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武汉第一条公交线开通
1929年2月10日正是大年初一,当天是星期天,武汉公交1路正式开通,武汉市民第一次坐上了公共汽车,当年41万武汉市民开了“洋荤”。
公交开通之前,百姓出行都靠着人力黄包车、马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快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这样的过往,终于成为历史。1路车的通车,让大汉口的人力黄包车、马车逐渐消失在街头。
1929年元月1日,武汉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宣告成立,购进美国产雪佛兰牌汽车16辆,改装成有21个座位的长头形木质车厢客车,汉口市民形象地称之为“凸(拱)鼻子”。
1929年2月10日,开线的线路设为1路、2路。早7时开,晚10时30分收班,是华中地区第一批公共汽车。据当时的报道,1路自六合路直上硚口,线路设站 16个,全长7.5公里。因为车辆和道路原因,2路车行驶了5天即告停驶,1路成为唯一的公共汽车。
为了公交车运行方便,汉口发行市政建设债券150万元,花10.84万元将全长850米的民生路全面改造,建成当时三镇首条先进的城市道路。
1路,武汉第一条公交线路,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武汉交通的兴衰更替。1931年,因水灾,1路停运。1939年,日伪合办武汉交通公司,10月1日,1路开行,从硚口行至日租界神社(今芦沟桥路),车况很差,有民谣唱道:“一去二三里,坏车四五回,修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1940年1月30日,改行三民路到神社,全长7.6公里,1943年底停驶。1945年10月20日,1路从集家嘴至车站路,全长5.5公里,日均客运量2千人次,直到解放前,武汉公交仅剩三起三落的1路一条线。1949年,1路由四官殿开至车站路,线长4.7公里,配车15辆,设站11个,此后再未停开过,1路公汽从此开上了“幸福大道”。
1971年,武汉市公用汽车公司改名武汉市人民汽车公司,“‘人汽’就是人民的公汽”,成了许多武汉人的口头禅,人民的公汽是为了人民!为了提升市民的出行环境,政府先后投入大道奇、小道奇、地司多、司帝摆克、解放牌、黄河牌、新型成都客车等车型。
2003年,武汉公交集团成立,1路车型更注重乘坐舒适、上下方便、节能环保。2005年到2021年,1路相继更换了燃气车、天然气车、新能源车,现在全线使用新能源车,节能环保,乘客出行乘车环境提档升级,并积极在员工中开展节能降耗等活动,车辆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1路的车型从开线当年的木壳车不断更新换代到现在的纯电动车,中山大道也从当年的小马路发展到如今的繁华街区,现在还有了公交专用道……如今的1路车,从芦沟桥路行驶至建设大道双墩,沿途经过武广商圈、江汉路商圈,线长12.7公里,配车29辆,设站21个。
1路公交见证了城市以及公交的发展、进步,也承载和记录了几代“老汉口”抹不去的城市记忆。似水流年,1路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1路车蜿蜒的车辙里,延伸的是城市的历史、武汉公交前行的足迹。这条线路不仅饱含市民的念想,也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公交人的汗水和成长的足迹。
“一路服务一路情,一路五星伴你行”,这是1路优质服务的传承。1路的管理人员不仅建立乘客服务QQ群、微信群,走进居民小区听取乘客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细节,还利用GPS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完善现场管理,科学调度,确保乘客“走得了、走得好”。开展争创星级驾驶员活动,从运营、服务、安全等方面对驾驶员进行考核,严格管理,打造一流的公交团队。
1路党小组把支部建在线上,在站头建立了党群活动室,党员和线路骨干定期学党史、读名著,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多样化学习形式,凝心聚力,在营运生产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努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争当"三零″司机,争当合格党员,为武汉公交高质量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多年来,从1路走出来的劳模标兵就有69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敏,全国优秀驾驶员夏新年,湖北省劳动模范郑爱珍,武汉市劳动模范李汉章、何培娣、严凤兰、金雪琴,公交集团标兵先进吴自强、熊秋芬、钟宝芹、钟宝珍、明建平、姚燕红、聂文、何望林、李良光、王赞、马兵……2003年以来,线路15名员工被评为集团公司标兵,110人次员工被评为集团和公司先进。一代代公交人坚守,一代代传承人民公汽为人民的理念,一代代热情服务。
1路秉承“公交进步,城市文明”的发展理念,践行“日行一善”,员工从点滴小事、点滴善举做起,优化服务,关爱乘客。截至2021年3月,1路员工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方面表现突出而获得“总经理特别奖”的共50余人次。2020年初,1路员工踊跃报名参加抗疫任务,1路公交运送着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市民,运送着医疗、生活物资,停线不停车,为抗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跨越时代第一线,一路春风一路歌。”92年的坚守,92年来风雨兼程只为乘客,1路还会坚定地走下去,他将迎来新生力量,但他的信念不会变,为民服务的本质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