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首映】踏上“长安三万里”,寻找一个叫“李白”的传奇!梦回绝美大唐!

2023-07-06 17:24 作者:英语卡卡西  | 我要投稿

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大唐开元盛世的璀璨景象,随镜头一一映入眼帘。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李白与高适,以国漫的形式大银幕登场亮相。

(上海)追光动画全新打造“新文化”系列首部作品《长安三万里》

继“新传说”系列、“新神榜”系列之后,(上海)追光动画全新打造“新文化”系列首部作品《长安三万里》,将于本周六正式在全国上映,而随着上周日全国点映场和本周西安全球首映礼的举行,《长安三万里》已徐徐拉开了画卷。

主角是李白画卷是群像

《长安三万里》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段往事。也就说是,影片真正的主角是李白,但故事却是从另一位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在不断地讲述和闪回中,与观众一起重温他与李白的往事。导演谢君伟解释,李白是天才,是“谪仙人”,而高适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人,更接近大众,他的视角更容易让观众进入影片。

图说:高适与李白


除了以两位诗人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众多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也在168分钟的影片中陆续出场,比如手不释卷的少年杜甫、抱琴的“诗佛”王维、仙风道骨的贺知章、边走边吹乐的唐代“乐圣”李龟年、潇洒自如的书法家张旭、端庄率真的玉真公主以及英勇无畏的名将郭子仪……他们共同勾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

背景循历史细节再创造

在人物故事上,《长安三万里》是遵循历史走向的,但对于历史的空白部分,主创也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想象和设计,以突出人物生平和性格。比如,片中展现了李白和高适的三次相扑。“唐代的社会风气尚武,相扑在当时比较流行,所以我们设计了李白会相扑,并且还教会了高适。电影里的相扑发生在他们人生的不同时期,青年时两人都身强体壮,到了中年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导演邹靖这样阐释创作初衷。

图说:老年高适


因为电影时间长、跨度大,涉及人物不同年龄段的形象,角色设计上更是费了很大功夫。“我们共呈现了25个版本的高适,15个版本的李白。”导演谢君伟介绍说,“比如高适,他从8岁到60岁,换衣服、长胡子、皮肤纹理都有变化。”片中的中年李白,非常贴近教科书上观众最熟悉的形象;而青年李白,主创更希望他是潇洒的,“所以我们给他设计了散发,而且因为李白剑法出众,所以片中他的形象很像一个剑客。”

唐诗数十首场景皆可考

不仅人物形象“有理有据”,片中大部分道具也都有考据支撑,有的是找到了文字记载,有的则是有图片参考。比如片中黄鹤楼上的“诗板”,类似过去的木质黑板,不少驿馆寺院等场所都有,专供诗人题写诗歌,像最早期的“论坛”。还有李白等人在曲江酒肆玩的酒筹游戏,也是主创看了相关纪录片后,完全还原古代酒筹的设计。

图说:夜宴场景


《长安三万里》在借助顶尖的动画技术为当代观众呈现唐朝时期人文风貌的同时,还非常巧妙地将诗句融入到故事情节与人物对白中,片中一共出现了40余首唐诗。而李白吟诵《将进酒》这场戏,是全片一大高潮,也是创作时的一大难点。

邹靖说,整个项目制作周期三年,这场戏从故事板到最终制作完成,就花费了近两年时间,光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就做了很多版本,“我们留下了视觉化的《将进酒》,希望多年后大家提起这首诗,不只有名家解读、戏剧演绎,也能想起还有人曾用动画呈现。”

《长安三万里》

影片以唐代历史为背景,通过高适视角,讲述了其与李白的一生情谊,以及两人与大唐群星交汇的动人故事。此次曝光的“长风万里”版定档预告中,青年高适、李白初次相遇,在一场紧张刺激的枪剑对决中“不打不相识”,心怀理想的两人,立志一起实现人生抱负,由此开启了彼此间一生的故事。青年李白的浪漫洒脱与壮志豪情,深深感染淳朴耿直的青年高适,让他由衷感叹道:“我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物”。







    群星闪耀

风格化海报展现大唐群像 

构建成一幅绝美唐风画卷

在《长安三万里》发布的“大唐群星”角色海报中,群星们以各自最具特点的状态亮相,“诗仙”李白“举杯邀明月”、高适手持兵器昂首向前、少年杜甫手不释卷、还有抱琴的“诗佛”王维、仙风道骨的贺知章、边走边吹乐的“唐代乐圣”李龟年,潇洒自如的书法家张旭、端庄率真的玉真公主以及英勇无畏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九张角色海报连在一起构建出一幅绝美的唐风画卷。

作为一部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用动画形式再现泱泱大唐,从山顶千门次第开的锦绣长安、二分明月是扬州的秀美扬州、还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水天一色的三峡奇景以及梁园、潼关、松州、蓟北等多地风貌,想必壮美的大唐风光一定会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诗气长存

讲述唐朝顶流诗人恢弘故事 

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本片从高适视角出发,讲述他与李白之间跨越数十载的深厚情谊、以及在那个璀璨的大唐盛世下熠熠生辉的众诗人,追逐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壮美篇章。有观众看完预告后表示“终于有讲述李白、高适、杜甫等唐朝诗人故事的电影了,期待。”还有观众对小杜甫印象深刻“看完预告感受到李白的飘逸和高适的耿直,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小杜甫,头一次看到‘诗圣’小时候和年轻时的样子,太可爱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观众非常好奇片名为什么叫《长安三万里》?有观众认为“三万里指的是大唐群星一生走过的路程”,还有观众说“能从《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名里感受到盛唐的诗意和浪漫”。电影也是通过展现大唐顶流诗人李白、高适等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故事,将唐朝诗人们的浪漫和唐诗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7月2日15:00-19:00超前点映,7月8日正式上映,记得走进电影院感受这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长安三万里》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动画,没有之一。

“好”不是指它无可挑剔,世上怎会有无可挑剔的作品呢?“好”是爱,是激动,是绵延不绝的回味。

吐槽的建模问题真的可以无视了,一来靠近唐俑的面貌跟唐风是很搭的,二来随着时间推移,老去的人物形象会越发贴近大众喜闻乐见的版本。而那时你对角色已有感情,徐徐回望当年,鲜衣怒马,一任天真,不禁产生一种少年子弟江湖老的唏嘘,恨不能那些鲜活永不蒙尘。

追光的每部作品总有吸引之处,看后也总有不满足。期待放低,《长安三万里》回馈了我最大的惊喜。我那场的观影气氛也很好,那些诗人诗作,恰如满天星斗,有人会觉得不懂历史不熟悉谁是谁会影响乐趣,不存在!且当他们是虚构角色都极可爱。何况,相信我,总有不止一枚彩蛋戳中你。看到岐王,已经有人在喃喃“岐王宅里寻常见”;看到黄鹤楼,立刻蹦出“故人西辞黄鹤楼”……那些诗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是凝练的大美,是汉语的精妙之极境。

——这部分的集大成莫过《将进酒》,我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是怎样的词藻江山啊,放歌天地动,世界尽在杯盏中。我太喜欢那一段,一种恨不能参与其会的神往。漫天烟火烧尽最后的夏夜,往后岁月皆寂寞。

还是要说李白。谁都知道李白,又有几人熟悉他的生平?这部最好的一点,是在呈现谪仙人无出其右的才华时,娓娓道来他的不堪与天真。选择高适作为旁观侧写的人选,越看越觉得不作他想。而且有一说一这一对真的好嗑……

不世的李白只能仰望崇拜,而高适是每一个努力却才华有限的人。身处那个大神如云的年代,更被李白那样的顶流奉若挚友。可想而知高适的苦闷。比起李白精彩跌宕、幼稚都幼稚得轰轰烈烈的一生,高适或望其项背,或怒其不争,二人注定渐行渐远,却又宿命般藕断丝连。命运的重要节点,都有对方参与。当你阅遍二人的一生,再闪回那段大鹏初振翅的少年缘起……

李白有李白的不落烈阳,高适有高适的垂暮余晖。

这不只是一群人的命运,更是一座城、一个时代的楼起楼倾。开篇多么朝气蓬勃、一往无惧,往后便有多么造化弄人、苍凉唏嘘。夜船花雨间轻舞的佳人,在大厦将倾时跳着一曲亡国恨;仿佛永不识得愁滋味的轻狂少年,从父亲死去的那一刻起就老了。

俱往矣。

而诗留了下来,那些思想与情怀结出的珠玉,千年之后仍在震撼这片土地,而承载包容了那些放浪自在的长安,仍是古今第一浪漫的理想乡。

从影院出来多日,我再三回味确认,结论仍是上来时的那一句。我果然是非常喜欢它。

一定要有更多的《长安三万里》啊!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极具中国古典文化意趣的“电影诗歌”,它的中国式浪漫在皮也在骨,而不是那种披着古装画皮、人物与情感却完全现代的取巧戏。此处可以援引叶嘉莹女士读诗所感: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这是金玉良言。过去我们读诗,读的就是过去的生命所留下的一缕浓痕。而《长安三万里》要做的,就是循着这一缕痕迹,重现千年以前这些生命曾鲜活过、万不得已过的世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如果是那一片月,现在我们要去的,是月下千门万户捣衣、餐饭、私语、作息的长安。

《长安三万里》开篇定调:在我唐朝,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写诗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从一开始它就摒弃了把古诗人浪漫化、神圣化的臼窠。你必须做好准备进入一场最真实的古代生活史。
这个大唐如此真实、令人耳目一新,因为《长安三万里》做好了三方面表达:古人的人生尺度,古人的世俗化需要,古人的相见与别离。

首先是古人的人生尺度。蒋捷词说,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我们必须意识到,古代人感受时间流逝与人生变迁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是完全不同的。
在电影后段,中年高适在陇右做幕僚,也说,“那十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古人生活变故极少,很多人守一屋一舍,就是一辈子了。因此古诗中,我们常看到诗人轻易怀想少年、青年、老年,可能只因一次登高,一片叶落,一枚落棋,睹物思己,只在二三十字之间。《长安三万里》还原了古代世界这种因为“低信息量”而对人生变化尤其敏锐的心灵体验。
李白与高适少年时立志于黄鹤楼上,壮年时各自羁旅于前程,暮年时一人入道,一人则戍边于苦寒。二者的人生沿唐朝盛衰史展开,但《长安三万里》更想让观众感知到的,是这种大背景之下的,一种古典人生的流速和幽远意味。
很多观众会觉得电影过于平铺直叙。显然这是创作者有意克制的结果,我们不能以现代人对“精彩”或“传奇”的心理阈值,硬去要求出来一个古代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细碎紊乱的现代生活,写不出这样好的诗。

第二点是世俗化的诗人形象。蓬莱文章建安骨,大块假我以文章。作为普通人的李白是啥样,就在他这些诗句里。我认为《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是李白这个人第一次以如此立体、饱满乃至真实的样貌,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很多观众对李白是叶公好龙的,他们会说,这不是我心目中的李白哎。李白怎么能这么好勇斗狠,总是烂醉狂笑,甚至人到中年还变成一个大肚腩胖子呢?

但李白并非文学形象,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他的世俗形象最准确的标尺就是他的诗歌。从李白的诗里我们得知,李白少年时曾持剑杀人。李白审美上喜爱魏晋风度、建安七子,李白羡慕竹林七贤,看看嵇康、刘伶是如何生活的,你就能从中看到李白。李白崇道,想想唐宋的求道者是什么形象,你也能勾勒出一个李白。他苦中作乐,他饮酒过量,他心高气傲,《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符合以上一切描述,最大程度尊重了李白——世俗的、贴地的李白。

影片中,其他诗人的刻画有着统一的美学。我们都知道王维是在家居士,那他如何跟这些豪饮的诗人结交呢?他为什么不是一个闻到酒味就会恶心的少年玄奘呢?
我们读高适,都感觉得到他诗风务实,心思凝沉,他该如何与飘逸放荡的李白结交?他为什么不是一个不善言辞、耿直到有点气人的武夫呢?
《长安三万里》在让世人世俗化、有血肉、活之有物这件事上,创立了新的标杆。

最后一点,关于相见与别离。《长安三万里》抓住了这个最准确的叙事线索。电影每一幕都是相见与别离,而未能相见与别离的,就如最后杜甫带话给高适,就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样的叙事安排,符合真实的古代友人相交,也显示出古人的情感距离,它与全天候的现代情感模式是多么悬殊。杜甫《赠卫八处士》最能传达这种古典人生叙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
《长安三万里》最后,高适与朝中来访者对谈,回顾众诗人下落:有老死者,有杳无音讯者,有归园田居者……今夕复何夕?人生晚年如灯烛将近,明灭只在一瞬。如大唐之盛,长安之兴,也有急转直下、断壁残垣的一日。
相见与别离,诗人与长安,相见于世事,别离于世事。至此我们应该懂了叶嘉莹的感受:

“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生命有落尽之时,但生命的痕迹——诗将长存。

当三个小时的观影结束,我找到了答案:写实描绘的壮美山河,恰到好处的特效渲染,娓娓道来的叙事展开,活灵活现的人物个性,贯穿全片的家国大义……这一切组成了《长安三万里》这一幅宏大的史诗画卷。

故事以李高二人的友情为主线,贯穿了盛唐时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繁花似锦的长安城、秀逸柔美的扬州、灯火辉煌的黄鹤楼、水天一色的三峡奇景以及以及梁园、潼关、松州、蓟北等多地风貌令观众大饱眼福;贺知章、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甫、李龟年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他们的出场形象也是让我们印象深刻;随着高适的讲述,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的历史事件被呈现,酒席盛宴中星般闪耀的文人墨客们身不由己,被裹挟进滚滚前行的历史洪流中或衰落或黯淡,而黄鹤楼这样的天下第一楼也一度毁于战火之中……让人不由得为ta们扼腕长叹。

而影片最后,高适和书僮说的那句台词“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道出了诗歌(文化)的终极魅力:任何实体都会消逝,唯有文化唯有精神是不灭的,而且会随着后人的品鉴和传承,越来越闪耀,成为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星火。


【北京首映】踏上“长安三万里”,寻找一个叫“李白”的传奇!梦回绝美大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