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迷你的小蜜蜂飞机,一个人抱着就走,只能趴着驾驶
一战过后,人类对飞机的研发基本上朝着飞得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飞机被越造越大,负载能力也越来越强。不过在这股浪潮中,微型飞机也没有彻底消失,至少在30年代还曾有人研究,不过要说到真正的微型有人驾驶飞机,应当是美国在40年代后期研制的小蜜蜂飞机。

美国设计师肯·科沃德在二战后计划研制世界上最轻的有人驾驶飞机,为此他找来了几位有关方面的专家,其中包括在二战期间担任过多种原型战机试飞员的比尔·查纳。
查纳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试飞员,他本身也曾制作过不少的航空模型,在微型飞机方面比较有经验,事实上他确实对设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指导。
科沃德最初想要设计重量只有70磅(约31.7千克)的飞机,这显然太过于理想化了。尽管建造大型飞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科沃德等人很快发现建造小型飞机同样不简单,因为更小的结构要承受更大的单位力量,加工制作都很困难。

因为这本身是私人项目,所以科沃德等人都是晚上加班或者周末进行相关工作。经过尝试,他们认为轻木这种原本用于中小型飞机的材料已经不适合,好在美国二战中大量生产飞机,战后航空铝材剩余很多,他们能轻松找到不少。
1948年,他们设计建造的微型飞机面世并计划试飞,这是一种翼展仅为15英尺(约4.57米)的单翼小型飞机,采用前三点固定起落架,并安装有弹簧减震,机头安装一台18马力的发动机,驱动一副双叶螺旋桨;飞机没有标准的驾驶室,驾驶员只能趴在机身脊背上,他的下巴处有软垫,手动操控面前的操作设备,驾驶员需要人员辅助才能趴上飞机,并且给他系上安全绳避免掉落,紧急时刻驾驶员可以拉动拉绳快速脱落跳伞。飞机重量只有40余千克,对驾驶员的体重都要严格控制。

关于这款有人驾驶的微型飞机,战后无所事事的媒体蜂拥而至,它们自发的给飞机取名为Wee Bee,也就是小蜜蜂的意思。科沃德等人宣称自己研制微型飞机并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理想,这种观点在媒体大量报道之后,一时之间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在关注后续发展情况。
不过飞机地面滑跑实验情况并不好,至少研制团队一致认为飞机的动力太弱了,飞机需要达到45英里的时速才能起飞,在调整了机翼的攻角等结构后,大约在30英里的时速下就能起飞。

但这还不够,查纳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到美军的仓库中找到了靶机使用的28马力微型发动机,众人又决定驾驶员不带降落伞升空,这下飞机的负担轻了不少,动力也更强。经过瘦身减重的小蜜蜂飞机在11月20日这天再次试飞,这次它成功升空,飞离地面30英尺。
1949年3月,小蜜蜂微型飞机迎来第一次正式的空中飞行测试,为了证明飞行能力,查纳等人还故意站在机场跑道中间,等飞机滑跑拉起经过它们头上时,飞机已经距离地面约40英尺高度。

在之后的试飞中,飞机的攻角在反复的变化,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达到了400英尺,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约130千米的时速。在1950年时,小蜜蜂曾引起军方的注意,这种飞机轻盈小巧,发出的噪音非常低,隔着小山坡就听不到了,可能跟一般的家用摩托车差不多;设计小组曾计划使用军用的助推火箭弹辅助起飞,但没能实现。
1950年,这架小蜜蜂在经过13次试飞后正式“退役”,参加过多次航空静态展示后进入了博物馆,遗憾的是它在一场人为的纵火案里被焚毁,让我们只能通过留存的影像资料来欣赏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