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苏联OSU-76自行火炮,看清楚我不是SU-76

2021-04-13 18:35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1943年,当时的苏德两军正在激烈交战,尽管苏军经过前期的巨大牺牲已经逐渐稳固战线,但武器装备的消耗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比起对手狠抓军队质量,苏军的应对方法是用数量战胜质量。当年夏天,炮兵元帅沃罗诺夫意识到炮兵的牵引车辆和战斗人员损失巨大,那些用卡车拖曳着艰难前进的火炮不仅无法及时跟上装甲部队进攻步伐,而且往往成为敌军重点打击对象,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中车辆损失几乎能达到半数,沃罗诺夫于是提出了一种新的自行火炮,也就是OSU-76。

当时苏军已经拥有了SU-76,这种自行火炮既能执行远程炮火打击,也能担任近距离炮火支援任务,就像是自行榴弹炮和突击炮的结合体,这种武器最大的问题就是它隶属于装甲部队,炮兵并不掌握它的使用权。也正是这个原因,新的自行火炮研制工作几乎是强制进行的,或许这就是不同兵种之间的矛盾吧。

OSU-76选择了SU-76的设计思路,只不过它作为一种炮兵装备,在很多方面就更加的简陋。底盘依然选择T-60/T-70轻型坦克,与SU-76将底盘拉长了不一样,OSU-76并没有修改底盘,因此整体尺寸更小更紧凑。

自行火炮在底盘后部设置了一个半开放式的战斗部,正面和两侧有一定装甲板保护,顶部可以安装帆布顶棚抵挡恶劣天气,全车大部分的区域都采用6毫米厚的轧制钢保护,只是各自的倾斜角度有所不同,战斗室的正面装甲板最厚,达到了10毫米,并且有25°的倾斜角。

火炮为一门居中安装的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本身车体底盘就小,火炮的安装位置也更低矮,制退器等结构没有SU-76那种保护外壳。火炮的右侧是驾驶员,他拥有向前观察的窗口,火炮左边是炮手兼车长,他的背后是装填手,发动机舱位于底盘前部。

1944年6月,OSU-76与SU-76一起进行测试,结果算是各有所长吧,OSU-76结构太紧凑,在人机工效方面肯定不如,更短的履带触地长度和更少的负重轮导致射击不平稳;优点是OSU-76的机动性更好,能够符合炮兵部队的要求,而且它的发动机可以使用劣质燃油,也能使用缴获的德军燃油。

鉴于OSU-76的测试表现,加上它容易生产等特性,不仅苏联炮兵,苏联伞兵部队也对它产生了兴趣,在1946年年底的时候,军队希望设计部门解决掉那些已经发现的设计缺陷,然后就将迎来批量生产。

仅从外形来看,OSU-76与SU-76确实很相似,实际对比就会发现两者尺寸有很大的差异,从功能上来看两者又有高度重复的地方,设计师曾考虑给OSU-76安装浮箱变成两栖车辆,但这些想法没能实现,因为另一个竞争对手ASU-76出现,OSU-76的研制工作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结束。

OSU-76自行火炮空重约3.5吨,战斗全重4.2吨,车全长5米,宽2.15米,高1.56米,一台50马力的4缸液冷GAZ-MM发动机提供动力,采用扭杆悬架,最大行驶速度41千米每小时,车内油箱容量120升,最大行程220千米,主炮为一门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车内备弹30发,车组可自带轻武器自卫。


二战苏联OSU-76自行火炮,看清楚我不是SU-7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