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适度解构传统与浅尝辄止的浪漫——简评中国奇谭的红与黑

2023-01-08 10:07 作者:四十二目目  | 我要投稿

先叠个甲,尽管接下来我可能会适度的抨击这部作品,但大体上我是喜欢中国奇谭的形式的,可能他在内核,在讲故事这点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影响他在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从放出的两集大概可以窥探出这个系列各个单元之间一脉相承的内核,也就是力度更小但是更为深远解构传统,ep1按导演“我觉得共鸣确实是文艺作品应该追求的,所以我的习惯是在创作中加入更多共鸣点的观点创作,更符合当下小人物视角叙事审美的把主角给到了以往被忽视的边缘人,不被关心的小妖怪身上,ep2在维持原作故事架构的同时却非常彻底的将人类角色换成了动物。从这两处改动就能看出中国奇谭这个系列的“奇”主要着力点放在了改编的深度上,实际上就和这几年注重广度的改编(从《大圣归来》往后的爆款动画电影我觉得大多都是这个路子)做出了差异化,这就是我觉得ep1一播出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

 

当然只有耳目一新是不足以支撑起口碑的,我这里以更好解读的ep1为例,主创不止一次提到猪妖被一棍子打倒是原定结局,与大圣见面是后续加上的内容,这点很明显,从后续反转完全由孙悟空口述而不是画面表现就能看出来。这点是我认为於水导演做的非常正确的选择,基于传统文化解构的作品要让人看得舒服就不能像烂俗的黑暗西游记一般生硬的倒转传统观念对取经四人组的价值观评判,最后这个温暖的反转颇受好评就是基于此,没有be,适合儿童观看,有所谓共鸣带入的点,适合成年人观看。於水导演在对新京报的采访里提:

 

我的这部片子现在来看确实可以归入全年龄。在完成作品前,几个朋友的小孩,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们说看的时候毫无障碍,也都乐在其中。我也邀请同行朋友来看,从成年人的视角给予建议。(创作中)我刻意回避了一些可能会令人感到恐怖的画面,比如里边乌鸦被抓走后的景象,包括最后那个陷阱都没有露出来,都还是比较克制。我希望构建一部片子的两个层级:最底层是这个片子起码要有趣,包括小朋友在内,大多数观众会因为有趣来看这个动画片;上面一层,我们可以加进去很多思考,关于社会的、人性的启迪,包括心灵的抚慰,这些是吸引成人观众的,这样它就成了一个老少咸宜的作品。

 

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值得去描绘营造氛围的中式浪漫。脱离年龄限制去讲一个有深度但老少咸宜的故事,这个想法是好的。

 

但是,万物就怕一个但是,从放出的两集来看,他们确实搭好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但是在内容填充的时候还是收敛,或者说不足够坚定,结果就是最后呈现的作品在立意上是寸止的,是不够丰满的。

 

就拿第一集来说,虽然全片没提职场但我们都知道他在讲职场,而且於水导演也说自己选这个视角是为了共鸣,但是,至少给我的感受是,没做好。尽管前半集一直在铺陈所谓小人物在职场里在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和母亲对话的一场戏也非常直白告诉观众我们就是在做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最后却没有做出小人物的突破与转变。可能会有人说猪妖给四人通风报信这个难道不是转变吗?对,你确实能从情节上看出人物目的的转变,但是这个转变却缺乏主观能动性。猪妖代表的小人物始终是被大势裹挟的,真实不真实?太真实了,但好不好?我认为不够好,小人物/猪妖在整个剧目中没有完整的弧光,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并非靠自己觉悟而是孙悟空——或者说的直白一点,类似机械降神超过能力水平的解决问题。这个结局符不符合对于孙悟空传统的印象?符合,这也就是我说的所谓克制的解构,但对于小妖怪的夏天这样一个在英译标题非常直接的打上“nobody”的作品来说,就有点起到反作用了。而且,而且还是后加的这段反转,在我看来实在是有点生硬,能一举影响作品立意的桥段以空镜头配音呈现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机械降神,让我感觉导演在——偷懒,就是偷懒。作品的立意是好的,他们对于作品的受众理解是好的,至少对于动画受众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有有益的影响的,但是剧本仍旧是欠缺打磨的,这是我感觉ep1很可惜的地方。

 

至于ep2,我是认可他在氛围和意境的塑造上做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的,但是,还是和ep2一样,故事太薄弱了,原作是只有500字左右的超短篇小说,所以体量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stf一旦把他扩容成一集动画那原作的内容就是不够的,胡睿导演显然是有注意到这点,但是不够重视,成品里确实加上了一段货郎对鹅女子略有倾心的桥段,但也就是这段新剧情让整部作品显得有些没头没尾。如果原作的货郎能事了拂衣去是因为他自始至终没有参与感情,是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的话,改编之后有了感情戏却被强硬扼断的货郎他的情感变化在我看来就有一点太生硬。按导演的采访里提到的:

 

原本简单质朴的货郎的内心,也因为这瞬间的给予、又瞬间的拿走,而多了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这样处理,我们认为是对原著改动最小,最能让今天的观众有所体会的一种方式。

 

实话说,我看不出来。原作没有体现这点,导演想借这个老的志怪故事新说当代人的心病,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从目前的成品来看,实在是不够完善。

 

 

总之,这部作品从目前放出的两集来说,都是有野心有想法有良好的改编思路也有足以称道的画面,但是不够完善的作品。

《林林》观毕,不过昨天编辑到上限了所以没把这段加上来。


一句话做结论,就是《林林》这个故事的内核非常的不中国,放在别的动画我还勉强能说是一个以中国文化外皮来讲西式价值观的融合作品,但是在《中国奇谭》里,它不合格。给我的感觉非常,非常像在看一部投给西方动保人士做敲门砖的大学生毕设作品,兼采用了一些所谓的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首先是最为基础的内核,《林林》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土,不是一种古拙但质朴的土而是纯粹拾人牙慧的土,开场五分钟基本就能一眼望到底,故事性实在是欠缺。核心就是被驯养归化的人类对比充满生机与野性的狼,如果只是这样还好,但是它还是完成任务般的强行在最后一转升华到环保领域和对人类的批判,看似各打五十大板的公平公正本质却是完全无视自己作品背景下两者之间关系真实的对立情况,把人类塑造成五大三粗的糙老汉而狼是柔弱的母女,则是把当理中客拉偏架的想法摆在你脸上了,你这蜻蜓队长,屁股是歪的。


这样的思想非常现代,或者说,非常《狼图腾》。你进一步大可理解成导演试图依靠林林这个形象给狼带上神性,这样和中国传统故事里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是冲突的,李寄斩蛇或者武松打虎又或者绝大多数志怪小说中的人对野兽的感情都更多是畏惧的,拿一套西方在经历工业化生产之后才完善的所谓浪费与环保观念的芯硬套一个中式传统故事背景的皮是行不通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林林》这样有形无神。


技术层面,因为是3D,我也没有多懂,只是动画看起来是抽了帧,第一眼我以为这是定格动画,就表现形式而言我实在不理解这个抽帧有什么意义。


其三是棒读的问题,我直说,配音真的有问题,旁白是完全没有感情的棒读我还可以接受,毕竟可以当做是一种普通的回溯记述,但是小孩的配音,真的太棒读了,很难给人代入感。


除此之外,《林林》在美术表现上倒是颇有建树,无论是类似东北的雪景还是角色类似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设计,都是能看出stf们有在认真考究的,可惜最基本的故事实在是太弱了。

在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之前我有稍微去补习一下刘毛宁导演的另外两部短片,一部是《向着明亮那方》里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一部是入围昂西动画节的《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这两部作品在豆瓣都有很详细的创作小记,对我了解刘毛宁导演的创作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但客观地说,在看过两部创作小记之后。我对《乡村巴士》一片的主题把握的反而更不明确了。

在《入围昂西动画节的背后:关于<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更多的故事》一文中,导演提到:

如果说吸铁石有什么象征意义,那它就象征我的童年,那种散漫的、悠闲的、无意识的状态。

在《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创作手记中,导演提到:‘

在《外婆》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铁皮柜轮椅”,关于这个物件我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我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情绪,它直接关联在我的绘本故事里,亦然也会贯穿到改编的动画里。

可知导演是经常利用道具极其隐喻来尽可能的提高短片的信息密度和叙事节奏的,也就是因为这两段文字,我在观赏作品的时候一直试图寻找一个作为情感基础的贯穿全片的“道具”,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乡村巴士》抛弃了刘导以往讲故事的思路,从讲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人之间的悲欢离合转变为抽象的群体与抽象的大环境之间的互相排斥。《乡村巴士》不像《外婆》那样讲亲人之间的爱,也不像《吸铁石》那样重讲自己的回忆,在我看来无异于丢弃了自己擅长的内容去讲一个陌生的领域。


其实在看到《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这个标题时候你就能大致猜出主题是讲现代化发展与传统乡村生活之间的冲突,我也能从部分情节中看出这个点。包括用现代化的砖墙改建小庙之后庙神就离家出走,外地公司圈地失败之后公共厕所的无所适从,对王孩儿疯了的原因的反转,虽然隐晦一点但是细品都能看出来。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我所理解不了的情节,包括小学改名——实际上现在也不乏小学叫文武小学的,包括放烟花——导演在前作的小记里提过放烟花寓意着对自己的童年说再见,但在本作中我却很难解读出与之类似的的结论,再比如狗的死,在大多数时间我都乐意将自己童年时伙伴的死去解读为童年的终结,但在本作中,经历一系列变故的“我”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哪怕是(在我解读中)相当于自己在外时不同应对面具的多个影子离开后,我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在我上文提到的“抽象的人”和“抽象的大环境”中,抽象的人一遍缺乏人物弧光与转变,没有前后转变,反而是大环境一直在改变倒显得人一边有点悠然自得的处事不惊,就和导演自己在小记里提到的一样——


  但那个故事做了很久之后,我就做不下去了。因为从最开始的时候,我就老想着表达一个很大、很概念的主题,比如反映一些社会、时代的问题,关于传统和现代,社会变迁的冲突。后来在做的过程中,我就感觉那个东西太空了。我老是带着抨击些什么的目的往里添东西,添着添着它就不纯粹了,找不到创作初衷了,故事中的情感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变得很假。它的美术是往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上做的,体现大城市的那种压迫感,看上去也很有视觉冲击力,但里边的情感却不是我想要的了。我知道我可以把它做出来,但做出来之后我肯定自己会不满意。 

以往我去观看这类抗拒现代化对传统的破坏的作品时我会共情,因为我能理解传统一方对于自己习俗的珍重,而一味推崇现代化的破坏者都是纯纯的逐利的坏逼。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我很难这么想,因为剧里对于现代化进程没有任何激进性的描写,反而写的万物有灵像个闹脾气的小孩。


如果导演后续的采访中提到这部作品有别的主题,那我会修改文章。


适度解构传统与浅尝辄止的浪漫——简评中国奇谭的红与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