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文关键词:(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

2023-03-15 12:32 作者:解语析文  | 我要投稿

作文关键词(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

作文题:

“善良”,《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和善,心地好”。网络上对该词则另有解释:①懦弱,愚昧;②以无须出力为条件而对别人怀有良好的愿望。

人们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例文及解析:

行善本为善举

现象:

“善良”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和善、心地好。然而,网络上对该词的解释,却与原意大相径庭、背道而驰。一是被认为懦弱愚昧,二是被认为善良就是以无需出力为条件而对别人怀有良好的愿景的无用之举。

现象本质:

基于人们受到的教育、家庭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同一个词总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背道而驰的“善良”的释义,前者可能是认为善良的同时背后也一并隐含着“好欺负”的标签。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的虚伪,以无须出力为条件对别人的善意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原因:

由此观之,这类现象折射出了部分人对于美好品质、展现出美好品质的人的恶意,以恶意作为铠甲来武装他们缺乏美好品质的心灵,从而在面对美好品质时使他们免于自愧不如与内疚。其次,另一种人则认为行善事者更容易被欺负(注:将善良解释为:①懦弱,愚昧),所以他们不愿吃亏,不愿善良,只愿做保留他们道德底线的利己者,这种功利自私的想法在网上被广而布之,完全不觉得羞耻。

社会冷漠的让人心寒,这样的自私与冷漠在当代社会上随处可见。反观19世纪,身为奴隶主的林肯,本是拥有极高财富与地位者,出于道德,出于他认为奴隶身份的存在就是错误的。他反对奴隶制,最终在不屑努力下解放了奴隶。林肯为了人性放弃了自己以及其他贵族的利益,而现如今人们却在更为开放的社会下,在科技与互联网的围墙之上处处占着便宜,不择手段地避免自己的损失,甚至延伸为对行善者的不屑与抨击。行善本为善举,却在这重重防御与猜忌中善良变得复杂,变得唯利是图

怎么办:

面对这种为众人抱薪而冻死者不配拥有性命,反而引发众人嘲笑的现象。我们自身应该摒弃一些以无需出力为条件,轻的仿佛不存在的“善”,使自身足够丰富,掌握足够力量来自保后再谈善行,而不是纯良的,任人宰割的旧时代百姓。有了足够力量之后,善行则为善举。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现象,但我们总是可以提升自己,发出更坚韧有力的回答。

让人们能够转换视角,多用善意对待他人成为了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怀抱着行善本为善举的信念,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善良的能力

“善良”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和善、心地好”,在生活中也常被用作判断人的标准。许多人以为善良是与生俱来的,我却认为它应当是一种能力,而非属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善良一词在网上逐渐被用作愚昧与软弱的代名词,说人善良仿佛变成了一种讽刺。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知与表达在日益变化,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无论是被当作“愚昧”的善良与对别人怀有美好愿望的,自己无需出力的善良都反具有“善良”的一部分特质而已。世界也好,人性也罢,都是复杂而多面的。但十分遗憾的是随着信息的扩展,我们非常容易陷入大数据提供的思想茧房,无法多样地看待问题,从而使得思维单一平庸化。这就很容易造成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剩,无法客观而准确地评判问题。这种意识一方面容易造成“慷他人之慨”或者说“何不食肉糜”型的善良,一方面,任其发展就会导致判断的绝对化,即俗称的“二进制思维”。非恶即善,这样的人无法对于“善”的定义作出正常的判断,更不具有与人为善的能力。

 如果说慷他人之慨型的“伪善”是由于狭隘的思维,那么常被认为是“愚善”的善良则可概括为“不患寡而患不均”。平均主义者常会将善良铺开,力求每人平均。但“善良”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对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进行援助与对一个难民进行援助,对于受助者而言均为“善”,但于他人而言则不然。当平均主义者无法对施善的对象进行评判时,善良就容易造成一种愚昧。

换句话说,虽这两种“善良”都是善,但一个缺失了多面性,一个缺失了独特性,有时不但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伤到自己。而如开头所述,善良应是一种能力。它是在人对情势有了较完整的了解分析后,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合适的对象做出的一种援助。因而我认为善良是一把要求很高的标尺。它除却在衡量人的品性之外,也同时测试人的思维能力。如何很好地运用“善良”来助人利己,应是我们要思考的课题。在这个浮躁,自我中心与平均主义并行的时代,我们应努力深化自我,拓宽视野,用“善”来衡量自我,将之内化为自我精神品质,与善同行,从容地使用为善的能力。“善良”它应当是属于任何时代的最高赞美,绝不该沦落为一个贬义词。

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善良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切勿让错误的善良为你我打开地狱之门。

 

特定语境”中的善良

善良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和善,心地好”,是褒义词,是用来对别人赞美用的。

现在网络上对它有了新的理解:懦弱,愚味等贬义词汇,由此,在我看来,这一词汇的转变与社会的转变息息相关

词汇本身是没有任何意思的,它所蕴含与想表达的意思是人类赋予它的。例如在古代,善良是君子必备的品德,它可以体现在帮助贫苦百姓,对别人犯的过错有一定的包容之心等等,因此,善良一词是人人都应去追求的品质。但在如今,这一词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我们都知道,太过于善良,即使被人欺骗,也十分相信替他人,对别人的一次次的犯错也选择原谅,一味的忍让或迁就也是懦弱和愚味的表现,以及希望别人如何如何的好可以来帮助自己,可自己却在一旁毫不出力,默默地看,我承认,太过于善良,会有这种表现,但这也不应该拿此词嘲讽、讥笑别人。

现在,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你也太善良了吧!”这句看似在夸人,可在某些特定的语气下,也可以理解为你怎么这么傻,因不好直接去攻击或批判一词,于是善良就变成可这一词,而背后的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网络中的关于善良的释义,何不一笑置之,时过境迁,或许它们都将成为历史,淡忘、湮没,直至消失。

而这一改变也与如今的社会风气转变、时代发展的速度分离不开,由于现在的人们受到网络时代的冲击,如今人口爆炸导致的巨大竞争,有些话不能明着说出来,那么只能通过说反话,从而让听着自己理解,自己体会。例如一次考试,一个人拿着考好的试卷去向另一个人去炫耀 “你好聪明啊!”这看似称赞,因为是同学关系,不好意思直接去回敬或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就去通过说反话,深层意思就是:你得瑟啥呀,下次一定比你考的好。让炫耀的人自己去体会。所以说反话变成了当时用来表达或发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法了。(可换一个例子)

因此,词义的变迁并不是新鲜事,历来如此,因为它的使用总是伴随着某些特定语境,这应该是常识。某些词出现新的释义并不可怕,可怕是某些褒义的词语出现贬义解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的丑陋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类词的新的释义恰恰成为我们观照社会的一个窗口,也为我们优化社会的不良风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作文关键词:(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