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虎步—中国南北朝男装复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装束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其清隽飘逸、褒衣博带的着装风格在我国服饰史上留下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一笔。其中,别具特色的男子服饰有裲裆、裙襦、袴褶等。
裲裆
裲裆最初是作为内衣穿着的。儿童穿着裲裆的文物形象较为多见。《释名·释衣服》曰:“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谓之裲裆。”《骈雅·释服食》曰:“裲裆,袙腹,胸背衣也。”裲裆的主要构造是胸前背后各一片,周围有缘边,肩上用系带连接前后并固定。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十六国墓葬、甘肃花海毕家滩东晋墓都出土有裲裆实物残片,面料有刺绣,四周有镶边,肩部有系带。

《晋书·五行志》载“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可见当时裲裆已经作为“内衣外穿”的时尚在妇女中流行。河南邓县画像砖中,就有女子外穿裲裆的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一种形似裲裆的铠甲称为“两当铠”。这种铠甲编为前后两片,肩部用釦、带连接,肩带固定在后片上沿,带釦固定在前片上沿,用时从后向前固定,是重要的铠甲样式。

由此,发展出一种用织物等非金属材质模仿两当铠的男子外着服装——两裆甲。外穿的两裆甲与裤褶搭配穿着,腰束革带,头戴平巾帻,成为南北朝典型的仪仗着装。


北齐文宣帝时阳休之因罪被贬为骁骑将军,在文宣帝祭天时“百僚咸从,休之衣两裆甲,手持白棓。”至北齐武成帝河清年间所定宫卫制度,两裆甲为将军的仪仗冠服。“又有募员武贲队、强弩队,左右各一队,在左者皆左卫将军总之,在右者皆右卫将军总之,以备警卫。其领军、中领将军,侍从出入,则著两裆甲,手执柽杖。左右卫将军、将军则两裆甲,手执檀杖。”



裙襦
南北朝时期,上下连属的男子袍服已经式微,取而代之的士人服饰是上衣下裳式的裙襦。上襦领口开口较大,露出内层衣物,腰襕掖入裙内。袖口镶嵌一段矩形饰片,称为“褾”。当时无论日常服饰还是礼服大都采用这一基本构式。

高等级男式礼服为大袖襦、曲领中单、拖地纱裙,配有垂绅、绶带、蔽膝、翘头履等。中等官员的朱服(朱衣)则相对简约短小,以朱红色大袖襦搭配同色裙,头戴笼冠。作为日常服饰的男式裙襦不少也采用上下同色的设计。



袴褶
袴褶是从先秦两汉的衣裤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搭配。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是汉末士大夫吕范穿着袴褶,从事低阶武官的工作。袴是指外穿的合裆裤;褶,又称袭,指外穿的上衣,下不接襕。

魏晋时的袴褶,外形与汉代衣裤仍较为相似。南北朝时期,袴褶大致分为兵民式、仪仗式、官服式、时装式等几类。

普通士兵和平民所穿袴褶,较为合身,用一根带子绑住裤腿,称“缚裤”,便于活动劳作。仪仗式袴褶通常是仪卫穿着,褶衣和袴装的布幅更大,有时不缚裤,仪卫一般还腰束革带,脚穿翘头履,头戴平巾帻,手持环首刀。袴褶作为中低阶官吏服饰,对面料和颜色有着相应的规定,有时贵族也将其作为戎装、猎装穿着。作为时装的袴褶则较为随意,有时不加束带,男女皆可穿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出土有一件北朝褐色夹绵褶衣,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北朝绞缬褶衣则为女式的褶衣。



文/池文汇 琥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