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艳秋与两位老师梅兰芳和王瑶卿的关系
新艳秋先生因为自幼失学,因此对文人、对文化有着天然的仰慕之情。在她最初学戏成长的过程中,王伊文、贺芗坨、曹靖涛、齐如山、陈庸庵、樊樊山、冒鹤亭等大文人,都给予她很多教益。文人的影响和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使她扮演的角色,隐然透出一种“清逸”之气。这种气质在她扮演的【玉京道人】和【琵琶行】里的卞玉京和碧玉两人的形象上,更加明显。大文学家冒鹤亭和“琵琶圣手”朱杏卿等名家观后都给予很高评价。冒鹤亭先生是民国文学大家,学识渊博,性情耿介,然而曹先生请他为新艳秋作传,冒先生慨然允诺,很快写出了一篇精彩的【玉华传】。为此曹先生说,姑苏顾家请冒先生作一篇墓志铭,报酬是一幅价值八百金的清代大画家戴熙的名画,而我请求其为新艳秋作传,不但分文未取,还一挥而就,真是异数也。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那些著名文人,对新艳秋艺品人品的认可。

前文我说过,新艳秋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太红了,是真正的当红一线明星。因此,围绕她的各种传闻,就从没断过。比如三十年代中,围绕她嫁人的消息,隔三差五就会引起关注,综合那时新艳秋“被嫁人”的消息,最轰动的有几种传闻:嫁给某次长、嫁给山西某大腹巨贾,嫁给某名旦,嫁给上海某大公司经理,有的甚至连结婚日期都公布,结果被查证,都是狗仔队捕风捉影的传闻而已。
新艳秋也确实非常好学,有不明白的剧情,就会请教王先生曹先生等这些文人。有一次演出【四郎探母】前,她问曹先生,说杨延辉念白“金井锁梧桐”,是描写秋天的,而铁镜唱“芍药开牡丹放……”则是写春季的,为啥同一个剧中唱词出现两个季节呢?——由此可见新先生的钻研程度。
言归正传。谈谈新艳秋和她的两位老师梅先生和王瑶卿老夫子的关系。毋庸置疑,这两位旦角艺术大师,都给与了新艳秋无私的帮助。新艳秋所学梅派戏不多,大概只有【霸王别姬】【红线盗盒】等几个剧目,梅先生对这个拜了自己却一心学程的弟子,并没有偏见,而是有问必答,精心传授。【红线盗盒】这个戏,更是请编剧者齐如山先生帮她排演。新艳秋对梅先生也是非常尊重。因邰某案新艳秋出狱后,生活无着的新艳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梅先生寻求帮助,可见新对梅先生的信任。
王瑶卿老夫子对新艳秋先生学程,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程砚秋先生每编排一出新剧,都是由王老夫子给与具体指导,因此他对程剧非常熟悉,新艳秋学程,王老夫子也给与她精心传授。新艳秋演出的程派戏之所以公认的和程砚秋演的很像,原因就在这里——新程二人都是王老夫子教的。

三十年代新艳秋贴演梅派戏的次数很少,偶尔露一次也是小心翼翼的。曹先生对王老师讲过,新艳秋贴演梅派剧目时,都会提前和王老夫子打声招呼,而且在戏报上措辞非常谨慎,绝不许出现“最佳”“第一”之类的广告宣传词。为什么会这样呢?起因就是因为王老夫子拒绝华慧麟演【汾河湾】事件。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王老夫子的得意弟子华慧麟要在吉祥贴演【汾河湾】和【打樱桃】双出,剧场方面为了宣传目的,在报刊上的戏单上写到:此戏在今日演出者,以梅兰芳为第一。华艺员此戏亲受指教于梅博士,故为梅博士以外第一人。这本是宣传用语,然而王瑶卿见之勃然大怒,把戏院老板和广告宣传者叫至家中,责问他们这样写,是不是对他的轻视。剧场老板和广告宣传员解释这不过是宣传用语,不同意可以撤掉的。王老夫子说,梅兰芳尚问艺于我,你凭啥说他就是第一?广告宣传员赶紧解释,这也是听说的。王瑶卿接着说,凡事都是听说就当真吗?他好,让他唱吧。剧场老板忙不迭道歉,广告宣传员此时也上来脾气,反而还寸步不让,坚持用这广告词。结果此事闹僵,华慧麟这一期的演出最终也不了了之。此事梅王两门拜的弟子知道后,都引以为戒了。——那时的老先生们,真有本事,但也真有个性,门户之见很明显,排位之争更是寸步不让。这才是那时真实的梨园景况,现在一些梨园传记里,对一些人物记叙的非常溢美,都描写成了高大上形象,道德完美,技艺无瑕,你谦我让,一团和气,这其实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凝律馆主
7.22午夜于闪电湖畔听秋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