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浮桥案的一点疑义
质疑三:有网友称“黄德义因非法建桥三次被处罚,但是仍强制收费,一直到扫黑除恶之后,才将桥强行拆除”一说是否属实?
黄德义:浮桥搭建后,水利部门仅开过1次罚单,写明了账号,罚款金额是5万元,但是我们没有人交。后来,水利部门的董某找到我说,5万元不行可以降到1万元,不交钱就得拆桥。2015年前后,没有交钱的桥都拆了。所以,我认为这连续3年每年交的1万元并不是罚款,而是水利部门默许搭桥的费用,而且这笔钱没有转入具体的账户,均是支付的现金。
这什么智障言论,以为买菜呢。真商量罚单下来前就商量完了,谁跟你罚单下来后再商量,嫌自己身上太干净屁股坐的太稳非要染点屎是吧。
质疑六:有网友指出“黄德义架桥,对洮南和洮北的村民收费不同”一事是否属实?
黄德义:这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位网友完全可以到当地来说。我搭的桥从来不存在没有钱就不让过的情况,村民有钱就给,没钱就不用给。另外,网友提出有的村民收钱,有的村民不收钱的问题。我认识的人肯定不收,熟悉了这钱还怎么主动要?修桥主动帮忙的也不会收钱。一般就是小车通过时,收5块钱左右,但也不是强制的。
(收费不同)这是不存在的 VS 我认识的肯定不收。
质疑九:有网友称“黄德义在桥边搭建了彩钢瓦房,设置了地磅”一事是否属实?
黄德义:属实,但与搭桥收费都没有关系。我修桥本身就是为了自己家对岸的90亩土地而建设,同时便利乡亲们。有土地,我家的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都需要放置,所以搭建了彩钢瓦房。地磅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称粮食,因为此前我发现,收粮食方的称疑似不准,可能让他家粮食少卖数万元,因此他设置了地磅。
编的挺像那么回事的。采购/收购需称重的材料或货物的时候一般默认以收货方入库地磅为准,除非合同另有约定或者特殊材料,比如钢材(以理论重量计)。这也是偶尔一些货车停靠点能看见司机对材料(砂、石【裹有石粉所以可以注水】)、水箱一顿猛加水的原因(看皮重更新频率)。你发货方磅单收货方是不会认的。磅差过大时可以拉到其他磅站过磅拿磅单和收货方协商。
而且,他自述少卖数万元,数一般3到6,以30000元计,以黑龙江省建三*******食品贸易有限公司于07月09日公开的粳稻(未脱壳)批售价格(二手价甚至更高手价,远高于收购价)为1.5元一斤,将近20000斤,按新闻报道数据折算2021年亩产724.83斤,约合27.59亩。
算上水稻在收货后仓储脱水,以及田质可能不如平均水平,实际折算,少卖数万元大体可以折为35-40亩田出产。
一个自诉90亩地的农民,田产卖价只与每年产量的五分之三价格相当,难道办货物交接时不会产生疑问吗,不会去找其他地磅称量吗?这又不是-+2.5%的误差,这是将近其田产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的错误。不舍得每年花32块钱(以1吨一元磅费计核算90亩亩产)过磅,反而舍得“为了称粮食”一次性投近万元设地磅,当大家是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