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调整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
3.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启示
4.对社会主义体制成果的借鉴
5.吸取1929——1933年经济危机教训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政策措施
1.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⑴特点:利用国家权利对经济加强干预
⑵重要方式手段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以西欧为代表)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日本为代表)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以美国为代表)
⑶影响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负面: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
2.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⑴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分散)—人民资本主义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②特点: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③影响及实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⑵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经营者革命
①原因:1.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2.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
②表现: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③影响:1)、“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改变了阶级关系,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矛盾缓和
3.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也属国家干预经济重要手段)
⑴物质前提
⑵资金来源
⑶内容:又单纯社会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⑷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⑸实质及影响: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评价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四.面对滞胀新调整1973年
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②出售部分国有企业;③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特别强调:
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