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检
情绪自检
看书,看电影,看的是情绪。自己在这些作品中跟着哭,跟着笑,仿佛看到了自己,投入其中。而没经历过,没体验过的某些事情,看到之后会觉得很做作,很不可思议,简称无感。
心思缜密的人,或者说多愁善感的人(褒义),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没有经历过,没有体会过之前,能感受到他人情绪。但也只是一部分,“没经历过的人不懂”。
人与人的交流通常有着共同经历或者类似经历,这会很容易交谈,能共情。这也是为什么常见的套近乎的话术,不那么容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某些不曾体会的情绪很难共情,嘴上说着安慰,说着都能理解,都能理解,都懂。但内心想的是:不就是这点小事吧吗,至于吗?要是我,我肯定……不会……
谈交心,最少要有一个事情,有自己的认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才能谈得出来。我在说游戏好玩,你问我游戏是什么?我不会细心的给你解释,然后在谈心,而是让你滚。
这么说,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朋友,而之前的一些朋友会渐渐淡出自己的视野。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交际的圈子是不同的。长时间没有共同的交流内容,不了解彼此的现在,很容易让人交心不能。老同学相见,常态的寒暄之后,聊得也更多的是以前的事,可能也是因为,只有之前才是二人都熟悉的领域,而能够有交心的基础。
由此出发,一个人很难在无强制力情况下,建议另一个人(同事、父母、伴侣、朋友),建议他们去喜欢什么。我给你推荐一个什么什么,可好看了,你都不知道……大部分人听完,表面上应付之后,也不会真的想去看,想去知道。除非有一天他自己偶然发现,哎,这个真不错,这源自兴趣,而不是愿意推荐。
这也间接证明了志同道合,多么可遇不可求,知己多么珍贵。要么志趣相投,要么是一方愿意接受另一方的推荐而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