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归来后的读书总结(中)
2、张光直《商文明》

这本书我做了精读。
读罢我的评语是:“思路清晰,布局精妙,反思深刻,有大家气象!”
这里面,“反思深刻”是指作者有专门对考古研究进行哲学省思的段落,写得非常好。一下子就使得整本书不再是一本简单的考古资料记录和汇编,而具有了思想深度。这种必要的哲学省思,我认为是当下很多人、很多书所欠缺的。
“布局精妙”指的的作者将一切的根源,那个作为原点存在的元问题放在的全书最后来讨论,这个布局通篇看下来就像一部经典的文艺电影,经历了貌似平淡的铺垫积累之后,最后于无声处听惊雷。非常棒!
对了,必须说一句,看了张先生年轻时的照片,心生赞叹——

话说回来,张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商王朝王位传承假说,以及商周(在一段时期)并立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
而读罢全书,这本《商文明》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历史视角问题。(*这个问题书中并没有具体谈,是我受启发而想到的)
今天我们熟知的一些常识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夏商周,中原地区就是文明的中心地区,周边被称之为夷狄,都是蛮荒部落。。。。
这里,且不论文明与蛮荒的问题,只讨论一个视角问题。
我想说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都是第一人称视角,以“我”(中国、中华民族)为中心来观察周边,观察世界。
这虽然是“自然而然”的,但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也是必然。
比如,以殷商历史来做限定讨论。一个考古证明的事实是,商王或者说商部落,会捕猎生活在西部的异族来做活人祭祀。这些被称为夷狄的野蛮部落是自在自为的。一直以来,我们所读的历史,所接受的历史,都是以商人为第一人称视角,而从来没有他们的视角。
即,我们不知道,作为一个夷狄部落的人是怎么看商部落的?
同理,比如后来的汉。我们始终是站在汉朝的立场看世界,那么,匈奴是怎么看汉朝的呢?他们的历史怎么记录、描写汉朝呢?再往西边去到更遥远的国家、文明,他们是怎么记录、描写、看待汉朝的呢?
我觉得,这种历史观的唯一视角问题,一定会带来一些观察缺失,进而形成盲点。
(*注1:所以,我始终认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至少在弥补盲点,形成多元视角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注2:之前我在文章里借助影视剧谈过这个问题,见下图,即,想了解全面历史,就必须将视角多元化。当事方、旁观者;局内人、局外人,多重视角交织,才能将我们带向truth。)

再后来我看到这个图。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假如我们能收集到东、南、西、北、中,不同文化、部落的人,对同一对象(比如安阳的殷商政权)的记录,那就好了。
由这张图,我想谈一个感想。
我一直认为,我们始终低估了远古人类的能力。
比如活动范围,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布到了全球,已经说明今天的人类对早期人类的能力所知甚少。
在殷墟,你能见到大量的货币——一种白色的小贝壳。考古证明,这些都是海贝。
更突破想象的是,殷墟考古发现有鲸鱼骨头的存在。
所以,我认为,那个年代,人的足迹早已到达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人和人的交流也超乎今天的设想。例如小麦,来自西亚。那就表明很早以前黄河流域的人类就和西亚有交通(communication)。
而说到“超乎想象”、“不可思议”,就必须再谈到另外一个我认为的未解之谜——甲骨文是怎么做到刻画得那么细微的?
在殷墟看到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实物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文字都好小啊!用“纤微”一词来形容不为过。
李硕的《翦商》中谈到考古发现文王的一间密室,他在里面用甲骨占卜,上面刻画的文字在今天需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做到在甲骨上刻画如此细微的笔画文字的?
首先,似乎没有证据表明当时有光学仪器辅助;其次,那个年代铁器还未产生,冶金主要是青铜,而制作的器物通常都是大件,那么,古人是拿什么样的工具在甲骨上刻画的呢?这种工具无论是什么材质,都必须既坚硬,又纤细。
这些困难,在文王那间光线昏暗的地下室里被进一步放大,但奇怪的是,文王的成果却是向相反方向实现的,即他刻出的甲骨文比通常还要小,还要细。这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张光直《商文明》中的这张插图我盯着看了很久。我觉得即使反复看,也不会厌倦。
甲骨文字、图形有种独特的魔力,我看的时候就在想象,当时的人,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由之前两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位人物,以及这张图下面的注释,我找到了这样一位来自日本的学者——白川静。

3、白川静《汉字的世界》

这套书我非常喜欢,细细地通读了一遍,收获非常多。
作者以甲骨文为窗口,透过文字构成,表达意象,来阐释、演绎遥远时代的人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
所以,它不单纯是研究文字的“小学”,更是一套还原殷商“生活世界”的“大学”。
这套书也解开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困惑:“家”,这个字,为什么是屋顶之下有猪(豕)?
其实,这个字最初屋顶之下画的是一条狗,这条狗是用来献祭给地灵的,即杀了之后埋入房屋的地基之中。
这是那个时代诸多“献祭”的其中之一。相关进一步讨论后续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