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十六型人格”建立模型,从四个维度分析东方音乐的曲风

大家是否知道心理学上著名的十六型人格(MBTI)呢?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人格理论模型,从注意力方向(精力来源)、认知方式(如何搜集信息)、判断方式(如何做出决定)以及生活方式(如何应对外部世界)这四个维度入手,各自分别分为外倾(E)和内倾(I)、实感(S)和直觉(N)、理智(T)和情感(F)、判断(J)和理解(P)的四对不同方式,从每对种各取一个,即可组成某个人的“人格”,共有16种不同的组合,每个组合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人格特点。例如,我就是INFP(调停者)型人格,平日里我比较喜欢安静的氛围,但同时思想开放且富有想象力,对各种艺术尤其是音乐的感知力度超乎常人,在我眼中,没有两首一样的东方曲。
那么类比“十六型人格”,是不是也能将东方的音乐做分类?我们沿用这个思路,将音乐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维度:
首先我认为第一个维度是这首曲子的“思想感情倾向”,毕竟音乐是要有情绪表达在其中的,音乐带给人的情绪感染力之强,是文字及图片不能达到的。从这个维度,可以把音乐分为“正向的(P)(Positive)”以及“负向的(N)(Negative)”两种不同的情感取向。
正向的感情取向,可以是欢快的、富有喜感的,也可以是令人舒适的、安心的,当然还可以是振奋人心的,让人充满斗志的……相对应的,负向的感情取向可以是悲伤的、低沉的,也可以是令人痛心的、不安的,当然还可以是让人意志消沉的亦或是让人悲叹的……
第二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从音乐的“宏观感情”入手,那么接下来,就要从“激烈程度表现”的维度,对曲子做进一步的划分。从这个维度划分,可以让第一个维度“具象化”,丰富其“内涵”。在这个维度中,分为“激烈的(E)(Exciting)”以及“柔和的(S)(soft)”两种不同的激烈程度。
这个很好理解,那些“燃曲”,摇滚风的曲子,自然就是“激烈的(E)”,那些钢琴轻音乐、睡眠向、治愈系的曲子,自然就是“柔和的(S)”,想必不用多说。
第三维度:
前两个维度重在音乐的旋律,那么第三个维度,就该从音乐的节奏入手了,即“节奏速率风格”的维度,将其分为“灵快的(F)(Flexible)”以及“沉稳的(H)(Heavy)”两种不同风格。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那些弹跳性强、音符多而短、富有活力的曲子当属于“灵快的(F)”,那些严肃沉重、音符少而长、有重量感的曲子当属于“沉稳的(H)”。
第四维度:
最后一个维度,既不从旋律入手,也不从节奏入手,而是从乐曲的结构入手,即“结构组成模式”的维度,将其分为“反常的(U)(Unusual)”和“常规的(C)(Common)”两种不同的模式类型。
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简言之,如果一首曲子是中规中矩的从前奏到主歌再到副歌(高潮)的一般结构顺序,那么这首曲子就是“常规的(C)(Common)”;与此相对,如果一首曲子是“开场高潮型”、“主副歌混杂型”或“无副歌型”等特殊结构,那么这首曲子就是“反常的(U)”。
综上所述,总结下表如图:

举个例子,灵梦的少女绮想曲,听起来富有动感,充满斗战风味,给人以战斗激情,所以思想感情的倾向上是正向的(P)。不用解释,大家也都能听出来,激烈程度表现上是激烈的(E)。暴走钢琴部分用大量十六分音符紧密排列,副歌部分音符短促有力,都能说明这首曲子中节奏速率风格是灵快的(F)。至于结构组成模式,这首曲子,上来就是气势如虹副歌,是典型的“高潮开场型”的曲子,所以是反常的(U)。综上所述,少女绮想曲的“曲风型”为PEFU。
按照这个理论模型,部分东方曲的“曲风型”如下:

从上不难看出,同为东方曲,曲风型却不尽相同。不同曲风型带给人的感觉不同,相似的曲风型又能带给人以情感共鸣。总的来说,东方的音乐本身不仅有丰富多元的演奏技巧,还有各种风格的相互交织,以及各种感情的巧妙组合,共同让东方音乐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当然,这个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不限于东方曲,对于非东方的歌曲,也是可以参考的。歌曲和人一样,也有“性格”,想要真正听懂一首曲子,就要了解其本身的“性格”。
至于东方原曲鉴赏系列,我打算下期鉴赏依神姐妹的《今宵是飘逸的利己主义者》,带大家领略格斗作东方曲的魅力。
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呢?欢迎来评论区留言,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