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失语者的公路变奏曲
一场意外,一对半路“父子”,一辆货车,一个故事。一个想要替儿子报仇的“父亲”,一个偷偷藏在后备箱想要找到爸爸的“儿子”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寻找之旅。
公路片的魅力在于场景的变化会影响人物的际遇,《落叶归根》在荒诞之中尽显人性的真善美,《完美的世界》在悬疑之中讲述了“父子真情”,《绿皮书》在向南的旅程中不仅跨越了地理意义的距离还跨越了阶级的偏见。《拨浪鼓咚咚响》则是上演了一段在陕北黄土地的公路之旅,以真实生活作为影像底色,以边缘人物作为电影主角,在笑中带泪的情感羁绊中毛豆与苟仁互为救赎。电影借助毛豆映射出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的现状,城市的高楼大厦之下是一个又一个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陕北黄土之上是等待家人归乡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失语者,被遗留和忘记成为了摆脱不掉的命运,双百等不到已离去的父亲,照片留不住奶奶的生命,留守儿童毛豆不得不踏上寻父之旅。
《拨浪鼓咚咚响》带着生活的刺痛感讲好了一个笑中带泪的悲情故事,拨浪鼓在一片死寂的现实发出了响声。
一串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成为一父一子的羁绊,而这趟寻找之旅也如鞭炮声一般,有惊喜亦有惊吓。苟仁的儿子因救命钱被骗而早早离世,跪在山头上在风中挥舞刀把是他复仇的执念,车上悬着的拨浪鼓是他对儿子的思念也使他困在过去的记忆里,没遇到毛豆前,他边卖货边寻找仇人,遇到毛豆后,他为了货物的赔偿开始帮着毛豆寻找失踪的父亲毛厚。这对冤家一般的“父子”一路寻找、一路意外,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两人原本的角色情感产生位移,苟仁成为毛豆另一重意义上的父亲,而毛豆也让苟仁放下了仇恨重燃生活的希望,剧中的关键意象——拨浪鼓见证着两人不同阶段的变化,从不是父子到情同父子,拨浪鼓经历了被损坏——被修补——被赠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样代表着失子(父)之痛——逐渐放下——释怀的过程,苟仁最后将拨浪鼓赠予毛豆时,既代表着对亲生儿子离世的释怀也代表着对毛豆的移情认同。
影片的时间背景是2008年末,分离、出走、回归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主旋律,当时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800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在我国飞速发展的那个时期,有这样的一群人固守着、流动着、也消失着。《拨浪鼓咚咚响》从苍茫广袤的陕北土地到高楼林立的城市,能够从距离上看到偏远山村的不便,城市里沿街乞讨的流浪者、人才市场被挑选的零工、辗转多个工地的农民工,城市的失语者们就这样以最粗粝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人们像野草一般随地生长,被人挑选、被人欺骗、不知所终,就像是毛豆手里拿着的那张父亲的照片一样,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面目全非,在照片中定格也永远留在了照片里。电影从清涧开始最后又回到清涧构成了一段完整的出发之旅,导演以小见大展现出农村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用这种要命的真实拉近了遥远的乡村记忆和陕北的风土人情。
“这片土地苍凉而厚重,苍凉源于他的贫瘠,厚重源于他的苦难…苦难造就了善良,也催生了应对苦难的生活方式。”中国城市化的飞速扩张,使得乡村空间开始有了精神家园和诗意象征的色彩,乡村与城市天然的二元对立之下成为了彼此的镜像存在,《拨浪鼓咚咚响》便构建起一个真实的乡土空间,导演从自身主观化的个体经验和情感出发,观照乡村里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在银幕上进行了对乡村的现实化书写,并在苟仁和毛豆的流动中勾连出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态。影片开始就是一个在蜿蜒公路上行驶的白色货车画面,拨浪鼓在时事新闻的背景声中摇摇晃晃,在视觉上形成了极强的流动感,而特写镜头下的黄土高坡只是匆匆一瞥,没有厚重的美学色彩,不断重复出现的清涧界路牌是无数人出走的故乡与回不去的远方,正如导演所说:“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我应该把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平凡的人、如野草般世代更替的普通面孔搬上大银幕,那就是属于我们芸芸众生的主旋律”,陕北方言与天然去雕饰的镜头尽展一副西北乡土画卷。
《拨浪鼓咚咚响》有一种朴实的游离感,自然光和最简单的肩扛摄影造就了影像的粗粝,晃动的画面彰显着伪记录,车上的广播、工地施工、KTV喧闹、新闻联播、街道叫卖的环境音一次次强化着这种真实的地景空间,绵延出视听幻觉与集体的现实经验。导演在影片中有意设计了多个缺口意象,而当一些缺口被弥补,那些缺失也逐渐完满。毛厚照片上残缺的脸是毛豆成长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苟仁驾驶舱被敲碎的窗是他家庭的破碎,毛豆和苟仁最大的残缺都被彼此重新填满,破了口的拨浪鼓被毛豆用创可贴贴上,苟仁缝补了毛豆张口的布鞋,或许有些东西永远都会有缺口,但就像毛豆说的那句台词一样:“我原来这里也有一块伤疤,以为自己要死了,最后慢慢就好啦”,伤口会愈合、缺口可以弥补、伤痛也一定可以过去。
正如电影的英文名一样《LIKE FATHER AND SON》,从欢喜冤家到“父子情深”,丧子的苟仁和寻父的毛豆是《我和你》这首歌,是一场盛大的烟花,是永不会停止的拨浪鼓声音,不长的一段旅途,却会在毛豆的一生回响,那住过的高楼、穿上的新衣是比父爱更深厚的力量,毛豆有一天或许还会走出大山再次“寻父”。
拨浪鼓请一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