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日语语言文学专业马拉松式硕升博经验,顺便说说理想和现实,科研与生活
我是2021年2月新上岸的日本某国立大学的博士,当时我说我会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以资读者。现在我博士报了三个学校,中了两个,肯定是上了,所以是我还愿的时候了。这将会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包含了我的考博经验,和我一直以来对于这条道路和这个圈子的五味杂陈。
一,经验部分
1.1,为什么读博,读博之后能干啥?
人是结果的动物,一切行为都以动机为导向。那么一个硕士生满足什么条件可以考虑读博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条件:
a,家里不急等着你赚钱,甚至父母还能为你读博提供经济支持。
b,另一半支持你,没有太大结婚压力。对人生有点想法,不急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急着及时性享受的。
c, 硕士期间科研能力还行的,不管水不水的文章发过几篇的。如果师从牛导有学术人脉就更好了。
d, 坐得住冷板凳,眼光放在未来10年以后,甚至40年以后的。
读博有利有弊。我们这个专业,文学也好,语言学也好。博士出来的出路大概率都是高校和研究所。先从最现实的,也就是生计问题出发,大学老师也好,研究所科研人员也好,都属于那种绝对不会996(因为我们是007,忙的时候一天过48小时,不忙的时候只有8小时是醒着的),一年两个假期的职业,但是工资就不一样了。这个行业上限下限都很高,普通的博士生毕业之后一帮都是当大学老师去了,与此同时,你硕士毕业去企业单位的同学,基本上已经年薪20万以上了了。但是如果你能在45岁以后在圈子里做出一点小名气,年薪会在30万上下,算上其他校外收入(讲座,兼职,挂名,做审稿人等)可能会在50-70万左右,而这个时候,正是企业单位面临中年危机的时候。所以,一个博士,他人生的黄金时代是35-70,而企业单位的黄金时代是25-50。那么,一个博士在20-35的青年阶段其实是在贫穷中度过的,而人正常的人生大事,结婚生子啦,都是在这个阶段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家庭经济和男女朋友对你的支持对读博至关重要”的原因了。
说完了现实再来谈谈理想。人就是一团物质,无论你怎么想,你就是一堆肉。肉体早晚会腐烂,如果你不满足于每天吃饭,睡觉,等着迎接腐烂的生活,你想做点什么,比如写一本书让自己有传世之作,比如做点什么事情让别人记住你,那么读博适合你。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引用过一句诗,现在还是我的微信签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意思是“我的志向是为先贤删繁著作,让他们和自己的学说流芳百世”。这确实是我读博的动机。如果你在财欲,食欲,情欲之外,还有那么一点点求知欲和追求,读博也是适合你的。
1.2 怎么考博
现在国内的博士分为“申请-考核制”和“考试制”两种,前者越发成为主流,而后者在逐渐减少。国外一般都是“申请+考试”并行。
其实考博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考试。简单在这个考试不用复习,难在这个考试没法复习。所以我的博士真的是裸考的。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博士生,你大概需要从研一就做好打算,无论是考博还是申请博士,要看的无非是“研究成果”,也就是你发过的文章。一篇文章的审稿周期大概在3个月到一年,你说你用复习考研的形式考博,9个月定结果,那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考博和考研不一样,不光是知识的考查,还是人际关系的考察,国内考博士是讲究排队的,找一个博导非常难。像我们这种冷门专业,全国能指导日语语言学的博导不超过15人。而且基本都在名校,基本报满,都有人排队。你研二时候开学术会议认识这个博导,没事儿跟人家混个脸熟,脸熟之后你跟人家说要读人家博士,那你排队就排在前面,后面哪怕再有个人比你能力强,他也只能当你师弟师妹。但是你如果研究生期间什么都没准备,研三脑子一热要考博,那你估计得考到后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考博最简单也最难”,因为这是一件要谋划很久得事情。
理工科热门专业考博更费劲,现在理工科都流行一句话,好博导不会招人的,内部都占没了,坑博导才会出来招人,博士遇到坑导和社会性死亡没什么区别。我们文科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好博导要提前两年混脸熟还是必要的。
考博要套磁,套磁就是发邮件,没事儿跟人家聊聊天,逢年过节联系联系,问问学术问题。如果套磁成功,这个博导今年有招生名额,并且看上你了,你才能去考试。而能走到考试这一步的,基本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为什么说博导有没有招生名额?因为博士招生资格和硕士招生资格是不一样的,硕导基本是终身制,而博导是考核制。一年一考核,博导自身必须在当年有足够的研究成果,且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足够给自己的博士生发工资(一般国内文科博士一个月2500-3000),ta才能招博士。不然就算是教授,也不能招博士。这就是为什么博士必须套磁的原因,因为很有可能你看上的这个博导,今年科研项目结项了,失去招生资格了。
1.3 关于鸽别人与被鸽
从上面说的博导资格流动制,你就会知道,这势必导致一个问题:即本来你看了许久的博导,他也看上你了,但是因为意外情况在你考博这一年忽然没了项目失去博导资格,导致你被放了鸽子没有学上了。如果你遇到这种事情,不要伤心,考博被博导鸽是考博路上的必经之路,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或多或少都有被鸽1-2次的经历。
我自己也被鸽过一次,本来我2020年下半年申请了一个广岛大学的老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在今年12月份被鸽了。那会我也是哭笑不得,因为本来我还觉得我挺幸运的,联系导师+套磁一路顺利,没想到被鸽这种事我还是逃不过去。被那个导师鸽了之后,我紧急在12月又联系了我的三个备胎导师,这才有现在收到两个录取的结果。
所以,防止被鸽,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联系导师。只要你研究能力够强,别人联系一个导师都费劲你能联系五个,让五个导师看上你,那么你考上的几率就大了。
但是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你同时联系了五个导师,其中三个要了你,但是你人只有一个,不能分成三份。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得不鸽博导,这其实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你鸽了博导,这个博导今年这个招生名额就废了,ta也招不了别人了。也就是说,你资源过剩了,宁愿扔掉,也没有给一个博导都没有的刚需考生。
所以,其实考博是一场赤裸裸的资本市场博弈,这个考生不施行考研那样的硕导和学生一一配给制度(有点像计划经济),它施行的是能者全占,弱者全输的道理。而你的研究经历就是你的资本,而资本带有天生逐利性,有好资本的博导自然喜欢招又好资本的学生,反之,有好资本的学生自然会去招好资本的博导。这就是考博圈最残酷的法则,在踏入这个圈子之前,你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
二,吐槽部分
2.1 博士内卷化
如果说我国哪个行业最内卷,那一定是科研口。怎么讲呢,2010年的时候,海龟博士有的回国还能直接给副教授。2015年就只剩讲师了。到了2020年,在没有博士后经历的博士,在东部沿海高校想直接找讲师工作都难了。南开这边已经基本不招讲师了,招得叫“师资博士后”,也就是你是博士,到这来先做博士后(带薪)。考察合格可以直接给副教授终身聘任,考察不合格,卷铺盖走人,什么都没有。到2025年的时候,估计东部沿海的985高校可能连博士后岗位都没有了。所以对博士来讲,年龄是黄金。在保证科研水平足够毕业的情况下,早毕业一年,就意味着你能找到更多的机遇。高校口不是企业,人员流动没那么大,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哈佛毕业,毕业晚了,没坑了,你也不能把人家本校土博毕业,毕业比你早的人挖出来扔出去自己上。
2.2 文章的贬值
如果说,对于科研人和大学老师来讲,什么是命,那一定是论文。从读硕士踏入这一行开始,老师就会不断给你说“没事儿多写点论文,多发点论文,你早晚用得上”。这话其实就是文章贬值的最大写照。十年前,博士毕业3篇C刊,毕业之后直接给终身副教授。现在,没有2-3篇C刊,你博士毕业不了。理工科贬值的更厉害,4篇SCI走天下的人,可能还活在2000年初。因为大家都重视论文,所以论文越发越多,因为论文越发越多,所以越来越不值钱,因为文章越来越不值钱,所以用人单位和毕业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论文越发越多。
2.3 非升及走
认为当科研人员和大学老师混日子就有铁饭碗的人,也是活在上个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全面取消事业编制,改为合同奖励制。一般现在高校的聘用合同是3+3, 6年之后成功转副教授给终身聘任。旧编制不变,新人无编制。这叫双轨制度,也就是学术圈里臭名昭著的“非升即走”制度。
但是,其实我是非常赞成大学老师取消事业编制的。编制这种东西,带着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的影子,现在已经沦为了养懒人的游戏。高校里很多50岁以上老教授都是混子,而30-40的副教授才是学术骨干,跟着这帮人才能学到东西,为什么?因为编制。
国外的大学,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早就取消了大学老师终身制。在日本,新入职的教师叫“非常勤教师”,就是合同制聘任工,课教得好,论文写得多,年终奖double,否则滚蛋。而且欧美日的聘任合同可不是国内这么人性化的3+3,人家是一年一签,今年年底不过,明年年初就滚蛋。在日本,你文章攒得够多,科研成果够丰富,才能在40-45岁左右混得一个“常勤副教授”。
正是这种淘汰制才打造了科研强国。所以你如果真的对科研有热情,你根本就不应该考虑编制的问题。编制是兜底的,给混子用的。
2.4 学阀与学术拜山头
这个东西,在文科领域最为体现。而且我考博的时候就遇见了这个事。我一共报了三个博导,学派不太一样,最终被跟我同一学派的老师录取。
其实能考上博士,科研能力基本都被人认可。只不过学派和门第之间有时候也很重要。
这其实就不是学术能力的问题了,这就是学阀和学术山头,在文科领域最为体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为文科本身不可证伪,说白了你做的不是科学,尽管我们一直粉饰自己说自己做的是“社会科学”,但是承认了吧,这不是科学,这是经验学科。既然是经验学科,那么就没有一定的答案。怀着相似经验的人凑在一堆儿,那就成了小团体,变大了那就是学阀。学阀间的评判标准不以学术能力为准绳,而是以你是不是跟他们一伙的为准绳。我的筑波就是这么凉的。国内比国外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都把这种事情叫做“学术拜山头”,人在江湖这是身不由己的事情,所以考博之前最好想想你拜哪个山头。人际关系在硕博圈是可以裁决一个硕博士是否“社会性死亡”的。
我的考博碎碎念就到这了。
更多考研经验贴,可见我在B站发表的其他经验贴:
1,2021年最新更新的南开日语语言文学考研经验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744967
2,2017年我个人考研南开日语语言文学学硕第一名录取经验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559272
3,关于南开日语学说这几年分数线上升至370的解读。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559090
4,2021年我所指导的同学成功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学硕的经验。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771648
5,2018年我指导的同学成功400分整以第一名成功上岸南开日语语言文学学硕经验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068001
6,2021年从折戟N1到上岸天外日语语言文学学硕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049663
7.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复试经验贴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170476
8,2021一战南开口译失败到二战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学说成功的经验: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275294
9,2021年从南开日语硕士到日本筑波大学国文学专业申请成功经验贴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39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