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B布莱希特,贝托尔特

2022-12-28 07:31 作者:宇文红星  | 我要投稿

布莱希特,贝托尔特(Brecht,Bertolt)

1898年2月10日生于奥格斯堡,1956年8月14日在柏林逝世。 布莱希特是剧作家、诗人和戏剧理论家,从他的创作生涯一开始,他就是一位热情奔放、富于创造的“被诅咒的诗人”,他喜欢写美国的事情(见《关于可怜的B.B.》、《太阳神》、《城市丛林》等作品),并且试图把德国剧坛从感伤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泛滥中解救出来。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危机给布莱希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在1928年下决心去创造一种“科学时代的戏剧”。他认为,超然冷漠、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脚本、编导和表演,能够刻画出当代社会的矛盾;在这个社会中,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一个人什么也不是”——剧本《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的主题),而只有通过新的方法来进行思考、组织并产生效率,也就是当“人帮助人”的时候(《巴登学艺》一剧的主题),才能够使被资本主义的盲目自我追求弄得野蛮不堪的生活焕然一新。 博学多才而又对世事抱质疑态度的布莱希特,不仅持有上述的道德观念,而且还通过终生学习马克思的著作以及列宁的某些著作来丰富他的思想。在为《畜栏里的圣琼》一剧的创作做准备时,他发现了《资本论》,他在1926年10月曾向E.豪普特曼(他的许多合作者之一)提到他“一定要把它全部弄懂。”20年后,他把《共产党宣言》誉为“跟卢克莱修的《论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是论述资产阶级的条件违背天理人情的一部享有盛誉的佳作”(见“参考书目”⑩,第47、134页)。 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德国共产党的科学主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一些被他视为朋友知交的知识分子导师的影响,在这些人当中主要有弗里茨·斯特恩堡、科尔施和本杰明。布莱希特反对阿多尔诺的辩证法,认为他不是plumpe(唯物主义的),他把法兰克福学派这一集团讽刺为迎合资产阶级时代的知识分子(见Tui—Roman,《杜兰朵》)。布莱希特也不接受卢卡奇的在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这种理论不符合辩证法并倾向于压制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见《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广度和多样性》一文),他还对卢卡奇在文学上和政治上行使莫斯科所赋予的权利表示嫌恶。 布莱希特本人在苏联没有什么影响。他在那里的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思想家,诸如他的朋友谢尔盖·特列齐雅柯夫和导演V.迈尔霍尔德都被镇压了。在他活着的时候,只有《三分钱歌剧》这部作品在那里上演过。在希特勒上台以后,布莱希特从德国悄然流亡,他曾希望最后能在百老汇的商业舞台上获得成功,然而,他既不去讨好那些后台老板,又没有让美国的左派人士感到他有奇货可居。在圣莫尼卡和纽约的那些年代(1941—1947),曾促使他的创作方法审时忖势地进行滑行,而同时他的作品的感染力只是从夹缝中得到提高。回到欧洲以后,他依靠自己的公司——柏林剧团(由他的妻子、大演员海伦·威格尔领导)来促进戏剧和创作方法的发展。50年代期间,该团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所进行的巡回演出,给戏剧的实践带来肯定的效果。 布莱希特立志要当后资本主义和后主观主义戏剧界的马克思。他用来阐明自己的实践的秘方,也就是“史诗的”(后来又称为“辩证法的”)戏剧观念和在表演、导演、创作上的“间离”创造性技巧,这两者都成为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必读材料。但是,布丁好坏,一尝便知。象《母亲》、《措施》、《大胆妈妈》、《阿图罗·魏的发迹》、《高加索灰栏记》以及《伽利略传》等剧作,都包含有内在的效果,当它们把观众陶醉在剧情中的同时,却使他们获得辩证地看待客观现实的教益。 (LB)

参考书目

①埃里克·本特利:《关于布莱希特的评论(1943—1980)》,1981年英文版。 ② 《布莱希特戏剧集》,埃里克·本特利编,1961年英文版。 ③《布莱希特论戏剧》,约翰·威列特编,1964年英文版。 ④《布莱希特剧作选》,拉尔夫·曼海姆与约翰·威列特合编,1971年英文版。 ⑤《布莱希特诗集(1913—1956)》,约翰·威列特与拉尔夫·曼海姆合编,1976年英文版。 ⑥弗雷德里克·艾文:《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967年英文版。 ⑦约翰·富济:《布莱希特的本质》,1972年英文版。 ⑧艾里卡·曼克:《布莱希特评论选》,1972年英文版。 ⑨卡尔·H·舍普斯:《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977年英文版。 ⑩克劳斯·费尔克尔:《布莱希特年表》,1975年英文版。 ⑪ 约翰·威列特:《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戏剧》,1968年英文版。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B布莱希特,贝托尔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