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园林植物认识角度的探究

2023-01-04 22:06 作者:浮世師z  | 我要投稿

观察植物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即从植物的自然形态出发。就拿种子植物来说,很明显的,我们通常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些器官的不同形态来观察,来加深我们对某种植物的认知深度。甚至从每一种器官出发,都能都很多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进一步观察植物的形态。就拿“根”这一器官来说,通常普通的根呈现长的圆柱形,在靠近尖端的部位逐渐变细,其上产生多级的分支,分支系统与茎相比要简单的多。但是不同植物的“根”的形态显然千奇百怪,有些植物比如蒲公英的根具有相当多的褶皱,这是由于根的收缩作用而形成的,这种作用是一个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年生的草本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中。对于“根”形态共性与个性的认知可以辅助我们了解到某种植物某种特性的成因,更进一步了解到具有相关特性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当然,植物的形态特征又与其他因素相关。既然观察植物要观察其形态特征,就不能不联想到催生某种形态的因素。这种对于整体性观察的要求其实很好理解,睡莲少不了池塘,仙人掌同样也少不了荒漠。对整体元素间的割离必然产生不和谐的音符。比如茎的分支形态常分为单轴分枝、合轴分枝、二叉分枝、假二叉分枝。从进化史上看,二叉分枝方式出现的最早,是早期维管植物的分叉方式,随着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的进化单轴分枝逐渐出现并占据了优势,合轴分枝最后出现,是被子植物进化的产物。单轴分枝容易产生高达粗壮的主茎,更有利于争夺高处的阳光。而合轴分枝是顶端优势减弱或消失的结果,因而增大了植物体水平方向的展铺面积。这样从进化的角度串联起了茎的分支形态,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到这些分支形态产生的原因。再比如,银杏与多数松科植物的叶片所产生的的簇生形态,其实是节间缩短的结果。紫藤、北五味子等缠绕藤本,这类植物长而细弱的茎只能靠依赖于它物的支持而攀升,这导致这类植物的培育需要在其生长的某一个阶段扦插或采取其他手段。以上这些因果关系上的串联可以加强对植物的整体认知。观察植物不能不了解其形态之下的诱因。

植物的形态是动态发展的,同样的植物要看到其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古人云“槿花一日”,是指木槿花单朵花的花期很短,单朵花清晨开放,晚上凋谢。然而实际上木槿的花期并不断,在5—10月份,木槿花会接连不断地开放。所以观赏木槿,既可以看到单天的动态美,又可以看到数月花期的静态美。观察一个植物,可以从其发芽到枯萎衰败,可以从早春到晚冬。观察生机勃勃的芽,观察饱经风霜的沧桑树皮。看看春天的桑树花序是怎么整个到了夏天就魔法般地变成了桑葚,看看秋天落了一地的树叶都是什么样的叶型、叶缘、叶脉,看看冬天孤零零挂了一树的翅果怎样随风洒落。

但是,子曰:“过犹不及”。对园林植物的观察不能盲目追求全面。事情的成功是靠关键因素发挥作用。观察植物亦可以从美学的角度,亦可以从植物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功用方面的角度,还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等等方面。重要的是,要讲究细节服务于专业。

在美学角度,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源于造园者创造园林意境的得道,以及对自然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意境表现的得道。王国维言:“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观赏植物不是像电脑机械版的鉴定,而是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心去体会。植物的形象美、色彩美以及季相变化等都比较容易被人们所发现了解,但是常为人们忽略的是植物自身包含的一种比较抽象的、却极富于思想情感的美,可称为含蓄美、意境美,正所谓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这种美与民族的文化交流、风俗习惯、教育水平、地域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所不同。这种融汇了人们思想情趣与理想哲理的精神内容既有传统,又随时代而发展。它对提高园林艺术水平,对培养精神文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园林植物认识角度的探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