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改革总会折腾?(闲言碎语)
此文乳臭未干,闲言碎语,无关对错,不足为道:

在理论上(充满浪漫主义思想的学者认为,这类学者基本一直呆在大学象牙塔里,沉迷在理念世界中):我们当前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应该是很不错的,方向明确,道路清晰,看得见的目标也是为人民谋福祉。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这几年,教育热点越来越多,争议也越来越大)都觉得教育改革就是在折腾:折腾老师,折腾学校,折腾学生,折腾家长。
回顾这20多年的教育改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其故然与当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有关(就虚),确实更重要的还是和当前的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有关(务实)。
“教育行政化”是通过行政的指挥棒推进教育发展的过程,包括公立学校领导拥有行政职务:厅局级、处级、科级等(也包括各级各类部门围绕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博弈,平行部门之间,垂直部门之间)。
在这个治理环境当中,很多局内人都不懂教育(不少人只是挂个职,过几年就调走了,混个资历方便好升迁)。你让他们解释一个教育问题,他们都不懂,反正就是没有什么能力但是权力很大(他们年轻时赶上了时代的好时候,还是社会发展太快了,社会没有来得及把他们淘汰掉)。
教育发展要科学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是行政导向。科学导向要求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或许教育行政化在特定的时期能够为教育发展兜底,但绝无可能办好教育。
现实的表现与我的这个说法似乎相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办得不错吧?学校质量可以吧?但是,也要思考:为什么北大、清华办得好呢?这就是一个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了(整个社会为这些学校付出了多少,投资回报平衡吗?)。教育要办好,必须是要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不能够给社会造成太大的负担,教育与社会在生态上要正义,要均衡,要可持续,最终才能为人民群众谋未来,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如果中国仅仅是有北大、清华,这少数的大学办的好,而在运行层面上剥夺了其他大学的发展资源及机会的话,那这种教育就是不可持续,是没有未来的。
破坏一个生态容易,但恢复建设一个生态很困难。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已经被破坏了,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想方设法的修复,但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是要改革者承担,也要与教育有关的千家万户承担。教育没有局外人。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了“温饱”(有学校,有教师,有财政,总体达标(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98%、99%),但教育想要“小康”,就必须要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体制再反思。否则,中国的基础研究、基本理论只会与西方国家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