在,土星5号依然保持着世界最大、最高、推力最强火箭的记录。2018年2月7日,SpaceX发射的“重型猎鹰”夺下了现役运载力最强火箭的桂冠,但其运载能力还不足土星5号的一半。“阿波罗”飞船的8到17号,就全都是由这个庞然大物送上太空的。

1967年,NASA“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圆满完成,美国宣布开始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冯·布劳恩成为总领空间事物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直接主持“土星”系列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冯·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7月20日晚,由土星5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21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但到了这个时刻,阿姆斯特朗的那一步已不能用美国的胜利来概括了。这一步,同样也实现了科罗廖夫的梦想,以及全人类的梦想。

这期间,他领导研制出的史上最大号最神武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成功将6批次、12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整个太空竞赛美国落后的颓势,更为重要的是,一举将人类太空探索推向最高潮,至今还是人类史上飞越最远的宇航纪录。

事实上,冯·布劳恩的太空梦不止于此。在月球建立基地,并且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外太空探索——他的宏伟构想。只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未实现。跟众多科幻作家、航天专家不同的是,他是一位梦想实干家,他有幸完成了人类太空探索中最伟大的第一步。之后,为美国研制出航天飞机付出了最后的心力。

1972年,功成名就的冯·布劳恩离开了NASA,退居二线的他并没彻底赋闲,服务过提供卫星实际应用的费尔柴德尔的公司、仙童公司、西德轨道运载和火箭股份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等要职和顾问。

1973年他在例行体检时发现了肾脏肿瘤,1977年6月16日,因大肠癌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德里亚市病逝,享年65年。葬在当地的Ivy Hill公墓。

于是,这场振奋人心的竞赛就这样悄然落幕了。

尾声

这20多年的竞赛,也正是史上航天技术进步得最快的时期。其实到最后,我们都难讲他们两人中谁更厉害。但无论少了其中哪位,航天史都不会有如此的飞跃。没有冯·布劳恩,科罗廖夫可能还在劳改营。而没有科罗廖夫,冯·布劳恩或许只能在迪士尼儿童节目上露面。

他们就像航天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一个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加加林送上太空,另一个将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但他们又比哥伦布和麦哲伦要清楚,自己所做一切对人类文明意味着什么。

时至今日,即使火箭对于国际上来说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新闻,每年都有无数新人入局航天,无数新型火箭发射成功,而航天也早已不是曾经那般视作国家命脉的武器了。但当我们看到星舰翱翔长空,天问一号、希望号、毅力号携手进入火星,我们又总是能看见那“科罗廖夫十字”出现在红外摄像头中;当我们听到国际空间站将要坠落,哈勃迎来继任者,我们又是无比怀念上世纪航天大爆发的年代。

科冯时代,已然过去,却从未离开,而人类也不会停下脚步。梦回缘起,正如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

科冯对决:美苏冷战航天竞赛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