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МиГ-28 中型歼击机「MK1 代号:Воробей」

2023-04-20 21:24 作者:联合议会VALLETTA  | 我要投稿


Советский

机体名称:МиГ-28

所属势力:德意志苏维埃罗西亚ACGN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划分世代:第四世代「后续改进型能达到第五世代」

机型种类:歼击机/中型     

气动架构:鸭式布局+三角翼/机动格斗架构

部署时间:1984年2月8日   开发商/设计局:МиГ Микоян - Гуревич

TAF形态全高:18.9m

机体长度:19.8m

翼展宽度:16.4m

机体高度:5.8m

空载空重:19188Kg

最大起飞重量:19196kg

最大平飞速度:2.1Ma

执行任务时的标准起飞重量:19187kg

最高过载:30G「后续为39G」

实用升限:20.881m

巡航马赫数:1.8Ma

武备系统:

》GSh-23双管电击发机炮X1「G型有两台」

》КЛ-3伸缩式链锯刃X6  

》ФОбб-45式碳素军刀X1 

》复合挂架X6/单式挂架X4 「可携带八枚RN-27GM/S/AR-6G/S,翼尖可挂载战术吊舱或300加仑副油箱,机翼的一号挂位和六号挂位也可携带300加仑/600加仑副油箱或战术吊舱,机下挂点一般用于挂载航空炸弹/半主动雷达弹或主动雷达弹/战术吊舱」

装甲配置: 

》钢性复合装甲蒙皮X1

系统配置:

》NO-194C脉冲多普勒雷达 

》SRIU-2敌我识别器

》“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

》MK-002机械式飞控系统

》SO-69电子对抗天线X2

》COP-66惯性导航系统 

》LRRI-04激光测距器 

》OEPS29-光电系统

》FLI-MK3前视红外装置

》HU-4平视显示器

动力系统:

》AL-31FG土星涡轮电扇发动机X1「引擎根据型号与军区不同略有区别,但不同军区的发动机特性与推力都大不相同。」

                          -------军用推力:13.22T  

                          -------最大后燃推力:15.78T

》Кт-005氧气推进器X6

                          -------辅助推力:4.13T

                          -------总和辅助推力:24.78T

机内乘员数:A/AM/G型:1人 UB型:2人

数据可能会依剧情舞台的需求进行变更,但一般来讲都不会脱离本身的极限范畴内。

研发背景:

     在伏羲战争开始后,前线对于各类歼击机的损失开始如滚雪球一般逐日增加。越来越多的K-15/МиГ-21/K-13/МиГ-23/Cy-27/K-10/J-11/Cy-30开始折损在对抗布泽联军的前线上,而随着机体的大量损失,阵亡名单上的各类名字也开始一天比一天的逐步增加,像瘟疫一样蔓延,最终只留下一条条冰冷的统计数字。而前线的损失也如死神一般,挥霍着ACGN将士们的生命,被灭国的复仇者和赴向异地的德苏战士都死丧生在冷酷的战场法则之下,希望渺茫。

     远在第一西部战线的日耳曼军区对于逐日增加的损失数字。开始急于设想各种方法,来寻求一款廉价、易于操作、并且不会耗费太多维护成本的新机型,来逐步顶替在前线快速消亡的啄木鸟「МиГ-21」与灰背隼「МиГ-23」。但此时作为日耳曼ACGN空军最得力助手的两家制造企业,德卢卡航空防卫公司「Deluca Air Defence」、梅赛施密特航空企业「Messerschmitt Aviation Enterprises」在面对这一需求时,却显得无能为力。

      但此时,在MFI项目尽数失利的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却看到了一丝扭转的希望。在МиГ-29因为研发事故而延期服役的一系列事故中,米格设计局的研发资本被莫斯科中央大量调动于原有机体的生产工作与苏霍伊新型重型战机研发的项目上,而原本快要过气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也在这个时候被分到了一些资金,得以继续他们的先进隐身战机计划。但米格设计局的战机项目却无人支持,甚至还面临着将要倒闭的风险。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日耳曼军区空军总司令部展开的前线中型歼击机的招标活动吸引到了米格设计局的注意力。他们决定毛遂自荐,让在MFI项目中被ME-22风隼和ME-21藏刃击败的МиГ-1.44战机,重新登上舞台,再次翱翔在天空之中。方案的投票竞争很快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内结束,而日耳曼军区空军总司令部的通信员发来无线电报,宣称他们的方案已经在竞选中胜出。那些将军们对此方案非常满意,但还是有几个令他们不满意的地方。

     Ⅰ、双发的重型歼击机在短时间内不是前线能供应的上的,并且两台发动机的维护成本是不亚于维护或生产一台K-15AM和Cy-30MKK的,并且航空燃油的需求量也会因为这一台发动机的缘故而增加,但前线恰恰最及时供应不上的就是这些。

    Ⅱ、机体的体型太大,尤其是重量吨位,如果在原案要求轻盈而灵敏的条件下的话是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并且前线日渐缩小的机库容积可能也不会太允许过大的机体尺寸来进驻其中。

    Ⅲ、雷达罩过小,必须得改造扩大。否则无法安装由白蔷薇州皇家航空设备研究分院所开发的海姆达尔AM/AEA-MK3S多普勒雷达,并且机腹也无法安装ACGN同盟通用挂架来增加额外的载弹量。

     经上述要求,最后的结论是。希望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对其机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并希望削减掉一台发动机,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维护成本。机体也必须从原方案的重型双发歼击机改为中型或轻型的单发前线歼击机。

     米格设计局在接到以下的要求后便开始彻夜进行修改,而日耳曼军区空军总司令部对该机体的研发资金也转交给了其负责机型研发的项目组,这无疑是给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在这种艰难时刻雪中送炭的。在彻夜的修改和与派来协作团队的不断配合之下,一架崭新的原型机在格罗莫夫试飞院的试飞场上出现,并在进行着试验飞行与数据收集的测试环节中。当项目设计组的工作人员迫不及待的将之前准备好的编号,МиГ-37准备赋予新型机时,却被突如其来的消息给否决。

     在现场监督的其中一位将军,在其他人听说到项目设计组一起为她准备的这个服役编号后,便当即坚决的否定了这个编号,与其他随行人员一起。并要求按照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编号来为其进行正式的命名,其他将军似乎与那位将军是一伙的,也在现场不约而同的赞同起这个要求。而这个早已准备好的服役编号,就是。

          МиГ-28 Воробей

    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算是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个要求,而赋予了МиГ-28编号的新战斗机机也将开始随着共青城飞机厂的运作,第一次踏足前线。

    第一批的МиГ-28在制造生产完成后交付给处于西部战线的航空师们,而这批到来的Воробей也迅速填补了前线巨大损失的空缺席位,并在一时间内有效的承担起了前线的主要战斗力组成力量。轻盈的机身,高超的机动性,维护的简易性,以及连刚刚实习完所有航空科目的新人都可以熟练操作的特点,让她也成为不少中队替换老式МиГ-21、МиГ-23、甚至是K-4、K-5的最佳选择。但出场自带的罗产航电系统带有的严重落后性也是让无数人值得诟病的一点,除非他们使用自己的设备来进行改进,不然西部战区的ACGN航空军和国家国土防空军就得一直顶着罗西亚跟电子工业离婚问题的航电设备而继续战斗。

K-9在机动性上存在机动能量过分不足的问题,并且过于追求轻便的柔性蒙皮也让她有着防弹和抗毁伤性能的不足,而过高机动性带来的高操作性,也只有少数老手或王牌才能熟练驾驭她。

K-15和K-16的唯一缺点就是产量低迷,结构被设计的过度复杂,但在设计人员的奇思妙想之下维护却很容易。除此之外无其他的显著缺陷,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服役时间太晚和德苏的寿命到头了。

K-13和EF-2000的问题差不多,但比EF-2000好的是。K-13接受的改进比她提前一些。但是在因为战场这个的大环境制约下,仍会出现大量无法接受改进的K-13,导致战力无法跟上的不足。

    随着МиГ-28战斗机在前线服役后的表现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肯定,在各个军区空军或反抗国的空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也她逐渐成为日耳曼ACGN空军中不可缺的大部分主要战力。服役此机型扭转之前劣势的喜悦消息迅速传递在ACGN将士们的耳中。而在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人渴望能够拥有这架高效而又简易的战斗机。但由于罗西亚本家的生产工艺和对于电子技术的局限,装备这种新型战斗机的机师可以摆脱之前一直驾驶老式战机的困境,从而获得更多优势。但如果遇到电子压制方面的攻击,这种优势将会原地化为乌有。同时,该机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前面提到的航电系统缺陷,及极其低效多普勒雷达等组合带来的恶劣使用感。

    时间再次短暂的推移,在某一时刻内。随着МиГ-28在服役不久后的核心制造技术与改进权的分发,这架原本在航电系统与雷达上都有先天性缺陷的机体,也得到一次重大升级,足以让她持续服役并更进一步的升级。

    保留原先的改版光电探头,但对原本性能低下的多普勒雷达进行更替。转而装设成同样都使用多普勒原理,成本也一样可控,但性能在其之上的AM/AEA-MK3S1。同样,再次装设额多的电子设备,增设并更换新的RWR雷达告警系统、改进内部操作仪表、更换飞控系统、优化气动布局、在更换其原有的沉重设备的同时还适当修改了一下外形,来达到其轻盈和提升机动的效果。以满足新的作战要求。

    改进过后的МиГ-28同样也收获和前面一样,甚至更多的优秀评价。而在其填补完西部战线致命的机体空缺过后,这架机型同样也提供给了其他军区,甚至是同一战线的盟友国或前敌对国使用,因此在世界各地散落的数量并不稀少。但只有本家分支生产制造的,才能算是质量过硬的一批。而被分给其他国家进行生产的,无一例外都出现过很多的因技术缺陷而导致的事故,但这不妨碍她成为在伏羲入侵日子中,出勤率最高,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机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该机型也经历过多次改进升级,提高了其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和其他前辈一样推出多款延伸改型,来扩展其本身的泛用性。以继续在空军的战斗序列中继续奋战着。

   而在这时,她也已经与奋力抵抗入侵的ACGN将士们一样,成为了一个象征,对抗伏羲的一个标志象征。ACGN抵御伏羲侵略的一个代表。

   在以下提到的战斗中,МиГ-28都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服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席过很多重要的战役。从柏林格勒的沦陷、乌库莱娜的轰炸、对科隆的进攻、瓦什金斯基攻防、秋明州的防守战、托姆斯克湖空战………………………乃至最后的莫斯科保卫战,等等。都有她的身影出现,从未缺席过。

   虽然最后的结局,是以德苏的解体为告终的。但是在解体之后的,她的故事也还仍没有结束。因为军火贩子或剩余抵抗组织流亡各地的关系,一部分的最新型的МиГ-28乘坐着运输货轮前往其他大陆,仍继续着对伏羲的抗争行动。在大量德苏式装备流入反抗军手中时,为还想继续反抗的战士们提供着最后的可用航空战力,并一直到伏羲正式宣布统一全球的那一天起,都还在继续奋战着。即使祖国已灭,但也仍有人在这之后继续与毁灭祖国的祖国之敌进行斗争。

   在战后的日子里,虽然也有她们的身影出现。但比起日渐兴盛的雇佣兵使用的萨博系机体,以及维和部队所配备的新锐机体来说,已经是作为昔日战败者的遗灰,继续在天空飞翔。见证往日王牌的陨落,与新世代新锐的横空出世。

  在2019年1月17日的发起的柏林格勒解放战役中,该机型被从西罗德革命阵线中第一个脱离而出格里芬黑色联盟势力所使用着。并重启其相关的生产线,以供应基本战斗需求。同时,与修改后的燕式「МиГ-29」。重新在空军内组成高低搭配的组合,继续在继承前ACGN精神的新势力内服役,并在此成为在空战中堪比歼击七或K-5的绝对前锋,担任在前德苏所胜任的职位中,继续服役并为新世代的ACGN人奋战着。

本来还打算写一下西罗德革命阵线和厄拉布之春的服役以及战斗记录来着,只不过考虑到精力、重复、心理、以及在背景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大改型号的因素,因此在这里并没有提到在这两个关键事件中的实时动态。只是描写了第一次伏羲战争到NDE的经历而已,在完成这篇时。笔者的精力已经被大量的消耗殆尽,需要进入一定的休假日期来恢复身体,以及在心智上的损失。所以还请看者笑纳了。

虽然为还没能为并肩隔壁产能低下的“科幻巨作”做出贡献,但此时的我也已经尽力了。因为我的言语无法改变什么,也不会改变什么。人的思维依旧坚硬,依旧无法听的进去其他物,其他语。同样,互相理解也是。

如果互相理解能达成的话,那我们恐怕也不会处于在需要两边进行合理取舍的尴尬处境。

顺便一提,还有一堆稿子是压在草稿箱还没完成的。如果我能抽出一些精贵的精力来进行完善的话,那更完善的背景介绍应该就能发出来了,大概。

PS:机体重置后的型号表,2019年主线的序章,番外。包括老坑血旗建军战役的第二章,现在都是在预备中的,但没人去完善。以及,有三篇是在丢失范围之内的,虽然大纲已经复原,但是他们还是想先找回原本进行重置,而不是在写一遍的地狱体验,因为原先的都已经写三次以上了。

————Der Perceneige


草图不代表最终品质JPG


МиГ-28 中型歼击机「MK1 代号:Воробе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