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版的双身恶魔,Fw189鸮鹰战术侦察机,击落它就是荣誉象征
1937年,德国航空部要求研发一种战术侦察机,从后来的实际使用来看,这种飞机可以高效地执行战术侦察任务,成为引导德军地面部队的眼睛,这种飞机就是Fw 189 “鸮鹰”。

Fw 189的研制工作起步太晚了,因此飞机没能赶上1939年的战事,而是在1940年服役,在服役期间表现突出,被苏军认为是最难击落的飞机之一,同时也是最厌恶的飞机之一,因为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德军炮火精确轰炸即将来临。
作为一种战术侦察机,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要求机组成员拥有宽阔的视野,毕竟很多工作都需要飞行员用肉眼和摄像机去识别。Fw 189采用双尾梁结构,尾梁通过发动机短舱向后延伸并布置尾翼和垂尾,飞机中部则布置驾驶舱,这种结构也被后来的P-38所采用,只是P-38为战斗机,两者性质不同,但Fw 189的作战性能同样不差,堪称德国版的“双身恶魔”。

航空部最初要求飞机采用一台850~900马力的发动机,以达到飞行所需的动力,不过阿拉多设计的Ar 198作为竞标之一并没有通过,反倒是福克设计的双引擎Fw 189被相中,它采用了两台459马力的As 410发动机。
中间的座舱采用大面积透明设计,起初为3人座舱,可执行战术侦察、炮火校射等任务,飞机长12.03米,翼展18.4米,高3.1米,最大飞行速度350千米每小时,作战半径670千米,空重约3.2吨。

在东线服役中,该飞机成为苏军最头疼的飞机之一,它总是在前线飞行侦察,通过无线电设备引导德军的火炮等展开炮击;苏军对这样一款战术侦察机显得有点无奈,一者苏军在二战中防空武器密度不高,很多时候防空都依赖重机枪,对飞行在3、4000米高空的Fw 189无可奈何,二者苏军的空中力量也同样很紧张,既要和德军战斗机作战,还要分出资源打击轰炸机等目标,飞机和飞行员都捉襟见肘。

不过Fw 189本身也有很多优势,飞机本身几何面积不算大,飞行轻盈灵活,通常用急转弯摆脱战斗机的追尾攻击,飞机抗打击能力很高,有时机翼被命中损失一部分也能坚持飞行。德军将其称为“飞行之眼”,意为地面部队在天上的眼睛,苏军则将其称为Pama,意为镜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如果击落一架Fw 189将是苏军飞行员极大的荣誉,如同击落一架战斗机一样。

作为如此优秀的飞机,Fw 189各系列总共生产了超过800架,并且有多个变型,例如Fw 189 A-1就是初期的量产机型,它除了安装照相设备,还有成员舱后方的2挺7.92毫米机枪,以及翼根处安装的2挺机枪,机腹可携带4枚50千克的炸弹,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和自卫能力;而Fw 189 A-4则是轻型对地攻击机,它用装甲强化了机腹油箱等位置,武器为翼根处安装的2门20毫米机炮。

Fw 189是二战德军生产最多的战术侦察机,不同型号加起来大约有15款,虽然数量不算大,但是一直很活跃,是德军闪电战的尖兵之一,使用到了1944年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