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辩白昼, 为什么总是扎克.施耐德?(一)

01
“滚回家去
滚回你的星球
伪神”
随着《守望者》《超人:钢铁之躯》(以下简称mos)《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以下简称bvs)《300》《美少女特攻队》等影片在B站的登陆,我想导演Zack Snyder(扎克.施耐德,以下简称扎导)会越来越多的被年轻观众们所熟悉。
同时也会有部分新入dc影视坑的影迷朋友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觉得扎导的电影很不错或是还可以,那为什么在各个网络平台,有许许多多的人张口闭口烂片,不允许你说任何一句好话,甚至有的上升到了导演的人品高度?
为什么一提到扎导的任何相关,总是会引发粉黑双方争辩不休?为什么过去三年来,扎导总给人一种身不在江湖但江湖总有关于他的纷争的感觉?
为什么一部分人觉得执掌dc电影的,一定得是他?
为什么另一部分人巴不得一辈子看不见他,希望他从地球上消失?
为什么总是---扎克.施耐德?

我想,这个问题仅仅几句是交待不完的,各人各眼,我也不觉得光自己一家之言就能交代的完。作为一名扎导的粉丝,准确的说是他的影迷,我有许多想法和思考不吐不快,这个我从前年就一直想做的内容,一直在心里鸽到现在,之前有一些顾虑,随着正义联盟的扎导剪辑版早已官宣,是时候开动了。
下面有搬运到许多的负面言论,而我的言语又难免尖锐,如果你不想看了影响心情,请及时关闭。已料到会写的很长,也不知道能控制在多少期...
这里主要包含了从bvs上映至今的大小事件回顾,粉丝和黑子双方在这四年里的言论提炼,以及针对部分观点而开展的主观评析(我说的所有话很容易会被当成所谓洗地,但,随便)。
时间久了,琐碎的事件又多,回忆起来多有纰漏,且一家之言,多有不严谨、偏主观之处,让大家见笑了。
同时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一系列文章时,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很重要。
让我们首先回到bvs上映前,那个时候“渣导”二字还是一个来自谐音(也可能源自输入法)的中性的昵称,粉和黑、路人皆会使用。至今有许多没有深入看他作品的观众,保留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留着络腮胡的男人,电影内容不乏性和暴力,视觉表现力不俗,总有惊人之笔,画面油腻又暗沉,有闷热感,看得人有点累,慢镜头突出,问你故事讲了啥?回想起来也不大记得了。
就up本人早前对扎导的印象来说,07年在外婆家的彩电上和小伙伴看盗版的300影碟,全程被吸引住,直到结尾斯巴达王战死,我们还忿忿不平,那份电影释放出的燥热,让人惊艳不已,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导演是谁。09年正值高三,了解外界的途径只剩娱乐小报,守望者要上映的消息登载在上面,电影海报上那些角色的群像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依然不知道世界上扎导这号人物的存在,直到大学,美少女特攻队的上映,记得那个时候有人拿该片与盗梦空间、禁闭岛做比较,为该片鸣不平,我才知道扎导,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大学期间,豆瓣页面上,扎克施耐德已经署在《正义联盟》(后面简称JL)的导演一栏了,去看mos时,我已经毕业了,正处于迷茫与压抑交织的时期。

在看完《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之后,最期待的电影就是bvs,当年sdcc上火星猎人一番朗读后,超人的标志和蝙蝠侠的叠在一起,回顾那份现场的狂热,还会让许多粉丝激动不已吧,14年超人和露易丝在片场的冰桶挑战,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在当年守望者的导演剪辑版和终极版相继面世后,扎导在许多影迷漫迷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漫改的一把好手,他擅长还原漫画,但这也成了他日后的一大争议,13年mos上映,部分影评人对叙事失衡、人设、基调等非议已经随之而来,甚至有的还找茬式的质疑为什么不内裤外穿。
我个人十分偏好15年sdcc的bvs和小队预告,那个画风曾一度让我对dc未来的电影充满兴奋,那也是蝙蝠侠首次同一天出现在两部dc电影的预告里。
物换星移,当扎导和剧组完成bvs,直至16年影片上映,已经过去了三年,在这期间华纳没有推出任何的dc电影,漫改电影的大环境已经在明面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另一边漫威凭借复联打开了牌面,随后的下阶段电影,无论质量如何,已经笼络到了极高的人气,每当新片上映前,诸如多个彩蛋助你看懂这部漫威新片之类的科普图文总是上赶着有人制作,直至复联3、4,M厂的号召力在地球上已经罕有匹敌。
前面提到的300和守望者,因为在还原漫画方面十分成功,粉丝们对超人和蝙蝠侠多年来首次同框的真人电影,对扎导的信任要多过担忧。然而扎导本人,你,我,每个在这四年或参与或见证的普通观影者,怎么也想不到,一部bvs会引发这么多事情,且余浪会一波一波袭来。
16年3月电影举办首映礼,每个出席的主创和粉丝都很兴奋,粉丝观影后的口碑很棒。

光是在贴吧,就已经弥漫着这是漫改神作的上天氛围,甚至于“超越黑暗骑士,成为漫改新天花板,吊打之前所有的漫威电影”,这样的话都出现了。随后影评人影评解禁,这是第一个关键词,烂番茄
我也是从那时才知道烂番茄这个网站的,烂番茄的影评人评论和之前的粉丝口碑反差极大,有影评人用不fun来形容这部电影,fun从此变成了漫改电影的一个梗,那时候贴吧还有人隔空回呛:超英电影难道就不能严肃,必须要fun吗?说到fun,当即有人想到隔壁漫威。“漫威这么多年的风格培养了一批更爱看fun的观众”,这种观点在当时就被提出来,我后来思考过,bvs院线版的风评不能仅仅归结于观众被漫威电影的熏陶而产生的排他性,只能说漫威打的牌短时间内更便于观众接收,这个话题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议。
我不知道是不是从bvs的烂番茄新鲜度开始,每部dc电影都要被人期待试映口碑、媒体场口碑、烂番茄解禁,其中烂番茄还要对比影评人新鲜度和观众的爆米花指数,同时有这样一类人,他与你我并没有不同,像炒股票一样密切关注电影的投资、票房预测、上映影院数量、首周开画、后劲、数字盈亏,这是第二个关键词 精神股东
口碑垮掉的不仅是评分网站,bvs在国内外都收获了大量的差评,本阿弗莱克在接受采访时的黯然表情被玩成了梗,bvs仿佛从天花板一下子成了dc电影的耻辱柱,捧得越高,摔的越惨。每回有新片上映,只要口碑好,大本的表情包旁总是会添上大笑的新电影角色。事后主创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差评,扎导的一句话更是招致了许多人的反感,我想:他们主观上认为bvs出了错,他们看到那些dc漫画的前辈们认为bvs出了错,而扎导不仅不反思,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只会这么拍”,明显是“吊儿郎当死不悔改”。
记得国内上映当晚,我刚好是新工作第一天,晚上下班急匆匆的跑出门,路上蹦蹦跳跳、心跳很快,影院大厅内挤满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好似处于庙会之中,从这点来看,超英的火爆是一方面,超人和蝙蝠侠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次更是发挥出了大于2的吸引力。

回忆我的一刷观感,看得很累,心态复杂,可能我是被先期口碑和预告片影响,抱着朝圣的心态去看电影,看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我惊叹于扎导这回的加减法,大量的文戏和台词,且文戏节奏缓慢,不慌不忙,有意让你跟着文戏往里走的感觉,同时动作戏不能算多,看到后段时,出了个小插曲,机器死机重启了,放映员快进时又跳了一小段,厅内的气氛很是燥热,毁灭日的激光闪得眼睛很累,同样让人觉得烦躁的还有卢瑟的喋喋不休(台词看不懂啊)和主题弦乐,在扎导的调色下(许多人习惯将调色称之为扎式滤镜),3d眼镜中夜晚的画面更暗了,显得闪光更闪了,人物变得沧桑有砂砾感,亨利和艾米、加朵都显得老气,不过大本的脸倒是很合适,但穿上制服的造型我一时间没有喜欢的起来,显得本蝙臃肿,配合他暴躁的表现,像个有点憨的大叔。
第二天还和老同学吐槽围绕着子弹的戏份,一句话就能交待的事情,往往要用到更多的戏份,显得有点笨拙。(没想到这点后来的魔改版JL做到了,我才觉得先前自己是多么的不珍惜),看看朋友圈,有家长吐槽自己带着小孩去看,自己却看睡着了。
以上仅是我在16年进影院一刷的观感,如果有扎粉盆友看到这里,想必已经把我拉黑或者急于想反驳我,别急,我们继续说道。
历史总是相似的,13年我看完mos时,吐槽的比这更多,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为大家一刷电影时的心态列出建议,就是从看完bvs的院线版开始才有的体会。
我想,我这半个漫改电影粉丝一刷时的观感尚且如此,路人观众恐怕就看得更加煎熬吧。
下面我试着模拟一个路人的心态快速一刷乱侃院线版:超人和蝙蝠侠,我当然知晓,但不一定就分得清他们是dc还是漫威的,几支预告片我可能看过也可能没看过,最大的可能是看完就忘了。听说蝙蝠侠要和超人干架,我带着我的女朋友去瞧瞧,之前的漫威电影也看过几场,感觉还不错。看预告就看得出,这回大场面不少,肯定很激烈。开始了,这个小男孩掉进去了,哦,他父母死了,咦,他怎么就飞起来了?一晃就切到城市里了,这个应该是男主角吧,大楼是谁打塌的?他抱着个小女孩,朝谁瞪眼呢......超人为什么要黑虎掏心蝙蝠侠啊,这片子黑屏切得也太多了,懵逼啊.....喔靠,这个墓碑里蹦出来的怪物吓死劳资了......蝙蝠侠追车了,这么久了,终于要开始炸炸炸了,哇塞,蝙蝠车好炫好结实......这个卷头发的神神叨叨的,说话大半都听不懂,什么一盏灯、兔子的....这个美女电脑里是谁谁谁,闪电标志的我好像认得,是美剧里那个闪电侠吗?好在两人终于开始干架了,我都快忘了标题叫什么了......这个脸像忍者神龟的怪物出来浪了,屏幕好刺眼啊....这个从天而降的女英雄好拉风啊!把我身边一排人都给震醒了....啊,超人死了,不过这身后事也太多了.....棺材上的土飘起来了,唉,终于结束了,希望女朋友(假装有吧)不要因为这电影下次不跟我进电影院了。


就拿我所处的小城市来说,bvs在一周后,就已经几乎没有排片了,这是不多见的。当年我一刷完之后,我曾反复睡不着,脑里都是电影的画面,很想去二刷,趁着还有排片,拉着表弟选了一个小厅再仔细看一遍。表弟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身边的同学都说这是烂片,我劝他看完再议,当他看完后,他的朋友圈如下图,而我呢,是真香了。

扎导电影的越刷越香定律,从此在我心里生了根。
dc真人电影宇宙的第二部电影---
bvs不止票房走势下跌,还在当月的众多网络平台:豆瓣、时光网、知乎、贴吧、微博等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这是第三个关键词 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说这是神作,另一部分则坚持这是烂片,谁也说服不了谁,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大部分网友,都还是讲理的,他们至少言之有物,光是在贴吧,就有人把bvs院线版里所有的戏份全部分段罗列出来,详细的分析戏份的安排、转场、剪辑,以此来证明其叙事OK。还记得上映前的毒奶吗,在上映后还坚持这是神作的网友被另一方戏称为“神作粉”,这是后来圈内某个著名群体的前身,他们为bvs所作的所有力挺和辩解,通通被打成“洗地”,“神作粉,出来洗地啦”成了那段时期bvs的厌恶者们上网打招呼的口头禅。
有黑,就有粉,有黑的言论,就有粉的反击,有粉的反击,黑绝对要反扑回来。
冤冤相报,怨怨相报。
在16年漫改/漫画粉圈里的全面开战,不免殃及了到了一些不愿意加入战况、主动站队的人,一些dc漫画的资深读者、翻译工作者、汉化贡献者,因为不喜欢/讨厌bvs被bvs的极端支持者列入了黑子的行列,并宣布“开除”他们的dc“粉籍”。有人搞出了“极恶九巨头”的名头,把上述一些不喜bvs的微博大小V截图罗列在榜,还套用知名汉化者翻译的绿灯军团誓词加以怼黑式改编还施彼身(斯内普:??)---成了圈内的无知者无畏
在这四年里,抓住一棵树的问题就否定整片森林---这种错误从那时开始,被双方一犯再犯。
这些极端的扎粉被当成了笑话,借此成为扎粉只是不看漫画的dc伪粉的证据,而被开除粉籍的部分讨厌bvs的人,一步一步索性黑化,和那些铁扎黑站在一起,成为了真正的扎黑。
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我觉得,极端扎粉与扎黑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的区别只是站队不同,更有甚者在硬币两端视风向而不停游走。实事求是的说,没有极端扎粉的逼迫和网络暴力,部分扎黑是不会像现在这样的。而没有扎黑对bvs乃至扎导不遗余力的黑,也不会催生出这么多的极端扎粉。也或许,他们双方中的部分人,和其他圈子的网络杠精、喷子,没什么不同,只是聚集在漫改这块,享受你来我往互撕的快感而已,人本性是好斗的,曾有两个人在贴吧进行过几百楼的bvs互撕还乐此不疲足以证明:他们不是要说服对方,而是乐在宣泄中。
这不意味着,那些被逼的扎黑,之后这三年的所作所为,就是值得谅解的,当年那些极端扎粉的迫害,不应该成为他们反过来迫害更多理性扎粉的借口。
当受害者成为新的施暴者,还一直以受害者自居,未免又当又立。
华纳在网上放出卢瑟在飞船内面对荒原狼投影的删减片段,同时宣布将推出加长版,这在影片上映期间就开始的卖碟操作可谓不多见。坊间有传闻,bvs一开始是奔着4小时的长度去制作的,华纳给了扎导一定的自由度,但是在上映前又犯怂,担心排片将其缩减至150分钟左右的院线版,这也是有几处转场时直接粗暴黑屏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扎导一直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其后推出的终极版(3小时加长版)和正在上映的院线版均由华纳的剪辑师操刀。(严格来说已经面世和即将面世的扎导本人的导演剪辑版依次为:活死人黎明---守望者3小时版---扎克施耐德的正义联盟---活死人军团,经本人确定的未被公开的---美少女特攻队,bvs的4小时版本可能是已经完成的导剪也可能是尚待进一步精剪的粗剪版,据说3小时版是扎导与华纳协商妥协的产物,以终极版命名或许意味着4小时版本已无望。而所有的导剪,在工作台前实际动手操作的可能是扎导本人或者专业的剪辑师。)
bvs的热度暂时被掩盖了,其后不久,《美国队长3:内战》上映。

美队3的戏份安排很均匀,一段紧张的动作戏之后就是泽莫的犯罪过程,这样武戏既能刺激到观众,文戏又能像罪案剧一样扣住观众的注意力---就像给观影感受做按摩,如果拉一个路人看完bvs院线版和美队3,我想他大有可能会更喜欢后者。其实这样的加减法是剧作编排不同,就像长短句与工整诗,并没有高低之分,但照顾观众的观影体验甚至于讨好观众方面,会更加取巧。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复联4,文戏和时长的加重,也收到了部分观众的抱怨,有些人在二刷时直接睡到了最终决战再起来,是不是很像bvs略过了前面大半直接看神奇女侠从天而降呢。
你们应该知道我要说什么,因为bvs而分化的观众阵营,开始拿bvs和美队3互相踩一捧一,从风格上细数对方的缺点,而美队3的部分演员在公开嘲讽dc电影之后,更加激怒了维护bvs的影迷,第四个关键词 美漫一家亲 ,仿佛从那时开始就已经在漫改电影这块,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bvs的争议二轮发酵,同时也有一些漫改路人粉,以及说看惯了漫威电影的漫改粉,因为bvs表现出的不同气质而入坑dc电影。在知乎上,就有粉丝写万字长文分析bvs(这在如今被调侃为“扎学家”)。其五幕剧架构、古典复仇题材、漫画的致敬、文学的引经据典、名画构图、宗教比喻与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等---均是粉丝们乐此不疲去剖析的对象,精细到三枚氪石粉末弹的外壳标注、超蝙对殴时墙上撞出的是白鲸还是超人创造者的家乡地图形状等等,有列文虎克仍不满足,把送交布鲁斯的报纸和克拉克的文章放大做ai修复,还原模糊的文字,识图寻找扎导留下的蛛丝马迹,结果是真的有,直到今天,像挖宝一样寻找小彩蛋,仍会有新收获。我想,这样海量的细节绝不是巧合,而是扎导与其团队在几年期间灵感频发继而打磨注入的结果,他不指望粉丝们一遍两遍就能发现、明白,它们就在那里,你真的感兴趣,打开电影仔细的环顾四周,你总能挖到些什么的。
说到细节,戴安娜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提到了港口隧道和阿曼达,这应该是扎导以自己的方式为接下来的X特遣队(以下简称小队)和正义联盟(以下简称JL)做铺垫,即使这些只有列文虎克能看到。小队未映而先成网红,在16年夏天上映,叫座但不叫好,粉丝在bvs院线版失利后,期望剑走偏锋的小队能扳回一城,但烂番茄继续给了烂,于是有粉丝呼吁关闭该网站,指责其针对dc电影,虽然华纳有一定持股,但烂番茄是漫威乃至迪士尼的后花园,影评人是漫威的无证员工----这一阴谋论在16年很是流行。

冷静下来想想,给差评就关闭网站是极端的思维,但背后的诉求则显现出了一个潜在的事实,第五个关键词,一个在当今网络世界无所不在无人能免的词 双标
dc电影被影评人和网红拿着放大镜吹毛求疵,一点不足便会被摘出来成为扣星的理由,甚至影片里根本没有的东西也要被无理取闹为什么没有,比如前面的超人内裤不外穿以及没有电话亭换装,俨然一副自己进药店嚷嚷着不给买糖就哭闹的巨婴模样,专业性荡然无存,而漫威这边则是一部又一部的史上最佳,无论双方电影到底如何,在双标前提下,dc已经“输”了。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有话语权。
话语权体现在,他们的“影评”、打分收录在烂番茄等网站,少部分人的喜好直接影响影片的评分“成绩”,红色的鲜绿色的烂,新鲜度是90还是20,这是很直观的,他们恰恰是能影响高层心态和路人选择的“声音大的少数人” 。
至此,dc真人电影宇宙从mos、bvs到小队,才三部电影,dc要完的声音却已经开始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