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冲突看悲剧冲突的构建 ——以哈姆雷特为例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莎士比亚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人物画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又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他独具匠心,其笔下的悲剧人物的身上有许多不稳定的性格因素,这些不稳定的性格因素也使得剧本中人物性格令人更加难以揣摩[2]。
《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具有悲剧性的个人英雄主义人物,集各种矛盾于一体,性格冲突复杂:他既积极又消极,既坚强有软弱,既乐观开朗又忧郁多疑,既机智敏锐又优柔寡断,既崇尚科学冒险有敬畏宗教鬼神,同时也是一个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者相结合的人物,既敢于向黑暗势力宣战又不寻求大众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悲剧通常会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进行展开。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所致,悲剧的情节也因此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也正是在这种富于变化的戏剧情节和冲突中,哈姆雷特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面性才得以体现,他才成了一个独特的、鲜明的、活生生的人。而悲剧冲突的解决,不是由作者随意支配的,而是靠人物性格和感情本身的力量,是由生活本身的逻辑支配的。当悲剧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往往由于本身行动失误而事与愿违,陷人一种不能自拔的绝境。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内心世界的冲突则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塑造。内部冲突表现在哈姆雷特对理想的追求和被现实的击打。他对自己的权利欲望有所克制,崇尚高贵自由和真理正义,如同视自己的新生父亲如“天神”一样的存在,而叔父却象“一株霉烂的禾穗”,可这个可恶的人却坐在国王的宝座上,成了他的父亲,这使得他在乐观开朗的土壤中埋下了忧郁仇恨的种子。他对对腐败和无秩序社会的有着深深地忧虑和惆怅,而他的叔父却纸醉金迷,杀父娶母。在他看来,在“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这庄严的屋宇”下却是“一个不毛的荒岬”,“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一切都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正像哈姆雷特所质问的那样,“谁忍受世人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不仅丹麦,甚至世界也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这里没有正义,到处充满着阴谋诡计,虚伪奸诈!”正如剧中哈姆雷特所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1]
莎士比亚人物性格的冲突也是置身于他自身的时空冲突之中,在相互推动裹挟中悲剧诞生。莎士比亚从客观现实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构建了他的性格与他人性格的冲突,进一步为他悲剧性性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莎士比亚也深知“事随着人走”,人物总是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性格展开行动。情节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层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哈姆雷特从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变成努力思考的青年,在努力思考中又一再犹豫,最后挺身而斗,果敢行动[4]。这些情节决不是简单的罗列铺陈,而是紧紧地围绕着哈姆雷特的性格变化安排,围绕着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斗争冲突展开。哈姆雷特既要实现复仇的愿望,同时也要捍卫自己的荣誉。在他看来,捍卫荣誉的过程必须是理智的,必须把复仇和恢复正义结合在一起,这就诗哈姆雷特的性格在时间上具有延宕性:在克劳狄斯祈祷时,哈姆雷特一剑本可以结束他的生命,从而实现复仇的愿望,但是哈姆雷特没有那样做,此时杀死克劳狄斯,他的罪行还没有公诸于世,哈姆雷特将成为另一个谋杀者,这不是哈姆雷特所期望的复仇方式。当克劳狄斯的罪恶最终公诸于世以后,哈姆雷特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复仇愿望,但哈姆雷特所担心的依然是他的荣誉,他恳求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讲给世人而不至于使自己的荣誉“蒙受损伤”[1]。
在世人幻想将所有美好之词都赋予城堡时,莎士比亚却构建了空间冲突,给人以感觉上的冲击,将美好撕碎非人看:因置身于以城堡空间为场景的情节里,哈姆雷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身份缺失和家的缺失,而正是这种缺失,成为悲剧的源起,创造了悲剧的氛围,引领着悲剧情节的发展。悲剧的源起就是城堡空间的哈姆雷特存在某种与城堡息息相关的身份缺失,使得城堡不知是谁的城堡,城堡的主人不是城堡真正的主人,而城堡真正的主人却又不是城堡的主人。在第一幕第二场城堡大厅中,人们为老国王哈姆雷特的去世举行葬礼,哈姆雷特刚刚得知消息归来,第一句话就是“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哈姆雷特表达了自己的身份缺失,本该是城堡主人的哈姆雷特却成为最为城堡所戒备的人[3]。悲剧的氛围与推动往往是由家的缺失造成的,家的缺失又集中体现为母亲的缺失,哈姆雷特所认为的与父亲恩爱的母亲,转眼间嫁给了自己杀父仇人,她逆来顺受,木讷怯懦,这并不是哈姆雷特想要看到的,也为悲剧的诞生埋下了导火索。
莎士比亚的情节并不是他创作的目的,而只是他表现悲剧的有效手段。莎士比亚是深知“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的。为了更深刻地构建矛盾冲突,生动地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哈姆雷特性格发展冲突过程的多元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1]刘淑芹.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电影文学》(2007.12)
[2]韩家驹 候晓之.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文学评论》(2011.4)
[3]陈思.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城堡空间的悲剧成因.《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
[4]阔风平 陈水生.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色.《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