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经济,辉煌与挑战
在内地,中山的名气并不大,比周边的珠海、佛山、东莞都要“低调”一些。
而经济方面,中山的实力并不弱,曾经还很“威”。
辉煌的过去
早在民国时期,老上海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都是中山(古称“香山”)人创办的,他们推进了中国百货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中山和南海、东莞、顺德等四城因为经济发展迅猛,被称为广东四小虎。
九十年代,中山诞生了乐百氏、小霸王、爱多、威力等一批当时显赫一时的品牌,可惜都是好景不长。
威力
中山威力洗衣机厂于1984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双缸洗衣机,翌年投产。
威力也是国内第一家取得洗衣机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并在1989年第一次实现了产销量全国第一,此后连续7年保持了全国销量第一。
1995年,威力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
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持续创新的产品去打天下,服务、技术更新和人才储备逐渐跟不上市场发展,自1998年以后,威力的影响力迅速衰弱,开始了下行命运。
乐百氏
1989年,何伯权和他的伙伴们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成立了乐百氏,并联合多家医科大学研发出了“乐百氏乳酸奶”。
该产品一经推出就深受市场欢迎,不久便风靡全国,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何伯权乘胜追击扩张种类,推出了AD钙奶、纯净水以及茶饮。
1993年,乐百氏一跃成为全国乳酸奶第一品牌,并持续保持了6年。这期间,国内乳酸菌乃至整个饮料市场属于“乐百氏”的时代。
到了1998年,乐百氏营收增速同比大幅度下滑,而劲敌娃哈哈虽然在乳酸菌饮料市场起步更晚,但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让娃哈哈逐渐赶超了乐百氏。
在对手的启发下,何伯权决定引入外资。2000年,达能出资23.8亿美元收购乐百氏92%的股份。
但这场“联姻”不仅没能帮助乐百氏重回辉煌,还使其品牌逐渐被边缘化。
2001年底,何伯权和乐百氏四名创始人集体辞职。他们手挽手唱了一首《朋友》,告别了奋斗在乐百氏的12年。
爱多
1995年8月,广东中山爱多电器公司正式成立,胡志标任总经理,陈天南为法人代表,分别持股45%。
1996年,胡志标花450万元请成龙做形象代言人,又耗资8200万元投得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后的5秒广告。大手笔的品牌宣传,让爱多一下子进入了全国知名电器行列,国内经销商趋之若鹜,
1997年爱多的销售额从两亿元猛增到了16亿,登上了中国电子50强。
1997年11月,爱多又豪掷2.1亿击败所有竞争对手,勇夺央视1998年标王。
然而,1998年的VCD行业过度竞争,加上多元化战略以及大规模低价促销的影响,爱多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导致资金链紧张。
同时,股东之间也生了嫌隙。
1999年4月7日,陈天南授权律师在《羊城晚报》发表声明,不承认爱多下属若干公司的合法性。
经销商们见状,纷纷上门讨要保证金。
对于挪用了大量保证金的爱多而言,这相当于形成了集中挤兑,最终不得不进入破产程序。
一个神话般的企业最终被淘汰出局。
小霸王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来到中山怡华集团旗下的一间亏损的小厂,两年后注册成立
霸王电子工业公司。
段永平随即一口气投入40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则广告,即“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的有奖销售活动“小霸王大赛”,小霸王由此成为游戏机市场第一名。
紧接着,1993年,《小霸王拍手歌》的新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其创意成为广告界传颂的经典。
1994年,小霸王第二代电脑学习机推出,并重金聘请国际武打巨星成龙拍广告,“望子成龙小霸王”的广告词家喻户晓。
在当时品牌意识还相当薄弱的时期,小霸王一举成为国内游戏机的绝对领跑者,市场份额最高时甚至达到了80%。
为了建立更先进的激励机制,段永平在1994年向集团公司提出对小霸王进行股份制改造,但被怡华集团的高层拒绝了。
1995,段永平携6名员工离开,在与中山市一江之隔的东莞创立了步步高。这6个人中,就包括后来OPPO的创始人陈明永和vivo的创始人沈炜。
现实的挑战
时至今日,佛山有美的、海天,珠海有格力,东莞有OPPO、VIVO,中山却没有一家拿得出手的大品牌。
要知道,美的、格力、OPPO、VIVO,可都是千亿级别的,净利润就能有百亿级。
中山税收超过一亿元企业的有15家,最高一家企业交了3.4个亿,珠海一个格力一年税收超过100个亿,中山经济发展欠缺大企业龙头企业,所以税收压力还是比较大。
税收的背后,往往代表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某种角度上看,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往往偏弱,不够稳定。
这几年,美国发动对话贸易战,特别是对高科技企业的打击,从中兴、华为,再到大疆,有网友调侃道,一直没有超出深圳粤海街道办的范围。
这是对深圳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最有说服力的肯定。
反观中山,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始为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努力。
例如,1994年成立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的“高新投”,1999年成立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创新投”。21世纪初,又成立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的“中小担”等。
为了吸引高科技产业最要的要素资源——人才,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是全国各省市中的首创。另外,深圳先后出台了多个吸引和服务人才的政策。
1999年,首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逐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
早,并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也关系到能不能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问题。
深圳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时期,还是传统产业顺风顺水甚至是高光时刻,只要企业有战略眼光,就有财力投入去做研发,即使遇到挫折,一般也能承受,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建立起了核心竞争力。
以镇区经济为主的中山,很难有这样的前瞻性。
大部分企业只有在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转型升级。可这个境况下,既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也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谈何容易。企业必须在仍然获得正常盈利的时候就开始布局转型升级。这正是中山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
威力、爱多、小霸王、乐百氏等都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遗憾的是都没能持续壮大。
不论是集体企业的体制原因,还是股东和管理层的眼光问题,亦或是中山人才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的问题,事实的结果就是中山失去了培养龙头企业的最佳机遇期。
在经济发展放缓的今天,产业格局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理论上看,中小企业向上突破的难度大了不少。
实际经营层面,受到贸易战升温、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严等多重压力,企业本身赢利就已相当艰难,这个时候还要腾出手来转型升级,是很大的考验。
对于中山而言,能不能有效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并充分承接好深圳的产业转移,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深中通道的建设,都是中山的重大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