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想起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日记需要绞尽脑子,周记这没办法的作业也要拖到最后一天,理由是可能还有值得记录的东西。有次偶然看到一直被老师夸的同学的日记,震惊原来还能这么写?主体内容仅仅是按照广告语“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吃奥利奥饼干!
现在完全反过来,对文字有点甘之如饴。想写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写得好。
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开幕式没有机会去看,而且闭门注册邀请制也看不了。最后两天公众开放日赶上五一节假期,去逛一逛。

主要是两个展,名称相似,但内部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特意关注它俩的英文名,一个是数字产品博览会(博览会对应译为expo),另一个是成果展览会(博览会对应译为exhibition)。早上十点半左右到,中午在里面餐厅25元盒饭,下午四点半左右回,一共两万步左右。

最大的感觉是,好像技术有些千篇一律,大家在做重复的工作。举例来说单单安防监控摄像头就看到了可能有2-3个。
本来是关心农业数字化的技术,除了比想象中大很多的大疆飞防无人机,几乎没有看到,准确的说是没有看到想看的。
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一众大公司都去了,现在要问都展示些什么?不记得。“千篇一律”的感觉也可能是自身的水平不够,看不出技术背后解决的问题和其具有的价值,只是看着在一个网页上点点点。
就像是听非研究领域的学术讲座,能够听懂在干啥就不错了,但是要提个问题就完全没有,因为信息来源只有当下一处,逻辑自洽,哪里有对比的思考?感性材料不够多!
另外一个感受是,交互有点差,没有讲解。大多数展台就是靠电视堆出来,比如农业数字化技术的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幕墙上写着一个高大上的名称然后下面放着宣传片。好像整个看展,就是在看电视。
印象比较深的技术是AI直播。当下最火的就是短视频和直播,虽然门槛很低,但是做好做到商业化盈利并不容易。这个行业最常听到的词就是“流量”,而已经被发掘出的“流量密码”就是美女。如今让AI生成虚拟美女主播带货,完美解决公司招人难或者人力成本高的问题。
我曾经在朋友圈见过这项技术。配文大意:公司无人营业全靠几位“美女”创收,图片里工位上摆了五六台下面的机器。

人流量最多的地方:要么是有点抓眼球的东西,比如福建水务的装饰、小米的机器狗、故宫博物院的大屏幕等;要么是关注抽奖或者玩游戏抽奖,比如amd在抽奖、科大讯飞在抽奖、中国联通在抽奖、中国农业银行在玩游戏等。有地方在免费拍主题照片并且打印出来,也是排队特别长。
在这种领奖品的氛围中,混进了一些“编外人员”,在推广app赚佣金。本来我们走在大街上碰到这种行为“下载xx极速版,领数据线”是唯恐避之不及,可是当下受到氛围影响,大家看到围着很多人又能领奖品,又扎堆来搞。好像是丧失理智,变成乌合之众。
还看到有人拎着袋子往各家展台发传单,凑过去看看。原来河南也在搞数字化有关的展览,在这里找精准客户,要展商去交钱参会。我以为准备展会就是两件事情,吸引展商和吸引观众。

这种展会,有头有脸、有名有份去才更有价值,论坛也是同理。恰好赶上一个论坛结束,就看到参会人形成各种小团体在介绍自己的兴趣,交换名片,加微信交际。我这价值如此小,怎么链接?

还有从福州地铁的推文了解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带队主动去企业的展台招商引资,获取数字经济线索项目。

总体而言,感谢有这次机会。
走路多了有些累,好好休息。

原发布时间:2023-04-29 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