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天微雨里,想到东坡先生也曾感叹过: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就忍不住唏嘘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 传》 ,就在想如果不是英文写作,如果没有预设读者,那么遣词造句会不会不一样,或许连写作语气也会是另一种样子吧。会更平易有趣,不用一些专门的说明。张先生翻译时是否也会抱着一丝诚惶诚恐,是否会想很多,以致被译成中文后,某些语句读起来都令人懊恼,如同绕指柔,粘得不知如何断开。还好读到后面有了舒缓之气。
阅读也有调性。如同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打开一部契合心情的剧,不看画面,听着声音,心也是定的。
书在开篇某章里写道: “……洪流渐渐折向东南,然后向东,便一直流入中国海。” 读到这里,便可明显感知诉说对象,宏观叙事,大幕拉开,有种遥远东方的感觉。这两日读到《东坡居士》和《赤壁赋》这两章,很喜欢。大概是叙述平实,内容多了一些故事性,有一种野趣儿。
下午下了一阵微雨,不久前还听到窜巷卖大白菜的吆喝声,心里默默想着那个人应该没有遭雨吧。煮了一锅韩式辣面,趁面条咕嘟着,往里面丢一些娃娃菜,临着背阴的窗风吸溜着,省得用嘴吹凉了。想吃水煮南瓜了,甜丝丝的,暖暖的。书里说它暖老温贫。想起刘姥姥叫它倭瓜,某天兴之所至查了一下,得知它明代传入中国。……
夜里失眠,脑子里各种奇怪的思绪活泛起来,翻来覆去,睡裤的裤管卷了起来,硌得人难受。想来,与天地同息的人,是多么幸福,不用特特面对那些多出来的孤独。以前在乡下,大家睡得很早,尤其到了天冷的时候,天一擦黑,吃了晚饭就早早上床了。看完新闻联播,闲话一会儿,便要去睡。有时一觉醒来,看一眼时间还不到凌晨,夜真长,偶尔传来几声狗吠,便又安稳入眠了。早起的人声,早睡的安宁,庸常而永恒。
有时晚上上床实在太早,就歪在枕头上看闲书打发时间,被父亲看见了便被说,“ 有什么看头,要保护眼睛,不如看些有用的书。” 大概他们走过太多世路,不是太务实,而是懂得了人生里什么东西该早早被剔除。深情与无情,可以在同一身体里并行不悖。阅读的茫然,也曾困惑于心,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说法,大意是:有些书,你读完便忘了,好像什么也没留下,阅读有时像竹篮打水,竹篮每经一次水,便干净一点。
这种说法让人很安心,除非是有用阅读,比如学习某类知识等等,那些无用阅读可视为竹篮打水,只为获得明净的头脑,愉悦身心,或者用以遣有涯之生。类似一种闲情。世道维艰,风雨飘摇,想到现在及以后人类的精神世界,我总觉是这样子。晚饭后打开窗户,抬头看见幽暗天空中浮着几片羽状微云,清冽的风,吹过眼目,心中漾起一种激越的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