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龙望海榆树台
等秦戈到老刘头家里已经是五天后了,老刘头迫不及待的拿着照片端详了起来。
张国忠和秦戈在一旁边闲聊。“张掌教,这个不好意思呀!”秦戈跟张国忠来了这么一句,把张国忠整不会了。
“秦教授,我们找你帮忙不要说这个嘛。我们要好好感谢你呀!”
“对对对!秦爷,我得好好谢谢你呀!”老刘头又在旁边搭茬。
“张掌教,我说得不是这个,毅城被我带回来了。”秦戈提了一句。
“没事,回来就回来,真好让这小子照顾照顾师嫂去!”
张国忠正想接着跟秦戈好好道谢。老刘头突然高声喊道:“就是他!”指着照片中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人说。
秦戈拿过照片,看看了照片,又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小本说:“这个人姓毛,具体姓名不详,是张作霖身边的参谋,据说是同乡,从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就没有消息了。”
秦戈指出关键点的直奉战争。
“看来是这个人没错了。”张国忠点点头。
“可是这么个人怎么能姓名不详呢。”老刘头一看线索还是这么少有点着急。
“没事,师兄,是张大帅的同乡就好找了,毕竟张大帅还是有名有姓的。”张国忠安慰老刘头。
“那这样我们回去收拾收拾,明天就去张大帅的家乡找找。”秦戈说完就走了。看来在秦戈眼里带张毅城回国还是不太礼貌。
等张国忠回到家就看到张毅城跟李二丫讲他在美国的见闻,显摆美国货。
“你去看你大娘了吗?”张国忠不知道哪里来的无名火,严肃的问张毅城。
张毅城低着头不说话,“行了,国忠,毅城刚从美国回来,还是我大儿子好,知道从美国回来给我带礼物,不像某些丧良心的,出国多少回,没不知道给我带啥,明天呢,我带毅城看看他大娘去。”就在爷俩僵持着的时候,李二丫打了圆场,还不阴不阳的讽刺了张国忠。
“一会儿就去看,明天我带毅城去东北。”张国忠的表情没什么变化又说道。
一夜无话。
因为张国忠带着的法器、杀生刃,不能带上火车,四个人开车张国忠的桑塔纳去的东北。到了张作霖的家乡盘锦市大洼县。
从高速下来,进了盘锦地界,看到一片苇塘,进去十几号人都能没影,在大洼一个海边渔村找了户人家打听,曲曲折折的到了东风掌架寺村。
找了一个老乡打听,是不是张大帅的家乡,但是这个老乡特别热情。
“你们是来旅游的吧?俺这个村确实是张大帅的家乡,但是你们想旅游得去锦州的大帅故居和沈阳的大帅府,我们这也没有啥景点,不过我这有个红海滩,你们来的也不是时候,红海滩得10月份来好看,红汪汪得挺好看得,现在盘锦可以看看老炮台,就在田庄台那边,说是甲午战争的时候……”
就在老乡喋喋不休的时候,张国忠打断又问了一句,“老乡,咱们这有没有有名的姓毛的人?”
“姓毛的?我还没听过,不过有一个毛家村,就这那边。”老乡指了张国忠来的方向。
最终张国忠往回折返,又开了40多分钟,已经是晚上了,到了一片很大的村子,张国忠等人进入村子里面,村子中间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土丘,上面全是树。
曲曲折折的找到村长,村长姓刘,刘村长看张国忠四人,老的老,少的少,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索性先把四人领到自家吃饭。
席间闲聊时,老刘头问道:“刘村长,咱们这有什么有名的事呀?”
“有名的事,不知道榆树台算不算哈。我们这个村叫榆树台,你们应该也看到村子中间的台子,就是上面全是榆树那个。我们这都说青龙望海榆树台,说是早年间这个台上榆树挂着两个大蟒蛇,望着海边,后来来了两个南方人,是憋宝人,说这个台子里有宝贝,用什么招把两个大蟒蛇撵跑了,跑到了笔架山,之后这两个就走了。”刘村长介绍了榆树台的典故。
“还有这种故事,一会儿吃完饭我们去那个台子溜达溜达。”老刘头和秦戈都想去看看榆树台。
“刘村长,咱们村子离毛家村还有多远呀?”张国忠问道。
“不太远,就在西北方向,顺着道走4戈多小时,往西一拐就到了。”
“这个毛家村有什么典故吗?”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听老一辈的人说,毛家村是我们这最早的村子之一了,周围的村子都是毛家村里出来,不过毛家村姓毛的不是很多。”村长说道。
吃完饭,张国忠和张毅城在村长家收拾东西,老刘头和秦戈去村中心的榆树台溜达。
老刘头和秦戈回来的时候脸色不太好,找到张国忠道出了缘由。
原来老刘头和秦戈到了榆树台,绕着一圈看了看,周围吃完饭遛弯的村民也多,老刘头想上榆树台的上去看看,谁知道被村民拦下来了,说什么也不让上去,说榆树台有常大仙冲撞了常大仙就会死的不明不白的。老刘头好信,又问了村民具体的事情,据村民说就是这几十年总有人或者小孩爬上台子溜达的,人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可就是过了十几天,人就不行了,躺在炕上,不言不语的,慢慢的人就死了,刚开始还没发现是榆树台的问题,时间久了就发现了,后来村里子连吓唬小孩都用榆树台里嗜人的大仙,好在只要不爬上台子就没有事,而且大仙保佑,有什么灾难村子都没有受过。
张国忠听完就找到了刘村长,问了具体情况,刘村长倒是很利落的承认了,还跟张国忠说这都是封建迷信,现在新中国多少年了,生活越过越好巴拉巴拉的。
这合着刘村长还是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
“刘村长,没事的,你也不看看我们干什么的。”老刘头从行李箱掏出一个罗盘,向刘村长摆了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