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随意谈
关于武则天的佳话与风云逸事,史书与坊间都多有传颂,武氏女流之辈,却以才智计谋登顶龙位,令人钦佩赏幕,而武氏也因其心狠手辣与政治斗争对唐王朝的破坏受人诟病。新年之际,笔者也欲对武氏随意谈谈,权当为读者聊天欢快。
武氏出身功臣家族,父亲武士彟(yue)曾官至工部尚书,可见武则天在那时千万人中,起跑线还不低(投胎功夫有几分)

但武则天仍然不能摆脱中国历史上的重男轻女和尊卑观念,因武氏生母非正妻,父亲去世后更为遭受排挤,被迫离开四川老家,随母亲回到长安,这一举动,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亿点的影响→_→。
武氏不久入宫(有传言为武氏为混血) ,注意此时皇帝尚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有传说李淳风推演出了日后武则天代唐掌权得天下的故事。李世民病重时,太子李治侍疾,共同照顾皇帝的还有一位女子。
没错,就是武媚娘π_π
二人就如此产生了感情。
日后新皇李治赴感业寺上香,再次见到以出家的武媚娘(此为众多封建社会残害女子的例证之一,皇帝驾崩,妃子出家殉葬皆有之,更不要提漠北视女子如财物,父死子承了),李武设法摆脱寺院,武则天再次入宫。
当时的朝廷其实也有一些不满武氏先皇遗妃,后宫佳丽们也厌烦多了一位竞争对手,但声音还不算大。
所以不久他们就会后悔当初没把李治架着换个寺上香……
武氏以心狠手辣著称便始于宫斗,为了栽赃时皇后王氏,武则天不惜亲手掐死女儿,以此嫁祸,听闻王氏与萧氏(另以高位妃子)向皇帝诉苦,更是命人斩去二人四肢,泡于醋坛中。
可能这就是宫斗吧……
日后武氏便主掌后宫。
在公元660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史称二圣临朝,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一块上朝,此事常常被很多人作为李治懦弱无能的表现,可我们不应该忘记,仅以疆域一点来说,唐高宗时期是唐帝国疆域极盛之时,波斯王子来朝称臣求复大食国(既阿拉伯帝国)亡波斯之仇,漠北诸部平顺臣服,唐帝国也是在高宗时期巩固了对西域的治理,等等诸多成就,足以见李治非平庸之辈。武则天也未对李治起野心(此时二人还生下二子可见感情还是深厚不变)。
但武则天在此时也展现出了她治国的才能,一介女流可以同君王共治理天下,本是非凡之举,武氏又唐高宗上书“建言十二章”体现了她对下层人士的关心,太子离弘去世时,李治更是想过让位与武则天,但是在武氏谦让和众臣唾沫海里告罢(有的事情不能急喽,不是不要,时候未到)。
可是老爹架得住的辣妹子,孩子就架不住了啊喂-_-||
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真正顺从平庸的李旦继位。
武氏真正大权独揽,从此至武氏病故,她一直是唐与武周帝国的最高领导人,而这期间也体现了武氏当国的一些弊端,武氏当政就是中央与地方豪强贵族矛盾加剧的导火索,李唐皇室与起义军,地方武将反武氏叛乱此起彼伏(初唐名士骆宾王就是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虽都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罢了,可兵戈之间,终于还是祸害百姓,笔者对此惋惜与批评。此外,在中央朝廷中,政治斗争也在加剧,武氏大力打击关陇贵族与豪强,有对一些士人拉拢培养,尽管打击贵族是进步的,可也是为了巩固全力之举,值得赞赏,却未能逃出历史规律,可叹。
在先后废立唐中宗唐睿宗后,武氏步步完成了准备,与公元690年登基为帝,武则天之前也有两位女皇,可二人一位元姑娘,是宫廷斗争之木偶,没几天便死去,甚至未能留名史册;一位是唐高宗时期农民起义军领袖,文佳皇帝陈硕真,陈氏才智过人,起事时作战勇猛,后不幸被朝廷镇压,不知长安城里的武则天听得陈硕真的英勇事迹,会作何感想?扯远了……武则天称帝虽是板上钉钉之事,可这依然给了朝中许多野心人士谋反的理由,如公元697年,宰相李元素叛乱等,足见唐王朝时期豪强权臣贵族强势这一南北朝遗毒。

另一值得分享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战事问题,武则天时期,由于内部斗争严重,边疆吐蕃、契丹、突厥等地对唐周帝国也加大了战争,唐高宗时期的漠北大地再次脱离统治,契丹甚至大败过20万唐军,武周时期,统治领土有明显缩小,尽管武则天颇有才干,但在与各游牧民族的博弈中相对劣势。

历史车轮滚滚,武则天风云一生也有尽头时日,晚年武则天宠幸男宠,内心孤独,政治也相对沉暗,公元705年,武则天年老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除男宠,拥立唐中宗复辟,十一月,武则天在都城的寒风中病逝,往日风光的女皇,也迎来了人生的终点。此后武曌以皇后身份与爱人唐高宗合葬,盖棺入土,一生也算圆满。
武则天一番大业是其个人才华与唐王朝开放繁荣时代共同促成的一件奇物,在不断推进平等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里,也值得回味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