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四)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天津的周围是宽阔平坦的低地,在其中寻找自然地形作为掩体是徒劳的。海河流经汉人城(Chinesenstadt),而在汉人城的中心则是被城墙护住的满人城(Tatarenstadt)。海河的左岸是一些小型建筑,还有用瓦楞铁皮房建造的火车站,稍微往南则是一间中国的军校(译注:即天津武备学堂)。汉人城和外国租界由一堵城墙维系成一个整体。而在这片地区的北部,也就是满人城的东北方向,即是汇入海河的大运河。在车站东面的城墙外,是一个拥有先进防御工事的军械库(译注:此处可能指天津城东的机械东局,或是练军左营和后营)。第二个军械库,即所谓的西军械库(译注:西军械库为原文Westarsenal直译,译者并未找到百分百肯定的中文名称,但根据《天津城廂保甲全图》,西军械库可能是指天津城内的炮药房),位于满人城以南,仍在环绕天津城和外国租界的城墙以内。另有一个军械库位于天津以北,海河河畔的西沽村(译注:即西沽武库)。对于租界的防守方而言,武备学堂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重要因素,这是一座位于海河左岸的大型建筑,可依托此处布置火力,配合满人城的城墙,对租界进行压制。
在六月十日, 即文策尔少尉抵达天津的当天,各德国部队的指挥官在德国领事馆内的库内上尉的住所举行了一次会议。与会的还有奥地利和意大利部队的指挥官,在整个围攻期间,这三个盟国的部队也紧密团结在一起,在所有的作战行动中共同进退。会议发布了以下的命令:
“现时,汉人城以及天津周遭地区均有数量庞大的拳匪(Boxerbanden)活动。整个租界应建立起一条警戒线,并由各国各自负责一部分。德军负责的区域为,自马场道路口(Rennplatz - Thor)起,到海河为止,右翼与奥军防区相衔接,左翼与意军防区相衔接。”
德军防线的左翼由海兵队负责,紧挨着海河。在他们的右侧,直到大沽路口(Taku - Thor),是“伊蕾妮”号的上岸水兵,再往右直到防线终点的马场道路口,是“奥古斯塔皇后”号的上岸水兵。文策尔少尉在他负责的防线部分设立了两个岗哨,一号岗,双人岗哨,位于维多利亚道的扩展路段,二号岗,士官岗哨,位于海河河畔,大学(译注:即天津大学)的对面。以上的布置在当晚完成。此后,德国防区的安排即是在白天进行巡逻,晚上则进入预设阵地。
——未完待续

关于海河和Peiho: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文中的天津租界布防图中,德国人将海河标注为Peiho,而本文原作者也将海河写作Peiho。这是韦氏拼音对“白河”的拼写方式,海河确实有“白河”的别名,这两个称呼在清代是混用的情况。西方国家在当时也大多将海河称作白河,所以一些翻译自外国史料的渤海行动相关文章也会随着原文写法,写成“白河”。不过本文统一采用现代称呼“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