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清华原创丨独上高楼(散文)

2023-04-08 16:23 作者:真言贞语  | 我要投稿


文/石清华

 

“轰隆隆”“轰隆隆”,一连几个悠长的闷雷将午睡的我叫起。适逢周末,有儿子儿媳妇陪孙子玩,我便拿了雨伞,去高楼看雨。

出楼栋门,细雨纷飞,已经不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首先报到的雨点把地面弄得湿漉漉的,小区路边、绿地的花草沐浴在雨中,明亮而美丽。

撑开雨伞,疾走几分钟,到高楼入口处,雷声也紧跟在脚后,将汗珠“噼噼啪啪”甩出去。人造石地面随即鼓起一个个水泡,水泡炸破溅起散开,纷纷落下打着旋儿,欢快地向前涌去。

很快登上五十五楼顶端,独立遮雨板下,眼观四方,烟雾朦胧。青山、楼房、秀水、车辆、行人,似乎不甚清晰。眼前的雨点,既不是如丝如织,也不是如线如柱。稍远点的确像倾斜的线,略近处但见个个白色的小水珠,疏密交错,不慌不忙地自由落体。

跟着步步紧逼的雷声,小小的水珠加快聚集。重力加速,大大小小、挤挤挨挨,你争我夺地朝地面砸去。粗看雨脚如注、扯天扯地,细察大小雨珠疾下,每个个体并不相连,仍然是点点滴滴。只有楼顶边缘的雨水倾泻而下,形成粗细不等的雨线连接地面,恰似“飞流直下三千尺。”

雨珠越来越大、越来越密,其步伐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身边的一切物什渐行渐远,眼前的天地雾蒙蒙的一片。不过楼下街道上来去的车辆,骑摩托车的快递小哥,其车轮犁起的高高水花依然清晰。

自从去年深冬飘过几阵雪花之后,大多是天气晴朗,偶尔有些阴雨,不过是毛毛细雨、细雨毛毛而已。那雨水呢,总是拖拖拉拉、出手吝啬,使得城市居民倍感干燥,乡下农民心里着急。此时的雨呀,那才痛快:轰轰烈烈、酣畅淋漓。

裸露的肌肤,热情地舔食着溅射的水雾,直舔得有些凉意。还想多看会儿,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从前看到许多人描写不同的雨时,大多用“雨丝”“雨线”“雨柱”等等。也就是说它们是上下相连的,从地面连接到云端的源头。我曾站在地面观看,似乎也是如此。现在伫立于一百五十多米的高处端详,密密麻麻的雨滴,宛如飞珠溅玉、特立独行、随心所欲。

哎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所读之书、所闻之事不可不信,但绝不可全信。常用疑问的目光审视见闻,大有裨益。

“大哥,你在干什么?”

正为自己的发现得意时,这温和的询问吓了我一跳。侧目而视,是一位清洁工,农民出身,面目和善,没有恶意。

“小妹妹你好,看雨。”

“大哥好兴趣,今天的雨大吧。”小妹妹保康县山区农民,儿子武汉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市工作,现在一边带孙子,一边兼职做清洁工,以减轻儿子、儿媳妇的压力。

“城市生活你过得惯吗?”

小妹妹摇摇头:“尽力帮他们一阵子吧,以后我还回老家去。”

“我也是农民出身,赞同你的想法。”唉,农民的儿女,必须出类拔萃,才能走出乡村。要在大城市留下,父母已经无能为力。他们要站稳脚跟,全靠自己努力、奋斗、打拼,那是多么困难、多么艰辛、多么不容易。

这些来自乡下的长辈们,相见何必曾相识?如果有可能,则可以组成一个群体。相互了解、相互声援、相互帮助,传递有用的信息。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子孙含辛茹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闪电闷雷、急风骤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噼啪噼啪”“轰隆轰隆”一小时,转眼之间,已化作细雨霏霏。脚下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华中科技大学、秀气的喻家山、盘绕山间的喻家湖,清新明亮如初浴。丝丝轻风骑上绿色的大地、驾着多彩的云朵,携着毛毛细雨,带着我的目光渐渐远去。

明净的天地愈加空阔、深邃,天高地远、游目骋怀,山重水隔的老家亲友,也许思念亦如此。清明前后,山坡上、田地间、池塘旁、住宅边,应是鞭炮阵阵、青烟袅袅、灰烬飘飘,孝子贤孙、肃穆含悲、匍匐在地。

父母在,游必有方;双亲去,家在何处?逢年过节,携妇带幼,跪拜一抔黄土。燃三炷香、烧几沓纸、放一挂鞭炮,寄托无尽的哀思。而今身处异乡,只好祭祀托清风、想念寄白云,暂驻我父母坟头,且替不孝之子低声抽泣。孩儿没什么本领却不信鬼怪神仙,但坚信身前赡养要尽力,身后祭奠可随意。

收住遐思的翅膀,俯视楼下的前方。家外,山环水绕、楼房林立、车辆来去。草茂盛、花常开、树常绿。家里,儿子、儿媳妇皆孝顺、孙子调皮而伶俐。衣食住行无忧,吃喝玩乐有靠。既然青山绿水留人栖,何必落叶归根返故里?

(2023年4月6日)

 

【作者简介】石清华(男),退休教师。出身卑微,有幸长成,但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只好勤奋干事,踏实做人。胸无大志,交游平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渗透于心。然盼其觉醒,努力上进。替己谋福利,为国尽忠诚。畅叙平民事,共享人间情。

 


石清华原创丨独上高楼(散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