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形态创作的三种路径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道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工作心得。和院里的各位学术大咖相比,我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属于野路子的研究,因为我的大部分思考来源于实际工作,是对现状问题的一些思考,因此都非常具有操作性,但也因为思考的深度和维度不够,而趋于表象,容易让大家见笑。
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个题目,因为我在工作沟通中发现,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之间针对城市建筑的形态有着极大的分歧,在规划师眼中大部分建筑形态可能只是一个盒子,在景观设计师眼中,大部分建筑形态可能只是一个背景,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种分歧,但今天,我汇报的目的是讲诉一个建筑师在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层面是如何创造建筑形态的。希望这次汇报结束后,在我们跨专业沟通时会有更多的相互理解和设计上的融合。
回到题目,建筑形态(体块、外观)的三种创作路径探讨——都市景观、城市肌理、微空间,从题目上就可以知道,我们会通过我做过的一些项目来解释,我是怎样在都市景观(宏观层面),城市肌理(中观层面),到建筑空间自身(微空间层面)创作建筑形态的。
首先是宏观层面,都市景观,在这里都市景观指的是景观都市主义把大地上所有存在的物体(自然的或人造的)及其状态和空间的视觉总和阅读为延续蔓延的景观。(sasaki事务所)
在建筑策划层面,这种对城市表面的理解在雷姆•库哈斯的理念中尤其明显,即都市主义/城市化是战略性的,并会更加趋向于"为土地注入潜力"。不像建筑设计那样为了凸显自身而磨灭场地的潜力,城市基础设施会播下未来可能性的种子,并为不确定性及期待都安排了表演的场地。(摘自《景观都市主义》第16页)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下这个案例,洪都集团生活区城市设计项目,这个项目位于南昌青云谱区洪都生活区,总规划面积为143.31公顷。
这里是我最初设计时针对整个区域的系统性研究草图。
这个是最终的城市设计总图。在这里我将重点谈这三个建筑形态的形成理念,分别是入口门户大厦、体育综合体和北区公园。
作为整个社区的门户位置,这里急需一个提升整个社区形象的建筑,但这个地块又被两边的高架包围,大部分对这个社区的印象都是从疾驰而过的汽车中看到,怎样让一个快速略过的目光对这个建筑产生深刻的印象,就是我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个简洁的曲面造型就有此产生,首先针对这种建筑不能体块细节太多,人在几秒钟的时间只会对一样东西有一个轮廓型的印象,这也是我选择曲面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轮廓和周边的轮廓有一个鲜明的对比,随着视角不断变化的曲面非常适合高架线上的观察。
第二个建筑,体育综合体,这个块场地之前只有一个运动场,对面是洪都公园。开发商希望在保持控规对运动场地的需求外,开发其商业价值。我希望在做完这个建筑之后能洪都公园依然保持行走上、视觉上的延续,另外它本身在整个社区的中心位置,同样希望它能在视觉上能和北区的公园也有一定的联系。
这是从体育综合体望向北区公园的观景台,这是从体育综合体望向洪都公园。这是从洪都公园望向体育综合体。
这是北区公园,在这个公园里设计了一个高架观景台,模仿工业厂区的架空管涵,但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是为了对整个社区有一个视觉上的终点,尤其是从洪都公园到体育综合体再到北区公园的连线上。
关于都市景观的层面就先讲到这里,我进一步讲中观层面的城市肌理。
有关城市肌理的探讨有很多,今天我们从建筑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尊重历史,保留城市记忆还是修补城市肌理,促成新的城市空间环境,在我看来各种讨论的核心只有一个——即如何让一个新建筑插入一个历史街区而不显突兀?
从我的角度来看,解答这一问题,在实操方面有三种方法,在这里我们会通过案例对这三种方法做逐一解答。
第一种方法:
提取周边建筑的摆放逻辑,按照周边建筑的摆放逻辑摆放。
注意点:新建筑与原有建筑的体块尺度应相近。
这个项目位置在一片乡村自建房之中,每个农民建房时考虑的内容都是,在民风民俗和政策法规的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空间利益,这种统一的建房逻辑,本身就形成了统一的村庄肌理,在这里新建的建筑,也尊重这种逻辑,采用相似的尺度,最后达到在形态上达到统一。
这个是宁都老城城市设计项目,在图纸,红色的建筑是保护建筑,蓝色的建筑是新建建筑,蓝色的新建建筑同样尊重老建筑的尺度和摆放逻辑,一起形成老城传统的街巷空间。
第二种方法:
从周边建筑界面提取轴线。
注意点:提取的轴线应是起主导作用的轴线,但边界复杂容易让轴线冲突混乱。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利用场地的边界价值,比如沿街商业就可以这样,这是宜黄机械厂地块商住综合体项目,一层最大化利用商业,二层将体块打碎,目的则是为了和周边房子的尺度保持一致。
最后一种方法:选择一个轴线 ,其他轴线用建筑退界形成呼应。
注意点:选择的轴线应该是某种主导轴线,周边大部分建筑如果没有边界限制,一般都会选择朝阳的一面。
同样是宜黄商住综合体这个项目,考虑到地下停车需要一个规则的柱网,以及住宅需要南北向的柱网,我选择了正南正北的轴网布置,那么如何和周边边界呼应呢?通过进退关系,让建筑形成一个虚轴线。
这是沿街鸟瞰,统一的轴网同样也可以做出类似传统民居一样错落有致的群体布局。
最后是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则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设计方式,之前的体块形态都是由外至内的产生过程,而这个则是由内至外的方法论。而且每个建筑师对纯粹的空间形态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来体会一下。
这是铜鼓高级职业学校项目,在这里,我重点谈一下这个中心建筑的创作思路,这是一个中心镂空的方形建筑,方形的外观,内部是曲面的玻璃幕墙和洞口。我当时想法是让建筑有镂空,呼应旁边的山体,为什么用曲面?是因为当地有丹霞地貌,这种巨石状的山体,我希望空间上能模仿在这种巨石状的山体中行走穿梭的感觉。
同样是建筑镂空,在宁都农贸市场这个项目里,目的则是为了透过这个建筑看到后面的保护建筑,从一层到二层到三层绵长的楼梯除了功能上的需要,在景观视觉上也非常重要,对我而言,能让人看到某个地方是可以到达的,和他是否会真正要过去同样重要。这一观点,和中国传统绘画中“可赏、可游、可居”以及“步移景异”的概念相似。
好了,今天有关都市景观、城市肌理、内部空间三种路径的探讨就到次结束了,最初的目的即是介绍建筑师的形态创作路径,并希望这次汇报结束后,在我们跨专业沟通时会有更多的相互理解和设计上的融合。
为什么强调跨专业的沟通和协调呢?从设计市场发展趋势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大型建设项目需要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的通力合作,相互碰撞与激发,各专业的设计人员不应该彼此隔绝,泾渭分明。最重要的是,在人才资源之外,跨专业的合作将是设计团队提升设计作品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基石。
汇报结束,谢谢聆听!
另外,
葡萄架上的葡萄已经开始结果,黄瓜也已爬上藤架。我只是早上起来看一下,没想到无人照顾的菜蔬已经长老了,揪一把已经变老的香菜扔进正在煮的水饺里。
“所有的晚宴都应该继续,所有的相遇也都会离去,没有人哭泣,无所谓意义。”听着再循环乐队的歌,莫名想到某些无法言喻的东西,晚宴是什么?即使离去,你的内心也已经被改变了一些,生活的轨迹也随之改变,你会忘记那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