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方文花帖废案【水獭少女】零设原型与日本印刷技术变迁史

好的,这里还是水狮。
这篇杂谈的起因是看到z猩人新出的文花帖视频提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废案,加上最近的新作【东方鬼形兽】中有水獭灵登场;稍微查阅了一下,发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那边的东方圈都很少有人提到这个废案,都是【啊,确实有一个废弃的设定来着的】这样的印象。甚至连二次创作都没有(悲
虽然能挖掘出来只有外来韦篇zun说的那段话,不过还是尽我所能的从那段话找出了不少有趣的零设neta,就想着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去分析这个废案中的neta,当然写到最后也有可能和东方没什么关系了;请注意(

先来看看外来韦篇中的zun的原话吧:
我还记得呢,最初的企划书上写着「设计一个水獭的新角色吧」(笑)。这不是个坏点子,虽然除了这个也有别的点子,可我印象中只记得这个。对于我来说为了书设计新角色是已经打算好的,所以制作新角色是个前提条件,可我还想更进一步。我想通过让这个新角色同时在制作中的游戏里登场,来更加扩展我的作品。水獭做起游戏来不容易。我想设计一个天狗,就提议能不能用天狗记者。(如果当初坚持用水獭的话,如今的幻想乡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推动剧情用新角色(提案)
立志成为瓦版师,或者说是类似新闻工作者的水獭少女。
她制作的瓦版(或者是制作过程中的取材笔记)、从幻想乡居民处听来的话、偶然遭遇的小事件、古文书,以及她对这些的订正文(非常重要)的集大成,是这本书的书籍部分。
她由于水獭这个种族的特性,明明立志要成为新闻工作者,却会由于本能说谎。也就说,她所写的东西,全部是一派胡言。她的瓦版比曾经的东京体育和太阳报还要不可靠。
结果幻想乡的居民就会对她的瓦版吐槽,她只好一一订正这些报道。
而这两部分合二为一的,就是这本书籍。
另外,这个推动剧情用的新角色所需要的是「制作出版物的动机」「说谎的本能」和「水陆两栖属性」。作为兼备这些属性的常见妖怪,本计划选择了水獭。可能您会觉得最后一个必要条件和作品没什么关系,但由于这个属性和东方系列的既有角色并不重叠,且不会破坏作品整体的气氛,我们选择了这个属性。虽然与冰有关的角色已经登场过了。

其一 水獭

水獭(カワウソ=Kawauso)本身水獭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瓦版=kawaraban)和(谎言=uso);从zun有意玩谐音梗也可以看出【水獭少女】这个角色的有趣之处。关于这点我们先放到后面再说,先来聊一聊水獭在日本人心目中最熟悉的形象以及水獭妖怪在日本民俗中的传承故事。
日本川獭(ニホンカワウソ)是栖息在日本的水獭的一种,曾经被认为是欧亚水獭的亚种之一;但根据最近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川獭很可能是欧亚水獭长途迁徙到日本本土因为地缘封闭性演化出来的独立物种。虽然曾经在日本全国广泛的分布,但在1979年以来就没有任何目击记录,在2012年被正式指定为灭绝种。另外,在日本川獭在1964年和之后的1965年被指定为【国之天然纪念物】与【特别天然纪念物】,四国爱媛县的县兽也正是它。(顺带一提,在2017年8月17号在日本外海的对马岛来自冲绳研究组拍下来疑似已经灭绝的日本川獭的影像)

日本川獭一般体长64.5-82.0cm,尾长35-56cm,体重5-11kg。外部测量值与韩国产的欧亚水獭大致相同;不过,头骨形状有特征的,眼睛和鼻孔在脸的上方,可以从水面露出来进行警戒,鼻孔可以在水中闭合;毛皮由两层组成,外侧可见的部分是粗糙的差毛,内侧是细小的棉毛,差毛在水中被水浸湿,覆盖棉毛,防止水渗入棉毛中,这个有防止在水中的体温消耗的效果。
也因为日本川獭身上的优质毛皮和可以治疗肺结核的肝脏为目的,从明治到昭和初期乱捕不断,在北海道1906年当时每年捕获891头水獭,12年后的1918年减少到每年7头。因为这样的乱捕在日本全国一度盛行的风气,而在1928年公布了禁止再狩猎日本川獭的政策;到了1954年的时候,日本川獭只在北海道、纪伊半岛和爱媛县的濑户内海到宇和海的沿岸地区、高知县西南部沿海以及室户岬周边留有少量的栖息区域,但由于农药和排水的水质由于恶化、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周边地区的开发、河川的护岸工程等,加速了栖息地的减少。并且,被渔网缠住而溺水而死和养鱼片中毒致死的川獭也不在少数,给了日本川獭最后的种群一个狠狠的打击。而最后的川獭种群也成为了极少数猎人的才知道的东西了。

日本川獭主要生活在河川的中下流地区、沙滩等沿岸地带;本身是夜行性动物,以河流中的鱼类 虾蟹 青蛙为食。每头川獭的行动范围可以达到河川周边的十几公里,这之中有着3、4处称为「泊まり場」的巢穴;为了宣示地盘主权会定期在岩石 草丛等显眼位置排泄粪便的习性。一般认为的繁殖期是在春天到初夏在水中进行交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妊娠期产下2-5头的仔,出生后56天就可以从巢穴中出来了。推测在来年父母进行新一轮的交配时就完全独立了。

同样的,在日本民众的眼中川獭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特别相近的存在,除了被认为是河童传说的原型之外,水獭本身也作为妖怪传说登场:
在江户时代的多本怪异著作【里见寒话】【太平百物语】【四不语录】中也有川獭变身为美女杀死男人的故事;中国地区亦有川獭是和狐狸 狸猫一样变身为人类的妖怪民俗传承。
在石川县能都地区的金泽城护城河中居住着川獭,可以变身为戴着斗笠20岁左右的身穿漂亮和服的美人来诱惑年轻男性,当男性被诱惑走近掀起斗笠时则变为丑陋的老太婆样貌,趁着男性吃惊的空档,川獭便将男性拖入水中吃掉了。此外,川獭也喜欢喝酒,在月圆之夜会变身为穿着围棋盘条纹和服的小孩,到城下町中买酒。因为不能袭击人便很泄气,去买酒的时候也略显笨拙,在路上被行人问道「誰か」的时候不会回答「オラヤ(俺だ)」则变成了「アラヤ」意味不明的回答;而且在被问到是哪里人的时候会变成「カワイ(kawa)」这样还是意味不明的回答。
在广岛县安佐郡沼田町(现广岛市)的传说中,水獭化作和尚出现在行人面前,当对方靠近或者抬头仰望时,水獭渐渐长高了起来,变成了抬头仰望的大和尚(这里笔者推测是融合见越入道的民俗传说而诞生的)
而在石川县和高知县的某些地区川獭也被称为河童的一种,有与水獭相扑民话流传着。北陆地区、纪州、四国等地的记载认为水獭本身就是河童的一种,被视为妖怪。在室町时代的国语辞典【下学集】中,记载了关于河童最古老的记述【獺(かわうそ)老いて河童(かはらふ)に成る(獭老成河童)】

另外,在72节气中的雨水三侯中【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獭祭鱼指的是水獭把捕猎到的鱼排列成祭祀祖先的样子(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水獭有把捕猎到的鱼排列在河岸的习性,把这个行为比喻成祭祀仪式这样的感觉);而关于獭祭鱼的最早记载则是在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的“雨水之日獭祭鱼”。
顺带一提,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诗词歌赋时参考大量典故而把很多书籍排放在自己身边的样子,还被本人起了个【獭祭鱼】的绰号,从这之后【獭祭鱼】就开始指代创作之时翻阅大量典故书籍之人了。(就如同笔者现在的状态)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水獭少女】水獭部分的零设neta了;日本川獭注定的灭绝命运确实很让人悲伤,而水獭少女也和影狼一样是本体已经灭绝进入幻想乡的妖怪了,可真是完完全全的适合幻想入的生物了(

其二 瓦版与谎言
瓦版(kawaraban)和谎言(uso)=水獭(kawauso);而原案中水獭少女的瓦版是融合了幻想乡各处居民的道听途说+身边偶然发生的小事件+古文书中的记载+自己对于这些事件的主观看法(订正书);好像乍一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却由于水獭这个种族本能说谎天性的影响导致她的瓦版是非常不靠谱的,必须要不断的修改;可见水獭少女因为种族天性的影响是非常不适合作为新闻工作者,但却立志要成为瓦版师。
而水獭少女的集大成之作便是真假难辨的瓦版,其实我们也不难想象原案文花帖的样子,的确是太不靠谱了(至少文文拍下的照片是完全真实的);从这点上来说,水獭少女的瓦版可能只是作为幻想乡居民的笑话一般存在,不过这也是瓦版最初的意义便是。

那么【瓦版】究竟是什么呢?
瓦版是指江户时代在日本普及的、时事性和速报性高的新闻的印刷品,是以粘土烧制成版所印刷的读物,本身是出自民间的非法出版物。其制作者和发行者都埋名隐姓,很难考证。据日本一些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一些香火道人或游方术士之类的人所为。
瓦版是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单页印刷品 ,其形很像传单。主要刊载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的报导 ,如地震、火灾、情死、仇杀、怪胎、神童等奇闻,大肆报道了平民关心的身边事,特点是图文并茂。瓦版的发行方式独特 ,以街头叫卖方式发行 ,就是卖报人边读边卖。所以有人称瓦版为【读卖瓦版】。日本现今走红的【读卖新闻】据说其报名的由来就与【瓦版】的叫卖方式有关。
瓦版中也有妖怪出现等娱乐向的伪情报在,而在幕府末期绘有歌川国芳的浮世绘作品被大量的出版,这些都是未经许可擅自出版的伪物;瓦版一般认为是在天和到元禄年间(1681年——1704年)就开始大量盛行了,不过这个时期的瓦版基本没有留存下来的实例,而现存最古老的瓦版都是从宝历年间(1751年开始64年)开始留存的。
享保七年(1722年3月至4月)颁布的法令中有【禁止毫无道理的谣言和男女情死的读卖瓦版】而在两年后的享保九年(1724年7月至8月)的法令中规定【禁止在御曲轮内(即现在的东京皇居周边)读卖瓦版】反过来想想,这个时期颁布的两条禁令侧面说明了享保年间瓦版的盛行趋势。

17世纪80至90年代,瓦版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街头也开始出现了这种印刷品。进入18世纪80年代后。瓦版在江户极为盛行。据说,叫卖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卖报人边读边卖,而且还采用说唱结合用三弦伴唱在街头叫卖的形式,有的还把某些戏剧的故事情节编入叫卖说唱词,生动、有趣,对读者很富有吸引力。起到了积极的促销作用。可见瓦版这种出版物在当时江户是多么流行和风糜。
由于瓦版是民间出版物,不是官方出版物,因此幕府当局对其采取的态度是视刊登内容而定:对刊登不危害幕府利益的一般性社会消息的瓦版,采取默认的态度;对刊登危害幕府实际利益消息的瓦版,一般采取的态度是公布禁令并取缔。比如在19世纪30至40年代,日本经济秩序不稳定,西方列强开始袭扰日本,幕府的统治地位面临严重威胁。当时瓦版就曾利用日本特有的狂歌、讽刺短诗等形式含沙射影地抨击过时弊,结果遭到被取缔的厄运。
与近代报纸相比,瓦版虽还不能称其为报纸,只可以说它是一种报纸的类似物,但它却在日本民间延续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前后,近代报纸出现,瓦版才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瓦版和日本近代报纸的诞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还是应该看到,在中世纪时期的日本封建社会环境下,在近代报纸面世前的200多年中,在日本的大商业城市大阪和幕府所在地江户出现这种特有的土生土长的民间发行物,起码对日本新闻发展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在。(瓦版即是【报纸】【号外】的前身)
(记得zun早期建立的几个东方爱好者交流论坛其中有一个就叫做【幻想瓦版】)


顺带一提,瓦版的语源(kawaraban)有着以下几种说法,但都含糊不清:
【用粘土板印刷出来的粗糙成果( sutta ka no yōna soakuna)】
【用粘土板代替木版印刷】
【纸的大小和瓦(kawa)差不多】
【河原民制作的(Kawaramono)】
在以上几种说法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河原民制作的说法,上文也提到过【獭老成河童】看过我天空璋考据圣地巡礼的一定知道;河童便是被妖魔化的障碍之民(住在河滩上的障碍之民=河原民),而水獭与河童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河原民是否也被认为是妖怪川獭呢?答案是肯定的。(说不定水獭少女私下和河童的关系很好呢?)
日语的「谎言」的语源是古语「ウソブク」这个词转化而来的。「ウソブク」这个词是吹口哨、模仿风和动物的声音等自然声音的声带、装傻、大言壮语、多义的用法。同时,也有独自歌唱这样的意义,指对看不见的异界的存在作为个人进行的诅咒的行为。进入中世纪之后,咒语的意义逐渐淡薄,现在一般使用的“谎言”是到了中世纪后期以后的事情。(最原始的谎言含义暗示幻想乡=看不见的异界?)
还有一点,日本俗语的【嘘の皮(うそのかわ=usonokawa)的【谎言】是【水獭】挂的东西;【皮=kawa】也是水獭挂的东西。正如【剥去妖怪的皮】所说的那样,【皮】本身也有掩盖事物的表面这样的含义在;从那时起,人们将【uso】【kawauso】【kawa】挂在身上,只是表示外表全是谎言这样的含义,这就是【嘘の皮】。(感觉和现在哗众取宠、谣言充斥在表面的新闻不谋而合了)
我们再来看看原案中zun提到的三个要素【制作出版物的动机】【说谎的本能】【水陆两栖属性】无不从零设原型中体现得出来,如果水獭少女当初真的被设计出来那该多有意思啊,反正我是爱了,太有魅力了;虽然最后zun还是选择了天狗(悲

其三 印刷技术
啊.....终于写到最后一部分了,在开始之前要先声明一下,最后一部分纯粹是笔者本人想分享的知识,本质上已经和东方毫无瓜葛了,还请不要代入进去讨论,因为一设没有完完全全的记载,谢谢。
妖怪之山是很久以前起,就住着许多妖怪的地方,比人类更久远。通常,提到山的时候就是指这座妖怪之山。
山中的妖怪和人们、山下的妖怪不同,过着独立的社会,担任着幻想乡的一个重要的平衡点。特别是天狗和河童拥有与外面世界匹敌,甚至更高的技术力(×14天狗是拍照、印刷、出版的技术,河童是钢铁、建筑、制作道具的技术。),没有妖怪能攻入这座山。天狗是栖息在山中的神格化的妖怪。在幻想乡之中也是和古代渊源密切的妖怪,过着独自排外的社会生活。
天狗有好多种类,包括首脑天魔,担任管理职位的大天狗,速度极快的报道部队鸦天狗,擅长业务的鼻高天狗,担任山中侍卫的白狼天狗,从事印刷事业的山伏天狗等等。平日里只要有事件发生,天狗会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拍摄照片将事件记载,最后整理排版并印刷成册。
村落中有传言说,山顶的黑烟并不是因为喷火造成的,而是天狗与河童工作的工厂之中所产生出来的浓烟。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天狗已经掌握了幻想乡中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可以做到和现代报纸印刷差不多的水平;笔者个人推测已经进步到了现代印刷机器的水准,加上天狗本身拥有的工厂,每天成千上万册的印刷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次,天狗应该与河童有着合作的关系,天狗的印刷技术的提升是必然,而且天狗整个体系都形成了一个个分工有序的流水线,自然印刷每个鸦天狗单独创办的报纸是完全可能的;(以上纯属个人脑洞 看看就好)

我们就以天狗的印刷术作为引子,延伸开来谈一谈世界范围内的印刷技术变迁史吧;

我们首先要理清的是印刷术不是一个固定的死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流传演变的实用技术,各个国家民族都在其中有自己的贡献,都是共同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一人发明其他人抄作业。
一、最早的印刷术,或者说原始印刷术,是印章的技术;
圆筒印章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为了表示所有者而使用的印章。图和文章被写,各种各样的信息从那里能得到。
最早期的圆筒印章是在公元前36世纪左右发现的沙法拉巴发现的印影(不是印章本身),从那个时代以后,为了显示信件和契约书的主体,急速向美索不达米亚各地推广。初期是用粘土覆盖书信和容器的绳子,在粘土(封泥)上盖上圆筒印章滚动的方法被使用。
到了乌鲁第3王朝时代,粘土板文书中也使用了圆筒印章,发现了很多王妃、王妃、官僚、商人等的印影和印章。楔形文字的普及范围和圆筒印章的普及范围大致一致,从公元前1千年纪中期开始记录介质逐渐从粘土板转移到羊皮纸和脉冲,就不能使用楔形文字,具有压在粘土板上的用途的圆筒印章也不被使用了。


二、.雕版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在原始印刷之后,中国首先在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有趣的是雕版引刷可能并不直接来源于印章和印文,而是来源于另一门有关联的手艺——石碑和拓文,现在流传的雕版印刷手法和拓印极为相像,而刻版几乎是拓印的反过程。无论如何,将印文扩大到书本尺寸用来复制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是中国的首创。


雕版印刷技术随着时间流传,12~13世纪间随着蒙古帝国和十字军东征两大事件的交汇,欧亚之间发生了密切的交流,十字军将东方的印刷品带回了欧洲,催生了欧洲的雕版印刷行业。
直至14世纪和15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品,用木板印制纸牌,书籍,画像和课本。现存最早的欧洲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印制的《圣克利斯道夫像》,15世纪中叶,雕版印刷遍布欧洲各地。

一般来说学术上的“印刷术传入欧洲”,指的是这一段雕版印刷发源于中国经由蒙古阿拉伯和十字军传入欧洲的历史,这是源流清晰毫无争议的,先有旅行家对远方印刷术的记载,然后是异国印刷品实物记载,最后是本土印刷作坊出现,再然后是普及全欧。

三、容易引起争端的活字印刷
其一、中国的木活字印刷
通常来说有争议的或者是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是过去对中国在印刷术贡献的宣传着重于活字印刷而不是实际传播影响更大的雕版印刷。这么做容易和现存印刷技术扯上关系但史学上不甚严谨。
中国的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毕升的胶泥活字或者说陶活字,后来是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并记载了南宋年间的锡活字。
但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一是汉字种类众多字形复杂,非读书人不能胜任排字工,而雕版工可以不识字照墨迹雕刻;
原因之二是在活字材料上陶活字和木活字加工精度和耐久性难以满足印刷要求,而金属活字虽然浇铸保存有保证,但古代中国用的墨水是水加胶液配成,用于有吸水性的木活字尚可,用于金属活字挂墨均匀始终难度很大。
原因之三便是中国古代印书无论是官刻坊刻私刻,其读者多为文人士大夫所谓的精英阶级,基于美学与感性因素,古代中国的读者钟情于书法美学运笔艺术,偏好与文旨相映成趣的书体笔法,活字印书不如雕版印刷能忠实反映出书法风格,所以自然得不到垂青。而印刷书的内容多为科举用书,或者文人士大夫的诗集等,从受众群体上来看,也是必须要满足精英阶级的审美的。古代书籍是很贵重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而普通老百姓和通俗文学,比如剧本,小说等,多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而且中国古代也不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也有佛经和科举用书的需求,但也没像西方印刷术发明初期传教需要大规模印刷圣经那样的需求。


以上两点技术原因使得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小规模试用状态并多有反复,明代官印图书从未有活字印刷实例,清雍正年间用了一次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之后乾隆时期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又改为木活字便因如此。即使已经到了清末对灵活性要求很高的报纸尚有大量雕版印刷,它们最终败于西方传入的铅印和石印而非传统木活字和金属活字。(而在历史上多是雕版印刷占主导,传统的木活字印刷依旧处于不上不下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以下为直接引用辛德勇老师的话: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一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第一,“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要看这字的厚度。中国古代的铜钱硬币边缘都比里面的文字高一块,制作起来是极其困难,不好拿。把这个做好了以后用火烧一天就把它烧硬了,烧硬了以后第二个工具是拿一个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搅拌在一起覆盖在铁板上面。
为什么要覆盖在铁板上面呢?因为要把一堆活字就是薄如钱唇的东西放在铁板上,铁板有铁框,然后就密密地把字一个个摆上,摆满这就是一个板,然后“待就火炀之”。
摆平了后在上边刷墨,刷完之后把纸再盖上,然后再刷纸的背面,把它揭开就出现一页书了,所以这个字需要的都是反字,跟我们现在刻字是一样的。那么如果摆不平刷墨后,放上纸再印时,就会包墨不均,或者根本没有,读者阅读时的视觉效果不好。
毕昇最初尝试时,这个问题他解决的非常好。他说, “待就火炀之,药稍熔”,即铁板一导热药熔化成糊状,这时把字摆上,然后用一个铁板压它。这样印版最后的平整程度取决于它上边压铁板的程度。
那么毕昇这么好的技术后来怎么没推广呢?因为每一个步骤都妨碍效率。
所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的假设是不成立的。这个工艺挖个土都特别慢,更不要说这个薄如钱唇的字和涂料粘上之后活字印刷的技术了。字要稳固,意味着把它烧热了放在铁板上,等烤化后把它按平,按平后等它凉了之后再印,凉了它就凝固了,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再把它拿下来,太过麻烦。所以说对汉字来说很难使用。

其二、欧洲金属活字印刷
在另一边的欧洲,随着13~14世纪雕版印刷的传播,古登堡在15世纪中期发明了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有如下特点:
批量生产标准金属活字的程序,包括合金配方,字模和制造流程
适用于金属活字的油性墨水
木制活字印刷机和整套印刷流程,这一流程类似于古代钱币压制而不是雕版印刷和古代中国活字印刷的拓印

这些发明使得活字印刷术第一次成为一种实用大批量具有明显优势的印刷技术,引发了欧洲的印刷革命,在50年内风靡欧洲。古登堡创立的的金属活字油墨印刷机三大要件,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上半叶的铅字印刷,最终为感光版和光学照排取代。
有的说法特别是中国方面的说法习惯于强调活字印刷在中国方面要早几百年,但考虑到以下几点:
活字印刷在中国自身很长时间未能流行;
活字印刷不像雕版印刷一样有清晰的引进流传过程,尤其是阿拉伯地区有雕版而无活字流传;
最为重要的,使古登堡印刷术成为实用技术的几项关键技术在古代中国皆不存在。
因此,学术上一般认为古登堡极有可能结合欧洲传统的印章封蜡,钱币压制和中国传来的雕版印刷技术重新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即使未有确切证据地认为古登堡受到了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他至少也是独立发明了实用的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这是欧洲独立发明印刷术的说法来源,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印刷术指的是接近近代做法的实用金属活字印刷术。


其四、西方印刷术回传中国
在古登堡之后,西方印刷术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在技术上一度远远领先中国。
十九世纪初西方发明铅版凸印,以铅活字版为母版压制泥型和纸型的阴版,然后浇铸铅版,最后用铅版装机印刷。十九世纪末西方发明照相版,用感光原理刻制分色金属网版并套色印刷。这些技术和早先的铅字版一同传入中国,在清末击败了传统的木板雕版和木活字技术。

在此之后印刷术走上了迎接光与电,告别铅与火的道路。1946年,西方发明光学照排技术开始告别古登堡的铅字,1949年施乐复印机开始销售,1968年日本精工推出针式打印机,1971年施乐推出激光打印机,1984年惠普推出喷墨打印机,至此印刷术不再仅是工厂独占,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在电脑上轻松排版印刷或者复制书籍。
中国在印刷技术史上再一次有所贡献是王选院士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王选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在1987年印出了第一张非铅字印刷的中文报纸。此后中国再次融入了印刷科技发展的主流中,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以上内容均来自于知乎asdf、知乎韩老邪;感谢二位能让我们了解这么多,真是受益匪浅】

现在让我们说回日本本土的印刷术上来,日本这边的情况除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状况不同外,基本上也和大陆这边差不多;
雕版印刷术在日本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达到鼎盛阶段,两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据有关书籍记载,唐朝期间,日本曾先后12次派遣商船前往中国。这些商船一方面进行朝贡贸易,另一方面向日本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在日本普及推广,从而丰富和发展日本的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船也源源不断地前往日本,它们从两浙出发,横断东海,最后进入博多港口。这些商船所带来的商品除了迎合贵族社会的需要以外,同时也带入经卷、佛书、诗集等书籍。而这正如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日本古印刷文化史】中所言:“不难想像,中国雕版的版本也包含其中。”这恰恰为中国雕版印刷术的传入日本创造了条件,它以最直接、最感性的形式向日本国人介绍了中国的印刷术。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实行半锁国政策,所以,日本的商船被禁止前往中国。但中国的商船却仍一如既往地前往日本达14次;这一时期,随中国商船而输入日本的雕版版本也非常多,它们对促进日本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和推动作用。

唐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 经过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发展、完善,到了宋代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宋代雕版的精美可说是有口皆碑,以后历代亦无出其右者。而在此以前,已经接触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日本,尽管称德天皇以后的统治者因惧怕教会势力的控制而禁止使用印刷术传播佛教思想,致使日本在公元770年刻印著名的百万经咒以后,再无有关印刷方面的记载达200年,到宋朝时,高超的雕版印刷技术也不可能不对它再次产生影响。
正像唐朝时一样,宋朝时来往于中日之间的两国僧人、留学生亦是络绎不绝。这些留学生和僧人往往携带大批佛经和书籍到日本,这些精美的印刷品再度引起日本国内对印刷事业的兴趣。公元987年,日本僧人周大然就把一部【大藏经】由中国带回了日本,虽然它雕印的时间要到了元朝时期,但这一实例却证明了这条传播渠道的畅通。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到达日本的中国僧侣除宣扬佛法外,还积极鼓励日本僧侣刻书,为他们作序作跋,同时还刊行自己的著作。宋末禅僧正念(号大休) 离开宁波天童山到日本关东,他先后在三处地方当 “住持”,后来把他自己的著作【佛源禅师语录】,亲手删繁,1284年,“命工开刊,以待归寂,方可印行”。

到了元明时期,中国前往日本的刻工人数非常之多;元朝社会,统治者不重视文化,出版的书籍很少,于是浙江、福建一带刻工有些就远离家乡,渡海到日本去谋生。恰逢当时的日本各寺院正大量翻雕佛经与高僧语录,因此,这些中国刻工有机会施展他们的技艺。
元初到达日本的中国刻工有宁波的徐汝周和四明的洪举等人。他们在日本的正应二年(1289)刊 【雪窦明觉大师语录】洪举又刊【祖英集】。元末去日本的中国刻工有福州南台桥人陈孟千、陈伯寿、天台周浩、福唐蔡行、大唐江南、陈仲、陈克、王荣、李褒、郑才、曹安、邵文、陶秀、钱良、俞良甫和陈孟荣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俞良甫和陈孟荣二人。
当时的日本虽已能雕印书籍,但刻手总不及中国刻手优秀。俞良甫、陈孟荣等优秀刻工的到来 大大提高了日本雕印书籍的质量。这批中国刻工积极参与了京都五山僧侣刻书及其它重大的刻书事业。他们除刊刻佛经外,还刻小学课本、字书及【文选】 、【韩柳集】、【杜诗】等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品。大量翻雕宋元椠本,也是他们雕刻的重要内容。这些翻雕的宋元椠本,字体极工整 , 印刷也极精美。在中国刻工精湛技艺的指导下,自然也培养了一批本地优良刻工这些中国刻工在日本的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

关于印刷术通过民间渠道向日本的传播,美国作者卡特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这样写道:“在那里(指在中国)有一种深入民间的、不为人知的宗教性质的 (指佛经、佛像)印刷活动,流传地域很广,并且流入日本,中国的印刷在其默默无闻的期间内能满足平民的需要,所以在中国、日本和中亚传布的区域很广”。这段文字明确表明了印刷术首先在中国的民间广泛流传,继而它又通过民间的渠道传播到了日本及其它地区,阐明了民间渠道对印刷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传到日本,主要是通过两国政府间的商业、文化往来和民间的技术交流进行的。它以两国的商人、留学生、学问僧和中国刻工为媒介将这项伟大发明介绍到了日本,从而使日本不仅掌握了这一技术,同时也使日本的文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活字印刷术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的活字印刷术则是前面几种活字印刷的组合;最开始是中国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欧洲古登堡的金属活字以及二者的集合体【朝鲜活字印刷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活字经常看到各个国家活字印刷的影子。
以上“中国起源说”、“欧洲起源说”以及“朝鲜起源说” 一直以来都是中日韩及欧洲各国学者围绕着 日本活字印刷术起源的争论焦点之一。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日两国经历了长时间的社会动乱,同时中日两国关系异常紧张,影响了中国毕昇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日本的历史条件另一方面,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政府对欧洲思想的血腥镇压,使欧洲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日本基本绝迹。笔者认为流传下来的日本活字印刷术,相较“”中国起源说”与“欧洲起源说”由朝鲜传入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被阻隔的中国活字印刷术
基于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交流上的悠久渊源,日本派遣遣唐使、遣隋使,东渡日本西渡中国的僧人交流,同时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仰,提出日本活字印刷术并非从欧洲或朝鲜传人而是如雕版印刷术一样通过佛教传播带入日本一说。据史书记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于公元11世纪中后期。然而,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不久,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中国社会动荡,阻碍了日本人西渡中国并从中国学习带回活字印刷术。
1156年开始,日本社会进入了长期的战乱时期:1156年保元之乱、1159年 平治之乱、1185年 坛之浦之战、1221年承久之乱;1206年元朝建立,元朝统治者对日本采取了敌对的态度。联合当时的高丽国多次进攻日本。1368年建立的明朝对日本采取海禁政策,明朝郑和下西洋7次,抵达东南亚地区各国;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却唯独避开日本。直至15世纪明朝才与日本开始互派国使,但也仅限于每十年一次日本向明朝进贡时才可进人中国领土。
据此。虽然我国毕昇早在公元 11世纪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在当时中日两国国内的连年战乱以及元、明两朝对日的外交政策下,活字印刷术直接经由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可能性比较低。

(二)被镇压的欧洲活字印刷术
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于16世纪由天正少年使节以及欧洲基督教传教士传入日本。但由于基督教宣扬人人平等自由等理念违背了日本封建统治王权至上的利益,同时基督教的教义与当时德川幕府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相抵触,加上德川幕府畏惧欧洲国家通过基督教传教士俘获日本国民民心、窃取当时军事国力等机密进而进攻日本,日本的统治阶层一直对欧洲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较为敏感。
1596年10月中旬,有西班牙人向丰臣秀吉告密 【西班牙基督教士宣扬基督教是西班牙政府为了俘获日本国民民心,然后派遣军队征服日本国土的手段】;丰臣秀吉勃然大怒,开始了对基督教的传教及其相关事务的血腥镇压。至1614年,天主教版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在日本基本销声匿迹,因此流传至今的日本活字印刷术的远祖是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中根腾教授也在他的【日本印刷技术史】一书中指出,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对日本活字印刷术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之后受到政府的打击,因此现代活字应该更接近于朝鲜活字印刷术。

(三)朝鲜活字印刷术的维系
16世纪由丰臣秀吉的军队侵略朝鲜带回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统治者的推广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由于当时日语汉字的不统一,制作活字的工作量大。同时由于当时印刷技术不完整,活字第一次使用之后再使用时组装困难且坏损过多。
因此,在朝鲜活字印刷术传递到日本半个世纪左右以后,日本社会印刷的主流再次回到了雕版印刷,朝鲜活字印刷仅仅在一些寺庙、文学社团中以小规模的印刷方式保留了下来 。但与遭受统治者镇压的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及几百年来文化交流受阻的中日关系相比较,虽然朝鲜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在统治者的维护下,使其印刷术的精髓得到了保存 ,使明治时期机械科学技术进入日本后,以机械与活字印刷术相融合的方式使朝鲜活字印刷术再次得到了推行 。(不难看出这个时期与中国的情况还是挺像的)

日本活字印刷术的“欧洲起源说”和“朝鲜起源说”都与中国毕昇活字印刷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朝鲜活字印刷术与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渊源。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南宋末期中国战乱连连、社会动荡,很多南宋国民带着当时先进的技术逃亡朝鲜,其中就包括当时世界先进的活字印刷术。之后元朝收复朝鲜为附属国,加强了中国与当时朝鲜在经济、文化 、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这一时期 ,朝鲜政府非常重视活字印刷术的研究,将其作为一项国家事业进行重点发展,因此活字印刷术在高丽得到了很好的改进发展与利用。因此,许多学者提出朝鲜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与中国毕昇活字印刷术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比如,京都大学历史研究会2005年发表的【日本出版史】中也明确提出朝鲜活字是源于中国宋朝的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京都大学历史研究会发表的【日本出版史】一文中也指出 “另一方面,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带回了李氏王朝所使用的朝鲜活字印刷技术。通过这条传递路径,可以得出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技术 演变而来的”。
学者们提出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与中国毕昇活字印刷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西班牙作家门多萨在其著作【中华大帝国志】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活字印刷术对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也肯定了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术对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影响,1546年意大利历史学家约维斯说 “印刷术发明于中国,并通过俄国传到欧洲”,1585年西班牙历史学家曼陀柴也曾说“古登堡是受中国印刷的影响,该项技术从俄国这条路来,或从阿拉伯海路来”。也有学者提出,古登堡在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以前就有看过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活字印刷品,支持欧洲活字印刷术与中国活字印刷术有深远渊源之说 。


看样子,无论是在大陆还是日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竞争依旧在进行着,从中古一直持续到近代;直至现今这个时代,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都是幻想入得不能在幻想入的事物了,我也挺好奇为什么zun没把这两种印刷技术放到幻想乡的大舞台上来,可能是因为过时了吧。(笑)

最后的最后,做个小小的总结:这篇杂谈从探寻水獭少女原型日本川獭的命运 瓦版与新闻的历史 最后则是关于印刷技术变迁史的长篇论文?;
虽然挺跳脱的,不过这也是杂谈的魅力所在,我从有这个想法到找资料再到写下这段话为止,才花了三天的时间;现在时间是七月二号的凌晨四点。
总得来说,一个只存在于废案中的角色都能挖掘出这么丰富的零设原型与延伸探讨,可见zun在取材时的用心程度。
还是希望各位有幸看到这篇杂谈的车车人能够记住着这个只凭借着废案就让人联想到其形象以及魅力的角色【水獭少女】罢!(我爱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