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古人的餐桌:邀您共赏来自历代笔记的美味
(个人学习向的摘录,侵删)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P14
春笋以肥厚者为上,硬嫩顺理,嫩的脆口,硬的嚼齿。春笋并非越嫩越好,根部要一点点老才妙。嫩有嫩的妙处,老有老的味道。有嫩头,才有滋;有嚼头,更有味。这种体会,也是年纪慢长,看过点风花雪月后的,痴感小悟。
“笃”是江南一带俚语,有慢慢炖之意,炖时若用小火,砂锅会发“笃”字,在沪语里又有“慢悠悠”出声响,“咕嘟嘟”地慢沸慢滚。之意。这一肥一瘦,和着竹笋的一硬一嫩,在清水里慢炖细熬,“笃声入耳,最是这江南的滋味,心头缠绕,屋上缥缈。
待到“笃”声渐息,端上这满满一锅的腌笃鲜在桌上,掀起锅盖真的是满屋肆香,馋眼筷将。只见大砂锅中的腌笃鲜,汤清,油涟微漪,肥咸肉和肥鲜肉混“笃”,渗入笋中,只有少许浮油在汤面上,闻之,有异香。此香可直达胃心,令人开怀!
——《笋味超然》

P46
汤饼在冬天吃是驱寒,在夏日食则是习俗。南北朝宗惊《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夏天吃汤饼居然还有妙用!《世说新语》:“何平叔美姿仪,面至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大汗出,以朱衣自白。拭,色转皎然。”
何晏,字平叔。虽是男人,脸蛋白啊!魏明帝曹叙怀疑他脸上搽了粉,想出个绝招:大夏天请吃汤饼。何易吃得满头大汗,正好穿着件红衣服,顺手擦了下,没想到脸色更加光亮洁白!
古代的红衣服质量好啊!要不真得擦成媒婆脸
——《汤饼不托》

P47
面条的祖宗是汤饼,“北人食面多作饼”这句话有点含糊不清,是面饼呢还是汤饼? 李渔巧妙避开了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解释。汤饼是面片,面片到面条,有个过程。“片”到“条”,似乎很简单,但请想象一下从猿人弯腰到人类直背,需要走过多少漫漫之路。
史可考证,汤饼始于汉。面条又始于何时? 学界比较公认始于北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水引,接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先揉搓如筷子粗细.一尺长短,再在锅边按成韭菜叶薄,下锅沸煮。
水引饼已类似于宽面条。《本草纲目》:“按刘熙《释名》云:饼者,并也,瘦面使合并也。有蒸饼、汤饼、胡饼、索饼、酥饼之属,皆随形命名也。”刘熙是东汉人,学界疑索饼即水引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
“疑”非认同,非公认。清朝薛宝辰《素食说略》:“面条,古名索饼,一名汤饼。”这句话等同于:“人,古名猿人。”大概薛宝辰不知道同时代有“进化论”一说。
——《面条丝缕》

P97
叫猪蹄,有人乐意,清朝褚人获《坚狐集》记载:“南都乡试前一日,居亭主人必煮蹄为饷,取“熟题’之意。”煮熟的猪蹄,意称“熟取其吉利。题目都熟悉了,考试还能不过?题叫猪爪,有人不乐意。好玩的是,不乐意的还是参加考试的人。宋朝庄绰《鸡肋编》记载:“南方举子至都,讳“蹄子’,谓其为爪,与獠同音也。”宋朝时候的爪与獠是否同音,不得知,但“爪獠”总非好词。宋朝的举子太洁身自好!
——《猪之蹄筋》

P139
编鱼最美的地方,乃肚子一处很腴的肉,李时珍云:“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李时珍所说的“腹内有肪”就是这处腴肉。李渔的“肥”与李时珍的“腴”,均乃点睛之笔。
——《流水之鱼》
P176
“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中提出的,“火烧孔家店”是“文革”中号起的。北师大井冈山战斗团《火烧孔家店--讨孔檄文》中有一句:“孔家店这个两千年来刮尽民脂民膏的吃人魔窟。”(《新晨报》)当年的红卫兵小将,对“民脂民膏”四字中“脂”和“膏”能否理解,我深感怀疑!因本人也是在50岁 (我生于“文革”刚开始的 1967年头上) 看过《本草纲目》才知道什么是脂,什么是膏。“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原来如此!怪不得《诗经·卫风·硕人》形容庄姜的皮肤曰“肤如凝脂”。
膏油为稀,南朝宗惊《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豆糜即豆粥,在粥上加点油膏,润一润,吃口绵柔。那时人们过元宵节的习俗是吃上一碗润着点油膏的豆粥。
东汉杨孚《异物志》:“郁林大猪,一蹄有四五甲,多膏。”杨孚是否写错了?应当是“多脂”才对啊?“膏”字在古文里另有一解,《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猪头上没角。《说文解字注》:“脂者牛羊属。膏者系属。”在宋之前,猪油只能称“膏”
——《脂膏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