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有深厚的基础!曾国藩:心至苦,事至盛也(受益匪浅)

心至苦,事至盛也。
曾国藩认为,事情若有盛大效果,其中必有主事者的千百万心血。
这其实是儒家一脉相承的理念。比如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事实就是如此,一个事业要想取得成功,没有深厚的基础是不行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树木枝叶华实的关键就在于根基的深厚。
所以,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成就大事业的豪杰,“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曾国藩之所以为后世敬仰,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官有多大,建立了多少功勋,写了多少文章,而是因为他以身作则,树立了一个普通人成贤成圣的典范。
众所周知,曾国藩家世普通,最多可以说是一个耕读之家,祖上就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大官。而且曾国藩的资质平庸,考科举很费劲。
但曾国藩有个优点,那就是他能够“立长志”,一旦决定做什么,就坚定不移,不达目的不罢休,“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比如他年轻时候要改造自己,不成圣贤就成禽兽,于是每天写日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坚持了一辈子。这就是大智大勇之人。

简单来说,曾国藩先是改造了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向圣贤之道靠拢。由此,思想塑造性格,性格决定行为逻辑,曾国藩才能够去建功立业。
否则,如果曾国藩跟京城的同僚一样,只是当官吃饭而已,那他凭什么能够力挽狂澜,建湘军,平天下?
没有极强的心志,没有极高的修养,曾国藩是担不起那么重的担子的。
这就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大启示,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境遇之中,都可以自我改造,通过内因的变化来扭转人生和命运。
根深才能叶茂。人生在世,只有吃得苦中苦,事情才能有盛大的效果。
华为任正非就是一个例子,他经常说一句话,“从泥坑爬出来的是圣人,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意思就是人的成功必须有个“苦其心志”的过程。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天地如铜炉,万物如炼,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人才能有成事的素质和能力。
比如任正非在43岁创业之前,就经历了很多的人生挫折,在事业上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工作不行,婚姻也不行,在“人生路窄、生活所迫”的情况下走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前是苦难和痛苦,创业之后,更是苦上加苦,在压力和痛苦的逼迫下,任正非身心俱疲,身体累垮了,精神也抑郁了,一度想要自杀。
但任正非没有选择逃避和放弃,而是像曾国藩一样“打脱牙和血吞”,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终于穿越了人生和事业的逆境,走向了成功。

拿曾国藩和任正非为例,可以证明“心至苦、事至盛”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两者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而很多人的谬误就是,不想经历“心至苦”,就想做到“事至盛”。
在这样的思想逻辑支配下,他们才忙于混圈子,四处结交人脉,想要使巧劲,走捷径。他们觉得只有自己足够聪明,懂得说话,有眼力见,就能遇到“贵人提携”,快速发达起来。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样想是妄想,这样做是二三流的路数,成不了大器,没有什么出息。
道理很简单,只有向下扎到根,才能向上捅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