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的核心思路
#只要你不套路,AI就无法取代你 #导演、编剧、制片必看


前言
电影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魅力,它对人的感观、情绪的刺激与掌控不仅更直接,也更精确的一致。这个“更精确的一致”也就是不同人对影片的初步感知、理解、受感染的情绪差异最小。这个“不同人中差异最小”也是基于创作者和观众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
电影这出色的情绪感染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许多电影创作者自说自话, 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表达的含义观众 get 不到。相信只要你想成为或你是电影创作者,肯定都有表达欲,也当然是想要表达给别人看, 而不是只给自己看,不论你创作的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所谓的商业与艺术之分,只是受众 及受众范围大小的不同罢了,总不能说,较大范围的大众受众群所喜爱的电影它就不是艺术。
在我看来,以创作者的感知为主导原创的可成功感染观众感知的电影作品,都是成功的电影艺术作品。这个具体内涵,后面会进一步阐明。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打造出可令观众产生共情的电影原创作品呢?让我们从本质解析电 影创作的核心思路。掌握这个核心思路能使我们更加清楚——电影到底该怎么看、怎么学、 怎么创作,并且能使我们的创作摆脱套路的限制,从而有能力打造原创、动人的电影艺术作品。
Part 1:掌控观众的注意力
电影成型在人的感知中,而非成型在荧幕上。若电影播放起来,没有人的观看,那么电影就只是以一种连续播放静态画面的机械形态存在。有了人的观看,电影才作为一种动态的画面存在。所以,当你在放映厅困得闭上了眼睛,又或者把播放器关掉不看了,电影在你这里的放映就结束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此,不管后面的剧情或思想有多么精彩,电影开篇需要抓住观众注意力,也就是要有看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
掌控注意力分为三点:抓住、维持和引导。
①抓住注意力
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有什么方式呢? 色彩冲击、透视变形冲击、光影冲击、听觉刺激、性与暴力动作、猎奇、搞笑、惊吓、惊奇、可爱治愈、情节、情感、思想、观众喜爱的明星、电影票价、大师名号…最后三个对于我们大部分创作者来说可以先删掉,剩下的我们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感官刺激】和【内容】。
我们对比这两大类型的方式,对于抓住观众注意力的效率高低而言,感官刺激效率高于内容,也就是说,通过视听冲击力的方式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是最快的,且这是最为大众的方式,不需要知识、经验的累积就能刺激到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摄影和美术这么重要,因为它们是第一时间被感知到的吸引力因素。同时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大量的电影作品以感官刺激作为影片的开场,以及当前国内视频类广告大量地走感官刺激的创作思路,不仅因为这种方式最高效,也因为这种方式的制作思路最简单、最易成套路,也就是最易抄袭。
没有大师名号加持,没有明星出演,没有票价门槛,没有强制观看政策,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贸然在开场使用不好看的镜头,又想一开始就体现主角的内心世界,并非明智之举。 因为此时还未对人物进行足够的塑造和铺垫,无法令观众共情。纪录片可以不美观但又能立 即感动你,是因为你知道他是真实的,这里面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情绪完全是真实的而不是假的、演的,你能与他感同身受。而剧情片的开头,一旦演员的情绪及状态不逼真,又以一 个小景别镜头怼演员的表情,那立马就能让观众出戏,观众的注意力被演员的“假戏假作” 拉走了,而不是聚焦在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上。
我们回到感官刺激和内容两大类型的对比。虽然【感官刺激】的刺激效率比内容高,普适性更强,但维持刺激的持久力弱。也就是说,纯生理刺激/感官刺激极易疲软,长时间使用高强生理刺激让人从敏感到无感,想必大家都有这类型的生活感知经验。
而以【内容】来抓住注意力的各种具体方式中,具有强烈、短暂、爆发式刺激的方式持久力又会比较弱,那些需要更多时间来塑造和铺垫的方式,虽然能否产生共情还视乎观众本身有没有相似的认知经历(也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受众定位),但优势是持久力更强,更耐看, 情绪感染更强,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论二刷、三刷依然令人动情,无论时隔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依旧不过时。
这个“持久力”我们从两个维度看,一个维度是前面提到的微观单个作品片段,另一个 维度是宏观历史。
[《78/52》:“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观众展示电影时,放映的其中一个片段是一列火车开进站台” “传说观众以为火车会撞到他们,他们尖叫,发生踩踏事故,人们争相逃出放映室,他们不明白这个概念。而《惊魂记》上映时,给观众带来的冲击与此类似” “浴帘拉开、挥起刀刃的那刻起,观众席的尖叫声就没间断过,你听不见电影的声音,浴室那一整幕都是这样” “所以你能听见珍妮特利的尖叫,影院里坐在你四周的女人尖叫,还有荷曼的高频弦乐配乐,场面一定极其混乱” “事实上,那是电影史上第一次你身处电影院而感到不安全。中午时间我走出影院来到时代广场的时候,有种被强暴的感觉“]
所以,即使是经典,对人的感知及情绪刺激并不是永恒的,甚至有的还谈不上很长的历史寿命,这是由于人的感知不断刷新演化、及社会背景不断更替导致的结果。
经典的开创性价值,给未来的创作有了新的启发。摆脱套路的思维就是为了更好地不断探索、创新,因为人的感知在不断地演化,网络的发展、短视频的普及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短视频因其时长及平台受众的特性,会大量使用高效刺激的方式,且日新月异,传播范围广,易成套路,门槛低导致重复抄袭的次数又很多,最终很快就被淘汰(毕竟寿命并非短视频的首要需求)。
采取何种维持注意力的方式,取决于你的创作意图所需要的作品时长、传播平台、及平台受众的观看习惯。
②维持注意力
既然情绪的深层次牵动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塑造和铺垫,而人的专注力有限,那么就有了下一层的需求:维持注意力。维持注意力的核心是变化。
不同的感官刺激交替是变化,在情节推进中插入感官刺激是变化,情节内部悬念的不断抛出及递进也是变化。
拍摄对话切换角度的本质就是感官刺激的交替。 好莱坞所谓的“列顿公交技巧”本质就是情节推进中插入感官刺激变化。在《爵士春秋》中,主角和死亡女神的场景既是作为一个感官刺激维持注意力的工具,也是作为情节推动的 线索,甚至还是构成影片节奏的元素。
情节内部悬念的不断抛出及递进,我们以《教父》为例。分析之前我们大致捋一下影片的结构:

我们对头 27 分钟进行注意力的分析:

这场婚礼在影片占了 27 分钟,但悬念、反转、推进不断,信息量极其丰富,整体核心又十分有序地塑造起一代教父的形象。分析了这些,我们不难明白这部三个小时的伟大作品丝毫不会令人感到瞌睡无趣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如果变化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节拍,时间稍长,就等于没有变化,那么就无法达到调动观众注意力和情绪的目的。情绪的至高点可以理解为高潮,高潮只有一次机会,过了高潮就没有那个劲了,除非你给观众充足的中场休息时间。
好的故事其情绪并非单一的,每个阶段的情绪侧重点不一样。要注意维持好观众的注意力,直到观众认可你所塑造及铺垫的角色、情节、情绪中。这又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更深一 层的变化——节奏。但我们把节奏放到后面说,因为电影的节奏已经不是单纯的掌控注意力的问题。
③引导注意力
我们在日常中用手机录下一段视频,回放的时候发现这收音中的很多声音并不小也并不低沉,但我们自己原本却没有察觉到,回放的时候却又留意到了它们。
人的感知经验并不是接收所有听得见的声音,而是只留意到自己的注意力被吸引的声音, 其余的声音因与我们注意力所关注的重点无关而被自动“屏蔽”了。这当中的“留意”与“屏蔽”就是“突出主体”与“排除干扰”,电影中的声音设计就是这样的思路,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避免有的声音分散了注意力。
视觉上也是如此,无论是色彩、明暗、点线面的布局、运动,甚至角色的辨识度等构成关系,都是为了通过“突出主体”“排除干扰”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不然观众要么被与主题、主体不相干的元素干扰,要么不知道画面到底该看哪里。
排除干扰剩下的元素,无论是环境、道具、动作、台词等等,都要围绕、服务于你的主体、主题,没有一个元素是多余的,丰富整个层次,最终达成突出主体,令观众代入到你所塑造的角色中。
当然,这个“丰富层次”可以理解为有效的、所需的信息量,不仅存在于全片不同镜头组合起来的宏观整体中,也存在于单个镜头中,这就需要立体空间的呈现。关于空间,我们在下一个部分再来谈谈。
Part 2:到底要怎么讲故事,才能掌控观众的情绪
①人物与人物关系
你希望观众能代入到你所塑造的角色中,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是怎样了解一个人的,你会通过他的衣着配饰、言行举止建立对他的初步印象,然后了解他的职业,他的生活状态,他的过去,他的原生家庭背景等等等等。当你对他有足够了解的时候,你才能充分站在他的立场、代入他的感觉、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另外不要忘了,你对他的了解还基于他的时代、民族背景中。这就是我们需要在场景、服、化、道、台词、动作以及为故事作铺垫的情节中需要体现的。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塑造着人物及情绪的真实感,令观众愿意接纳、愿意相信,进而沉浸其中、被触动。
只要你拍的不是独角戏,那么故事的参与者就不只是你的主角,他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是故事中的关键元素,就是因为他与其他参与者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导致了事态是这样发展,他们那样的个性、那样的关系导致了事态是这样的结局。假如你的主角是一个,人物关系的表现不止一个,你想要故事好看,那就是多个人物关系(线索),每条线索主次不一样, 性别不一样,时空不一样,节奏不一样,你的人物状态和人物关系都随着事态在变化,变化多了,信息量丰富了,有看头了,故事就立体了,情绪就不单一了,你的主题也变得有深度而不肤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感慨也不是单一的、一句话可以总结得了的,往往包含着复杂的原因和情绪。
不妨带着塑造人物和人物关系的思路再看《推手》,相信你会体会到,故事讲得好,不在于故事一定要多么复杂、多么波折、多么反转,打好人物和人物关系这两个重要的底子就成功了大半。
总结起来就是:你要具象地打好人物和人物关系这两个大基础,并且这些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刻画与塑造是基于人的生活感知经验,而非天马行空地想象,否则观众会出戏、无法共情。在此之上去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刻画与塑造的过程也成为了情节的一部分。
人物/角色是故事的必然要素,要么从人物发展出故事创意,要么人物和故事创意同时出现。先有故事创意再有人物不行吗?不是不行。之所以强调这样的思路,是因为国内编剧往往忽视人物的塑造,从“桥段”“创意”作为思路的出发点,不对人物做好完整的立体的设定,不对人物作细致的刻画,最终人物沦为“纸片人”,观众出戏,故事站不住脚,情绪传达不到位。你总是有一个好的、吸引人的点子才想去写去拍这个故事,所以基本不担心你的点子不好,就怕你输在了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塑造和铺垫上。
②还原真实的“上帝”
不论你的故事是什么结构,是怎么发展,成品呈现出来都要让观众:一、要有期待;二、 预料不到。
编剧要像上帝一样主宰事件的进展。要让观众预料不到事态,但又对未来有所期待,也就是情绪不能一直悬着,要及时给予安慰。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无法确定事情的走向会如何,但现实总是在你崩溃的时候给你一丝希望,让你有得可幻想,这一丝的希望与幻想成了我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依然是在还原我们生活中的感知经验。
编剧要像上帝一样主宰,也就意味着编剧需要了解世间百态,对人间有许多切实的经历或感触,才能具备很好的共情能力,才有能力把情绪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当我们创作遇到我们不熟悉的人物类型的时候,更要多多搜集背景资料,挖掘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素材,为我们所用。
故事的结构可以千变万化,时空的跳跃不受限制,不必拘泥于哪种套路。只要把持着掌控观众注意力的原则,随时把自己的状态切换到观众的角度,感受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很好地抓住、维持、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预料不到充满悬念但又怀抱期待;打好人物和人物关系这两大基础,留意心理落差的节点,也就是冲突点,这是情绪波澜的瞬间,仍然是需要把自己的状态切换到观众的角度,感受观众情绪的起伏是否有围绕着你的作品受到牵动。抱着这样的思路重新审视、推进你的故事创意,尽管放开手脚来写吧。
③暗示与催化
观众的情绪感染是基于现实的生活感知体验,这个现实的生活却是一个三维的立体世界, 观众却不需要在一个三维的全息影像中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完全是靠这个二维平面上呈现的三维空间,并且这还是一个屏蔽了多种感知只剩下视觉和听觉的状况,与真实生活中的视、听、嗅、触、味的多感知不一样。当你认知一个事物的渠道减少了,那么剩下的渠道就有了强化的需求,以补全渠道不完全的不足,这就是为什么人感觉立体的打光比大平光更加生动、真实。
我们前面一直在说,“真实感”感染人的情绪,我们在二维平面上还原并强化真实世界中的三维视知觉就是一种真实感的暗示。除了空间感的还原外,还有质感的还原,这个质感甚至犹如写作中的“通感”,虽然是在视觉上进行呈现,但能让观众对其触感、嗅觉、味觉都有了认知。
通过形态、肌理、颜色、高光、反光、漫反射、声音塑造质感;通过光影明暗、透视、 遮挡、调度、声音塑造空间感。通过强化质感、空间感向观众暗示真实感,从而催化了情绪的感染力。
另一种催化情绪的元素就是音乐。电影是浓缩的艺术,在短短 90 分钟内见证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甚至数个时代的变迁...又可令人尝尽当中的喜悦与辛酸, 这与我们现实中亲历人生是截然不同的体验。音乐既能放大我们观影的情绪,使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更为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又能改变视觉画面的情绪,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而有鲜明记忆点的电影主题曲对于电影艺术作品来说,更是令观众持久回味的载体。
要注意的是,基于电影逼真性的本质,电影配乐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冲突(现 实中并没有伴随着事态发展波澜起伏的配乐辅助),当出现视觉与音乐情绪不匹配、配乐过于密集等状况,配乐也会成为令观众出戏的元素。
我们对“引导注意力”的分析,及“暗示与催化的元素”的探讨,可以进一步认识到, 电影基于现实,但又与现实不一样。举个例子,当这部伪纪录片把现场所有的干扰都收录其中,试图营造出“真实感”,即便演员的情绪再逼真,也无法有效地感染观众的情绪。催化观众情绪的元素反而是观众自身的政治情绪和政治立场。
④节奏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再谈谈节奏了。 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观众注意力的——形式的节奏,另一种是服务于观众情绪的——情绪的节奏。
形式的节奏例子:《爵士春秋(1979)》
——全片穿插主角与死亡女神对话的结构
——00:01:58~00:06:30 选演员片段
我们用《落叶归根》和《马奎斯的 3 次葬礼》这两部浅层主题相近的片子来做对比, 分析当中的人物、人物关系、注意力及节奏。
我先看的是《落》,第一印象是没有节奏,只有节拍,不同段落的情绪几乎都是平平的, 主角遇到的人一个接一个,说完一个段子就接下一个段子,中间找个衔接的桥段,对于主角的难处和决心、主角和死者之间的情谊也没有什么感触。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从“桥段”“创意”作为出发点构思剧本,而忽视对人物、人 物关系塑造导致的结果。分析整个影片会发现,尽管主角由始至终是同一个人,时空也是正 叙连贯的,但影片却是分成一个个各自独立的段落,主角走马观花似的遇到各种不同的人, 除了养蜂人一家,所遇到的人对主角的心态也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角自始至终一根筋 完成这个“任务”。但主角想要自尽的情绪及得到养蜂人抚慰的情绪,并无法令观众十分触 动,因为影片缺乏对主角与死者情感关系具象的刻画,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情谊,全靠主角 三言两语一张嘴略略地说完。而所遇到的人也都是靠他们自己的一张嘴把自己的故事三言两 语地说完。实际上就是一组对话接下一组对话,对话与对话之间并无关联。
我们再单独拿一个段落做分析。主角告别骑车旅行的年轻人后,拉车撞散架了,遇上车祸报废的货车,从而得到了一个轮子。所有这些环节都是为了“轮子运尸”这个点子服务的。 然后轮子运尸失败,改回背尸,累得不行,和死者“商量”借死者的钱租车回去,结果出发前吃的一顿饭遭遇诈骗,最终发现原来包工头给他们的钱是假钱。而所有前面提到的这些, 都是为“发现假钱”这个点子服务的。这就是一整个段落。全片所有的段落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服务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终极点子”,各个“终极点子”之间并无关联。这就构成了影片的一种“节拍”。这也是造成影片没有“节奏”的原因。
由于看到有的观众说,《落叶归根(2007)》是抄《马奎斯的 3 次葬礼(2005)》,所以我又去看了后者。看后我的感慨就是:如果说《落》真的是抄袭《马》,那我只能说,抄都不会抄。但鉴于《落》是基于 2005 年春节发生在国内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我倒觉得不至于抄袭,顶多借鉴了一下死者的家已是废墟这个点子。
《马》有三条时空线:现在(主角追寻凶手线索,然后对凶手的处理及为马奎斯圆梦的旅程),过去(边防巡警的来龙去脉,铺垫为主角提供线索的关键人物),和过去的过去(主角和马奎斯的往日)。
主角与马奎斯、主角与警长、主角与情人(提供线索的关键人物)、主角与凶手、凶手与女友,女友与情人...多个人物关系、时空、线索纵横交错,导向最终的结局。次要的人物如偷渡人,体现社会深层次的冲突,体现凶手的暴戾,体现主角的心境个性,又服务于马奎斯这个人物、这个民族的背景刻画;又如旅程中遇到的独居失明老牛仔,既有人物本身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的深意,又成为主角的旅程不被打扰的助力元素 。
时空、线索的打乱服务于观众注意力的维持、让观众预料不到的目的。尸体的腐变自是比《落》中尸体毫无变化的处理更具有真实感,配合打乱的时空、线索,令观众没那么快意识到原来这个墨西哥来的牛仔就是这个死者,创造惊喜感。
和《落》一样,《马》的主角一直坚定目标,性格比《落》的主角更内向,情绪不易形 于色,当他身处墨西哥遭到情人的拒绝,更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又把死者的头发梳掉时,那种受挫、难过的情绪虽然没有台词说出来,但却比有台词更触动人心。
我们再回到《落》的真实故事背景,李绍为和死者的家境,出发前李对死者家属的承诺,两人一路的拮据、风险的提示,工地住房的环境等等,整个事件的前因、经过、结果可以提炼出若干人物、若干人物关系、若干情绪线索,有十分充足、立体的元素可以搭建一个很好的剧本。整个主体事件中,除了反映出来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最令人扎心之处在于,出发前李对死者家属的承诺确定了李是死者的责任人,他由始至终秉持着良心、原则,他本人也是这个悲剧中的受害人,但最终死者家属与他见面却质问他说:“你怎么没有死”。所以,前面要铺垫什么,需要捋出哪些人物及人物关系线索,情绪的至高点在哪里,不就很明晰了吗。
如果你有不错的乐感,把握影片的节奏对于你来说就会像是呼吸一样,是很自然而然的事,这与这段剪辑是否使用音乐无关。电影的节奏不需要像音乐那样制定节奏型标准,只需要用我们的感知、情绪去投入、体验、检验是否符合人的情绪起伏规律,只要能维持好观众的注意力,把情绪酝酿到位(其实也就是要搞明白,该把哪些前提给说清楚,才足以令观众建立起同理心),令观众的情绪在你想要他们情绪爆发的时候爆发。
结语
有时候我们对一些电影无感,但因为有大师名号、著名影展获奖的加持而硬着头皮看下去,影评人、文青们一个比一个能吹,我们根据舆论的风向照猫画虎地感悟着那隐含的哲学深度,这与自身无感的矛盾让我们迷失了天性对影片的判断,好像离了影评离了获奖的风向标我们就不懂得判断什么是好电影了。
别忘了,电影是始终以创作者感知为基础,又始终服务于创作者所定位的那批受众的感知的过程,这是创作者与他的受众思想与情绪的非线性交流。你无感没什么好羞耻的,因为创作者的受众不是所有人,你尽管去相信自己情绪上的感觉。如果你对号称大师之作无感但仍然好奇,你可以从中审视或学习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塑造、空间和质感的表达、掌控注意力的各种构成...调动你作为人的天性吧,只要你不套路,只要你还是个拥有完整情绪生理机制的人,AI 就无法取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