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分享丨《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最近一边码字一边学画画,一边也在继续看书。
这本属于纯学习类的工具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书还不错,笔记也做了蛮多,就发出来做个记录,也分享给有兴趣的人。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非虚构写作的书,是“尼曼叙事新闻会议”上精彩的演讲集结,收录了51位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心得,有来自记者、编辑和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
内容偏向新闻采访写作类,但是对于常规的小说创作也有相通的地方,不算很系统,更像是许许多多的意见+案例集合整理,内容涵盖了选题、采访、修改、整理等各个写作阶段……
适合放在案头,要用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也适合像这样,整理之后来提炼要点——我写下来的就是我认为比较有用的要点,但案例我是没有整理的。

笔记整理
第一章:叙事的邀请
1.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蒂姆·欧布里安《负荷》
2.让我们成为人的是故事。而只有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我们才能保持自己为人。
3.和那些虽然只有私人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却能够代表一种更大的意义的人在一起。、
4.你得好奇,才可能有开始。
5.“这个故事要讲什么?”——点子或想法概念——写作就是让一个想法从诞生一直走到成熟、走到结出果实。
6.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7.语言必须跟场合相配。 你得收着写,让事情自己说话。你得用尊重的态度来处理每一个人物。
8.你能做的采访越多,作品就越厚重……报道的成分越大越好,逸闻趣事越多,洞察见识越多,以及在某个主题上打开的、让人可以透视这个事情的窗口越多,就越好。……每次采访结束的时候,你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还应该去找谁?
9.用叙事性的写法来处理严肃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哪怕不流行】。
10.采访的时候得去他们的地盘,在他们的世界……不仅仅是听他们讲的故事,还观察他们过日子的方式。真相存在于言行之间。
11.三个表述清晰、精心准备的案例——如果它们背后有一组精准尖锐、指向某个更大的问题的证据做支撑的话——远胜过20个提了问题自己又不能解决的案例。有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部分的故事,要比有16个部分的故事更有效。
12.那些立面是能引起直觉反应的?又有哪些立面确实说出了点有意义的东西?——问问其他行业的朋友,听取他们的反应:什么感兴趣?什么会激怒他们?他们会追问什么?
第二章: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
1.值得讲的故事
A前提:有正在展开的情节(发生)——记者必须身临现场;有让受访者向你敞开的路子
B问自己:
a我能全程跟随么?——任何能让这个人动起来和放松下来的事,都会为我的笔记增加素材
b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c这个场所/行动/人是重要的吗?
d我的人物会和其他人互动?
e我是要围绕一个单一场景写,还是围绕一个时段?是要写一整天还是一个人的某个阶段?
f故事中的人是否有“顿悟”?
g故事的大想法是什么?
2.编辑的提问(发现另一面亮点):
A时下最持久的议题,最有普适性的主题是什么?——要怎样让读者从某个人的具体生活中看出它们?
B出现在头条里的人,有人跟他过着一样的日子吗?能不能从普通人的经验和眼光出发得到更好的理解?
C新闻讲了什么道理?反面有故事么?
D什么地方值得深挖?什么地方需要镜头推到特写?还有什么地方仍然是谜?
E一个大故事里是否还有哪儿模棱两可?
F还有什么没讲出的背景故事?
G一个故事结尾是否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3.具有高情感价值的故事既不需要上下文或前因后果,也不需要刻画人物。
4.事件的时间不能出错,但故事可以从结尾讲起。
5.故事要有场合感,让读者感受到体积、空间和各向维度,但不要试图在纸面上完成立体布景。
6.从叙事流中出来,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为故事设立框架——报到前进行调查研究,给采访一个方向。
7.叙事会让读者A对故事中的人事产生情感态度B有种人们告诉他们这些是为了某个有价值的理由这种觉悟——结尾必须给人某种收获。
8.采访必须完成的七个阶段:引介—调适—联结的瞬间—安适—揭示/披露—减速—重新激活
9.问一个人的经历和想法,不要问他们的感觉和意见。
10.哪怕文章是用第一人称,也记住主角不是“我”,而是“他们”——读者支持谦恭的叙述人。
11.成功的叙事,需要里面有改变,要有曲折的故事线。
12.采访时,像摄影师一样去看和思考,不断移动,改变视角、地点,同时保持安静,不要打断事件的流动进展。
13.一个故事一定要“有一个地方”,你要的是编织成一个整体的关于你身在何方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张记满了各种细节的清单。
14.不要用自己的话改动别人的。
15.采访时在你面前展现出来的细小的、被你观察到的细节,构成了你亲临现场的一部分。
16.针对复杂的故事,编一个时间年表,和一份需要包含的要素的清单。
17.最后10%的重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平庸与好的区别。
18.从想法到故事(漏斗):微光(萌生想法:这可以是一个故事)——初期探索(目的是找到故事而非成为这个话题的专家)——漏斗中的探索(提纯故事中心,提纯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草稿——故事
19.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的办法,同时,犯你自己的错。
20.向人描述:听自己想要说什么,提到最多的是什么,来决定那条故事线那个人。
第三章:非虚构流派细分
(人物传记、游记、回忆录、个人散文集、评论、历史写作、调查报告、广播纪实)
第四章:建立结构
1.三幕剧式:故事从哪里开局,开局在哪里结束而中间部分从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结局在哪里开始?
2.开头就像开始一段旅程,朝着一个目的地出发。作者需要决定故事反应的更大意义,带读者到达。
*一种尝试:以最紧张的时刻来开头,小点开头,然后扩展,近景开头,然后拓宽——不但整个故事需要开头,中段和结局每一场都可以细分为三幕。
3.创造多维度的故事和人物,深入——激起一个地方的灵魂。
4.叙述距离:中距:3米外。离地面2.4米高—靠近些,到主人公的肩上—内部视角,进入主角的脑子,或通过他的眼睛来看。
5.最好的引述不是孤立的引用,而是对话。
6.愚蠢的问题让人们说出有意思的事情;激怒一个人会获得真相。
7.故事:从叙事中挑选精华的部分,把它们和其他材料分离,并组织起来形成意义——意义是故事的本质。
8.第一个转折点在开局的结尾,是人物性格的复杂化,是主人公卷入复杂化的事件【不一定是冲突,仅仅迫使人物付出精力】——然后是“领悟时刻”(“婚礼时刻”:观念层面和故事层面相交),故事转向解决的时刻。
9.所有故事都是三个层次:发生了什么事;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文章的节奏,用以唤起故事的普遍意义:爱的持久、智慧的盛行、孩子的成长、战争的残酷、偏见的歪曲……
10.结尾是故事的目的地。它需要做四件事:A传达文章即将结束的信号;B强化中心要点;C引起共鸣;D及时结束——但最好的结尾,会给读者一个他们没有想到的,但恰恰打动他们的意外——它可以是:a一个生动的场景;b阐明主旨的令人难忘的奇闻异事;c生动的细节,象征着比自身更大的东西或者暗示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d用心安排的令人信服的结论,作者亲自想读者讲话“这就是我的观点”。
第五章:塑造作品品质
1.一个故事吸引作者的第一要素是情节,是已发生的行为和做出的行动,人物是第二位——人物是真实的却不可能完整,我们只选择一个人生活中的某一面向。
2.只有能解释“动机”的信息才可以写入稿件,其他都不必要。
3.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最有效的开篇是从人物即将开展的一个决定性行动写起,再回溯,解释他如何走到这一时点。
4.“身份细节”——并非总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也在于它们对人物的重要性,不能简单以表象判断。
5.强有力的场景:精确、气氛、对话、情绪。——当你生动再现一个未亲历的场景,让读者确知你没有胡编乱造,每一个细节都有其来源(使用注解)。
6.讲故事的线:A首先研究自然顺序;B沿着一条清晰、简单的线采访与写作;C放大大背景里的小故事与小细节;D有力开篇,走向高潮(越来越好);E“摆好桌子”(让关键道具提前出场);F慢下来(维持已建立的紧张感,多分段,找出场景内自然的停顿);G学会创作高潮(整体结尾或长段落结尾,需要达到叙述高潮)
7.资料:A公共文件:法庭记录、警局报告、政府研究;B私人文件:日记、孩子的成长记录、高中毕业册留言、信件……
8.提升故事:A使用场景表达;B丰富的对话;C对人物身份细节的仔细描写;D视角选择
9.改变故事的节奏就会改变情绪。长句子让读者放慢速度,短句子让他们加快步伐。
第六章:伦理
铁肩担道义
第七章:编辑
1.风格:A让想法寓于语言的性质中。B复原磨损的词语。C学习如何去看(上一门艺术课?)。D使用具体细节。E控制步调。F形式试验。G自己的风格(风格和技术不只是表达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工具)
2.抵达故事核心:A采访。B思考(这故事要说的是什么)。C修改(爱主题,而不是你对它的处理方式)。
第八章:新闻组织里的叙事
1.发现故事的日常习惯:A跟陌生人交谈;B逃班;C读墙上的文字;D单独吃午饭;E充实生活;F不理大人物;G赞扬失败者;H琢磨“谁去……?”;I到酒吧逛逛;J给联系方式;K写节假日;L别人不要的故事;M苹果表面的淤伤大于光洁面(一群成功者中的失利者)
2.抵达故事核心:A采访。B思考(这故事要说的是什么)。C修改(爱主题,而不是你对它的处理方式)。
第九章用不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