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主阶级的一体两面

2023-07-30 18:41 作者:maximum-0  | 我要投稿

作者:望江凝

本人无聊写成的一篇水平不高的作品,对历史了解不多,史料主要是基于《明史》和《论明史》,受一篇岳飞被宋高宗杀的原因分析的文章启发。


一、被吹上天的景帝方

一直以来,对于英宗和随后的北京保卫战,无非就是两种态度,一种是给英宗方进行辩护,另一种便是对景帝方的吹捧。吹捧的方式无非就那么几条,什么“民族英雄”于谦啦,什么景帝比英宗强多了,拯救了大明朝的百姓啊之类的。

那么,这个“景帝集团”真的是像主流所说,比英宗强上百倍,是百姓(主要是农民)的救星吗?

显然不是。

二、地主阶级的一体两面

对待上面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判断景帝的所谓“能力”以及能否去代表百姓,要以阶级史观来来判断他们的立场和他们的本质。

来,我们先聊聊景帝的历程。

他首先是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的情况下,被于谦等人推举上去做了皇帝,随后在百姓的支持下跟于谦等人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随后英宗被放回,在旧官僚势力的支持下,景帝被击败,于谦、王文等人被清算。

以上便是大致过程,接下来我们一点一点剖析来谈,首先从被津津乐道的“北京保卫战”说起。

北京保卫战,是一方的地主集团对另一方的地主集团的自卫战争,自然也体现不出多少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有人以百姓支持这场保卫战说事,首先,失去农民等阶级的支持,明朝的合法性和立足性是难以想象的,况且他们也受到地主阶级思想的影响。其次,百姓支持的是于谦,还是明朝?举个例子就很明显了:见过给于谦修像的,有见过给明帝国(或者景帝)专门修个像的吗?因此,农民幻想于谦代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崇拜的是于谦,不是明朝。再来谈谈于谦,“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于谦的儿子于冕遇赦回家,写信给皇帝伸冤,明宪宗恢复了于谦的官位,派人祭奠。”(《论明史》)那时的边防已经较为巩固,而于谦又被视为北京保卫战的英雄,为于谦平反有利于加强统治,这更进一步暴露了于谦的地主阶级立场,由此,就绕回第一点了。

判断景帝他们的立场,得看他们是在巩固地主阶级所有制还是破坏地主阶级所有制(没有给英宗洗地的意思,英宗的投降本质是在巩固瓦剌(帝国)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同时投降更符合他这个地主阶级代表的利益),景帝是在保卫明帝国这个国家机器的,所以是地主阶级的。如果仍不具说服力,可以看以下内容:“于谦下令没收边将的私田为国家屯田,供给边军开支。”《论明史》,典型的加强地主阶级抵抗力量的方式。这边可以类比成南宋的高宗和岳飞,不过高宗必须把抵抗限制住,不然按岳飞“迎回二圣”(《乞公祠礼子》)的逻辑,高宗的地位就要受威胁了。投降和抵抗在这里只是手段,民族英雄为假,为地主利益为真。

(注:这边涉及到一个判断:瓦剌确实是属于地主阶级的,因为他们兼营畜牧业和农业,具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而瓦剌与从元庭分离出的斡亦剌惕部有继承关系,上层结构具备)

对于国内的政策,英宗和景帝都是站在一条线上的,以苗民为例,正统14年(1449年)至天顺五年(1461年),爆发了以苗族、布依族为主体的农民起义,这是明政府三征麓川,农民忍受残酷的兵役和剥削的结果。自明建国以来,对待这些苗民,都是大肆的屠杀,“凡生擒苗人一名赏银五两,杀一苗人赏银三两。”(《黔记》卷五十九)英宗、景帝的下手都是毫不手软。“都督同知陈友帅师讨湖广、贵州叛苗“”二月戊子,五开、清朗诸苗复叛,梁珤、王来讨之“”戊午,方王英、石璞大破湖广苗“。《明史》无一例外全是残酷镇压,如同那句话:”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他们的本质,不过都是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罢了。

最后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这个就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了,一个国家它本身就具备抵抗的职能(不抵抗的话基本上不是议和就是投降了),而地主阶级是哪种方式对他们有利就选哪个,这样才能明白英宗的投降行为。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他加快破坏了明地主集团的统治,站在民族角度,他屠杀人民,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站在阶级角度的话,这不过是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另一种方式罢了,夺权清算同理。不少人是站在民族角度分析的,而这种分析的错误在于,人物的进步性被模糊、抽象为对祖国的保卫、拯救了多少人民之类的话语,这种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模糊了阶级,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涂抹了脂粉。然而抵抗和投降这两面我们都已经分析过了,都是地主阶级维护利益的方式罢了。由此,“景帝集团”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地主阶级的一体两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