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加冠记
余幼时不记,亲曰余自幼聪慧,虽好动,但诲于心,高堂悦,曰懂人理。
十又二,读于地质,好思而问,得识恩师周先生。先生慈怀,余有问,先生必有答,引以教余学习之道,得以悟。余不善表情,先生之诲,念之在心,永德之。至高中,不解之惑多矣。当是有友荐余读毛学马。谢过,余则入书而阅理,出书而思理,以事而悟理,惑之得解。知理者,则用其中。故高中虽繁,余觉轻松欢欣。既已加冠,学于太学,当回头,省人事,遂作此文。
余遇事当思何为、为何、如何,是为三思。其中又当以何为为重,即为定义。人之异,定义有异,易误,则不得共识。
古人云:“知天易,逆天难”,逆天之难,何以知天?有谓时运不济,何以得?余赞曰:“时运不济,系未能察其兆,悟其过”。万事皆有联,其联则在于人,人自社会来,又归于社会。已然,人,事,社会则联于一线,观一事成败,则在于人事,在于时势,此乃前人之论。听者甚多,悟其理者少,事有不顺,则曰时运不济,惜也!得此道,则惑之甚多矣。何人与何事,何时与何事,此皆处事所识之需也。其中道之多,余识之少,不得解,故余处事待人则微,过之多。
事无亘古不变者,无出则不得入。永动之念,终究得其一念尔。学问之事,非思而得,在于实践,更在于积累。做学问者,非日思夜想即可得。科学有若广厦,基为最重,柱而连之,无基则不成楼,科学亦如此。做学问者,当需多阅文献,以求开阔眼界,了解前人之过,了解今人之成,力避做重复无用之功,浪费时间。书文实践并采,加以好奇之心,定当有成。
与人言之,不求其悟,只求己言之有理,出口得顺,是之为讲;与人辩之,求其得悟,晓己之思,听其言,解其惑,其人与己皆有所获,是为交流。交流之意,在于求喻;用他人之语,求他人之悟,当是学问。惜余不得悟,有识而无践。当求与人辩,其乐无穷也!
全文将毕,掩卷回首,所言尤碎。余自幼不善表达,只得多思多写,以求得进。既加冠,则当更求真问知,孜孜不倦,只望解惑。偶有浑噩困顿,当歇息整顿,适度求乐。至于伯乐,则余毕生所求,若不得,便任之随之罢了。
癸卯年庚申月壬子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