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债务危机的6种处置方法
受制于专业知识欠缺、可以使用的工具匮乏,导致很多个人借款者,经常处于债务危机的边缘。
今天,我们就借鉴发达国家的信贷行业历史,给大家回顾一下:各种有对、也有错的债务处置方法。
上个世纪50-70年代,各国纷纷进入了二战后的“修复”阶段。然而,以德国为主的战败国,由于需要向其他国家支付巨额的战争赔偿金,所以不得不全民负债。
为了处置居民生活需求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德国开始发行特殊的国家债券、重新向第三国募资,这本质上等于以贷养贷。
然而,以贷养贷不仅没有解决债务问题,却进一步造成了人均债务金额的加速增长。
有数据统计:在最困难的时候,德国人均每月收入基数若按100美元计算,就要偿还400美元的债务,财务严重失衡。
当德国民众发现:以贷养贷并不能解决任何债务问题的时候,财务精算师这门职业就诞生了。
所谓的财务精算,就是通过顶尖的会计师,按照债务本金、利息、罚息、利率、费率、期限、复利循环等等科目之间的数理关系,抽丝剥茧、手动整理出还款压力相对较小的还款方案。
然而,债务精算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由于顶尖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人工计算也非常耗时耗力,所以只能优先服务于权贵大户(虽然他们对债务压力的抵抗能力其实更强)。
时间进入90年代,居民债务原本稍有缓解,但却又陷入了超前消费的误导性理念之中(当时和我们国内2010年之后的消费观念舆论非常相似)。
债务压身的青年人,热衷于追求即时享乐、淡忘了通过储蓄来抵抗经济危机的前辈经验。但幸运的是:当时欧洲各国已经全面发展了私人银行和居民律师业务,通过债务重组、债权转让等传统的手段,也算平稳化解了个人金融风险。
但债务重组、债权转让高昂的服务费用(通常按债务总额的10%收费),也导致很多借款人无力负担。
除了前面几种传统、甚至原始的债务处置方法之外,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西方各国纷纷投入巨资,推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研发了各类债务处置技术,例如:
一、债务对冲(SWAP) 又称债务违约互换掉期业务,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但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只有大型的金融机构有权使用。
二、债务资产证券化(ABS) 就是通过打包相同信用评级的底层现金流资产,发行ABS产品来置换债权。
三、债务优化(DOP) 是以大数据、量化算法模型等金融科技为基础,通过自动化测算,大幅减少每月债务费用、主动调整还款节奏的债务处置技术。
关注债管家,重构法律服务平台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