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该如何选题?以99式坦克历程为例
今天是圣诞节,又是星期五,我想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一天纵情狂欢。不过,我也要提醒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在庆祝圣诞节和元旦假期的时候,你们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准备了吗?
一谈到选题和撰写毕业论文,很多大学生都会感到背上发冷,毕竟随着论文查重(我们今年MBA论文已经是100%查重,3万字不得高于10%)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水平提升,很多大学期间“快乐学习”的同学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会感到头疼。
那么,有什么办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呢?是选择热门的理论前沿,奋发图强写一篇高质量的创新文章呢?还是紧随实事,写一篇侧重应用的论文呢?还是什么都不做,抱着“及格就好”的糊弄态度拼凑一篇复制粘贴的文章蒙混过关呢?今天,我们就来以中国研发99坦克的历程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才能选好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好文章,顺利毕业。

选题立意——要旗帜鲜明指出实际中的问题
论文第一件事就是正确的选题。一片好的论文,首先是题目要清晰而明确,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装甲部队面临的问题已经十分鲜明:我国唯一能够大量生产的59系列坦克及其发展型(69,79系列)已经远远脱离世界第一梯队,无法与欧美苏先进的豹2,M1和T-80系列坦克抗衡。

因此,考虑到武器的研发周期,我们国家很自然的对坦克研制团队下达了一个目标:确保坦克在2000年左右研发成功后,能够与2000年左右的欧美先进坦克同台竞技,这一题目自然是非常有实践价值的,毕竟没有人会接受一款“出生就落后”的坦克。

文献综述与研究成果汇总——选择同领域有代表性的文章著作的关键段落和论点作为支撑
论文选题立意完毕后,就需要搭设自己的文章骨干架构,其中一个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说白了就是从先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出研究脉络和理论支持,以为了自己的写作提供支撑,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也是重要的“凑足参考文献”的步骤。不过,文献综述不等同于大篇幅摘抄他人文章,更不等同抄袭他人观点,除了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外,任何观点只能作为“参考意见”,并不能直接引用为自己文章的核心论点——毕竟,既然已经有人的理论能解释你提出的问题,那还要你写论文证明它吗?
所以,对于武器装备的研发,同样需要“文献综述”。在99坦克立项之初,我们已经从一些渠道获取了一些参考资料,如我们熟知的罗马尼亚的T-72M坦克,和中欧蜜月引进的豹2样车。


我们知道,作为东西方阵营的坦克杰出代表,无论是T-72M还是豹2都代表着1980年代远超过59的先进水平。不过,具体来看二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T-72M立足于“旧车换新”,在整体制造工艺和T-55/62升级不大的情况下满足苏联(自用型为T-72和T-72A)和华约国家的主战装备换新;而豹2作为真正的欧洲第三代坦克的开山之作,其采用的高膛压120mm火炮,1500马力柴油机和双流液力传动驱动系统,时至今日都并不落后。可以说,苏联的T-72侧重于“承前”,而豹2侧重于“启后”。因此中国人在决定99坦克的技术指标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承前启后”,也就是基于T-72的火力系统和整车布局,融合豹2先进的动力系统和猎歼系统,设计一种全新的主战坦克。从这一点看,中国文献综述并没有如同印度阿琼一样盲目堆砌“专著期刊”,也不像朝鲜的“天马虎”一样引用过时的资料,还是比较好符合整体的选题方向的。

写作准备——日积月累,积蓄理论创作水平
有了明确的立意,找齐了基础理论材料后,就可以开始准备正式动笔写论文了。当然,要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创作功底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建设的文章架构必须完全服务选题,不得跑题,也必须建立在自己选择的文献综述之上,才能让文章严谨而不出问题。因此,为了写好最后的毕业论文,平时大学课程毕业的结课论文也需要好好下功夫,这都是为了最后毕业的储备。因此,在中国真正动笔开写99坦克这篇毕业论文前,中国人也开始在各种各样的项目上预热自己的各项内容。

在中国接触到豹2以前,国内接触过的最好的国外坦克就是美国M48和珍宝岛缴获的T-62了。在他们基础上,中国研发过WZ-122,122三液工程,69坦克等,分别验证了液力传动,滑膛炮等子系统,但那些系统并不完整,因此只能说是大学基础课的结课论文;一直到中国人摸到真的三代坦克——豹2后,中国人才开始认真的为自己的三代坦克准备。所以,中国人在WZ-1224开始对德国M车体动力系统和焊接炮塔的设计构想进行验证,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此后坚定了中国人转变车体总成设计的决心。
在验证了一些进口技术(如105炮等)的有效性后,中国人决定进行“小步快跑”,从试生产一批融入部分正在研制的三代坦克技术的坦克入手,并利用外贸市场,逐步验证自己的论文架构的有效性,这一时代的产品就是80系列坦克,从一开始的80式,一直到最后的88C式,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成功出口巴基斯坦的85-II AP坦克和后来成为96式的88C式坦克了。

85式主战坦克是中国验证125mm主炮的重要一个环节,它正式宣告125mm火炮从图纸进入生产,当然这一阶段的125mm炮还是对罗马尼亚的T-72M的2A46的逆向工程产品,只不过配备的穿甲弹并不是苏联的3BM22系列穿甲弹,而是中国引进M111 105穿甲弹后独立开发出的产品。同时,该坦克炮塔也是中国第一款大量生产的采用焊接工艺和复合装甲的炮塔,这代表中国坦克开始逐渐走出苏联坦克的设计囹圄,开始向着更加“西化”的路线发展。由于该坦克火炮性能出众,足以对抗印度引进许可证生产的T-72M坦克,所以巴基斯坦很快便采购了几十辆用于本国陆军。在此鼓舞下,中国的85系列坦克很快进一步发展,成为了88C式坦克。注意,88A,88B,88C实际上是独立的三个系列的坦克,都可以看做是国内摸索先进坦克陆上留下的“半成品论文”。



有了充足的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支持后,就可以进入到初稿论文的创作了。这时候,考验本事的时候到了。

论文大纲与论文初稿——不完美,但必须经历
没有人能够一次性写出符合毕业标准的论文,任何优秀的毕业论文都是几经删改,得到导师多次点评后写出的佳作。所以,为了最后交出一篇合格的论文,首先得先把你的念头写下来,整理成连贯的文章,交给导师点评。
中国在完成85坦克出口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论文正题的创作。在中国99坦克最终出现前,一款并不为00后军迷所知的坦克——90-II式诞生了。

90-II式坦克是中国在85-II AP上发展而来的准第三代坦克,原名85-II M,此时国产武器还保留着苏联式的命名风格,M代表“现代化”(如同苏联的AKM)。后来,为了体现自己是“全新”产品,故改名为90式,预计搭配英国CV12柴油发动机(挑战者2坦克)和法国ESM500传动装置(勒克莱尔坦克)所用,可谓是“中美英法苏”五常俱全的坦克。
除了采用英国发动机和法国液力传动外,90式坦克还开创了另一个先河:中国首款采用模块化附加装甲的坦克。这一来使得战地修复坦克更加容易,而且也更加容易提升坦克的附加装甲而不用“动大手术”,因此也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代三代坦克。不过,突然接踵而至的武器禁运使得它无法生产,因此中国不得不换为自己国产的设备。但就在国产设备还在试运行时,苏联轰然倒塌,随之而来便是苏联原各个加盟国的国贼大盗大肆甩卖苏联军火的狂潮。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苏联耗费60万卢布(折算为1980年的120万美元,相当于1.5辆XM1坦克或者豹2A1,到1990年因为美元购买力贬值而大约在300万左右)打造的T-80坦克被大肆甩卖,一辆T-80U/UD甚至只卖200万美元,而中国换成了自己设备的90-II坦克以当时人民币汇率计算还高达260万美元,结果90-II无一卖出,反而是中国人还去购买俄罗斯甩卖的T-80U,但仅采购50辆就不知为何终止了,此后只用于打靶和分析,而巴基斯坦也放弃了进口更多的85-2AP和90式坦克,转而去乌克兰搜刮他们退役的T-80UD坦克,这一买就是360辆。不过巴基斯坦买到手就发现上了当:其中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T-80UD居然是苏联时期就因不合格而丢弃在工厂的次品!在多次换货后,巴基斯坦总算是在2000年代配齐了这批T-80UD,但很快发现乌克兰已经没有能力生产新的T-80UD了,于是他们不得不回头找到中国,企图复活“人走茶凉”的90坦克工程。在巴方资金注入下,90-II以一个新的名字复活——MBT2000,巴基斯坦则称之为“哈立德坦克”。

相比于90式坦克,巴基斯坦在无法购进欧美发动机(因坦克需在中国组装,因此受制于禁运而不能购入欧美发动机),又不相信中国产1200马力发动机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换成和T-80UD一样的6td2两冲程水平对置柴油机。6td2的前身是T-64的5TDF发动机,该引擎历史能够追溯到二战德国Jumo 205和美国费尔班克斯垂直水平对置38D-8-⅛型船用柴油机(苏联的仿制型为2D100型柴油机),后者虽然来自于美国小鲨鱼级的潜艇发动机,但之后也在苏联的TE3内燃机车和中国巨龙、东风型内燃机车服役。比起四冲程发动机,两冲程水平对置发动机体积更小,功率密度更大,但弱点是热效率较低。不过,6TD2确实是那个时代中国唯一能够不受到军火禁运而买到的最大功率的外国发动机,而且和T-80UD通用,此后便成为了MBT2000和MBT3000的主发动机。


经过85式,88C式,90II式和MBT-2000的不断历练和完善后,中国论文初稿已经基本成型了。不过在提交最后的毕业论文前,很多学硕和博士的同学们还会面临“SCI发文”(有的学校降低为校级学报)的硬性要求,这个时候单独写一篇论文满足期刊发表已经来不及,那么最优的选择就是将正式毕业论文缩减篇幅发表到期刊上。因此,中国便以第三代坦克的火力技术和防护技术,搭配在80系列坦克验证的第二代动力技术,推出了ZTZ96式坦克,并且进入了大规模列装。

96式坦克是88C的发展型和量产型,从整体布局上看,96式坦克延续了中国59-88的动力布局系统,同时采用二代车体,防御能力比起59,69,79有较大提高,整体车体首上防御力约在400mm左右,和T-72基本相当;火力系统采用125mm滑膛炮,配备国产穿甲弹时威力足够摧毁T-72坦克。同时,由于发动机,底盘,火炮技术较为成熟,所以96式坦克在过去20年时间里一直是国内坦克的主力,支撑着庞大的坦克部队。因此这篇“缩减版”论文也确实成功刊发,并受到好评,这样毕业条件就满足了。
纵观90年代国内坦克的发展路线,会给一些不太了解坦克的军迷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却能发现,除去因紧急目的生产的59D等坦克外,所有的坦克——90,96,MBT2000,都是为了中国最终的毕业论文——第三代国产坦克而作铺垫的论文草稿。因此这些坦克看似“无疾而终”或者“缺陷不少”,但是它们确实是让中国坦克连贯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文成稿与预答辩——接受试炼,提前改变
当论文基本写成大纲,即将码字的时候,学校往往会进行预答辩以提升最后通过的效果,同时还会进行论文查重工作。当然,武器技术很少有被指责“抄袭”的,毕竟能抄到也是一门本事。在这里,查重就变成了武器的试生产和耐久性测试,为最终的量产型投产进行准备。而这个工程的产品,就是军迷嘴里的“9910”式坦克了。

“9910”“99一期”其实都是网上对于99样车的一些非正式的称呼,但官方文件并无这样的称呼。不过我们能够知道,就像预答辩时期的论文往往是“赶鸭子上架”的产品一样,99阅兵年的99样车其实也处于这个阶段。由于当时1200马力发动机研发进度落后(这也是识货的巴基斯坦人坚决不让MBT2000用国产发动机的缘故),实际上99阅兵车并未配上稳定的1200马力发动机,而且底盘也是从国内多个选型中找出来的堪用产品,比起最终服役的99式坦克要笨重而不可靠,而且也没上液力传动和先进观瞄系统。不过,尽管如此,它的完整程度仍然摆明了,它就是中国1980年开始的“三代主战坦克”的最终目标产品,并不是如同之前的85、90一样的“半成品”,或者96这样“删减发表版本”,它就是要最终毕业的论文正稿的初版。当然,如同大多数的预答辩论文一样,这篇文章很快被打回进行大量修改。因此当我们最终看到服役状态的99式时,已经是所谓的“99一期改”,也就是《沙场点兵》里出现的99式坦克了。

到了这一阶段,很多人觉得,既然99已经拿到了服役代号,是不是就可以“完工”了呢?其实还有一个关卡:论文外审和外审修改。

论文外审和外审后修改:论文完成最后修改的必由之路
在写出令自己和导师都很满意的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就要进入最近新增的环节——匿名预答辩了。我今年从天津财经大学MBA毕业时,很有幸成为第一批线上第三方平台匿名外审的毕业生。我们的论文电子版再去掉所有的含有人名、地名的敏感词后,会被提交专门的第三方平台,交给外部大学教授进行匿名评价,必须两名外审专家都许可答辩才可进入答辩,若一人不同意,则必须进行二次修改;当两人都不同意时,就只能申请延期毕业了。得益于本人导师的严格把关,我的文章第一次就通过外审,直接进入答辩。
不过军队对于装备的考核比起一般的硕士论文外审严格得多。ZTZ99服役后,很快就被投入国内重点演习——如《沙场点兵》的背景北剑2005演习的环境中接受考验。经过严格而漫长的考核,军队提出了大量意见:第一,受制于ZTZ99完成的节点,1980年代预定指标1500马力发动机只实现了1200马力发动机,而且还是传统机械传动,未达到实现等同豹2机动性的标准;125DTW穿甲弹杆长不足,性能只有约600mm穿甲能力,虽然超过了苏联3bm42,但对于美国已经服役的M829A2,A3和俄罗斯研制中的3bm59没有竞争力;夜战能力一般,可维护性一般,模块化装甲一般等等。在军方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后,国内兵工人立即开始了ZTZ99的改进工作,最终通过不懈努力,真正的第三代坦克ZTZ99A终于诞生了。


ZTZ99A坦克也被某些人称之为“99三代大改”,相比ZTZ99,它从里到外几乎都是新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装甲系统,火力系统基本上都有了不俗的提高,尤其是信息化设备大幅优化,在夜战,信息战表现远优于国内以前型号。因此,2010年以后进入公众视野拥有1500马力发动机,双流液力传动,先进装甲,先进昼夜间火控系统,先进火炮,先进信息化设备的ZTZ99A,才算是真正完成了1980年国产第三代坦克这个论文的题目全部论证过程,并成功验证结论的完整版论文。那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该进入毕业答辩了。

毕业答辩——迈向毕业的最后一关
毕业答辩是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公认的学历和学位的最后一道环节,也被认为是毕业中最为神圣的时刻。一位大学生拿着自己艰苦写作的论文,最终获得评委的认可,这才是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涯的句号,然后就会迎来毕业典礼和授予学位的仪式。对于武器来说,完成了所有的设计,但最终倒在“答辩”的武器也不在少数,有的是“毕业就已经落后”(如中国80式冲锋手枪),有的是“花里胡哨缺乏实用性”(如美国YF23),还有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海狼级潜艇),因此,最终标志着国家认可武器性能,授予“学位证书”的标志就是武器进入大规模量产。
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内坦克并不完美的现状,和海空军优先发展的国家政策,国内除了96式坦克为填补大量59退役空缺而进行大量生产外,绝大部分的坦克产量都不足500台,甚至到了2020年,新疆军区还有不少59,88等坦克服役。但是,自从2015年ZTZ99A正式被认可其性能后,其生产速度明显加快,从过去每年不足50辆很快站上每年三位数,目前基本上以一年换装一个重型旅的速度快速铺开,让中国真正意义实现坦克部队的现代化。通过这个产量可以分析,国内确实是对ZTZ99A比较满意,授予了其“毕业”进入“社会”的“合格证书”。从这个最终的结果看,我国军工人长达40年的奋斗,终于是让自己合格的从“坦克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学位,让中国坦克不再只是仿照外国人的设计,而真正拥有了自己设计坦克的能力。如今,我国以ZTZ99A为新的起点,设计了全新的ZTQ-15轻型主战坦克,和利用99A技术改进的96B主战坦克,可见中国在99A上取得经验不但是有效的, 还是可以复制的,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和实际影响的宝贵成果。


结语 毕业论文要心平气和去对待
如今,很多大学应届生撰写最终毕业论文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很多人开始了发愁。但是正如本人本篇引用的国产坦克发展之路说明的那样,没有任何人一开始就是注定会成功的,在写论文也是一样,不写出几篇废稿,不被导师打回几次,都很难把自己的思维整理成连贯的书面语言。因此被导师否定自己的开题报告,否定论文初稿不要灰心丧气,也不要以“复制粘贴”的错误态度面对毕业答辩这样的神圣过程,那只会让你的大学四年变得黯淡无光。因此,心平气和,找好思绪,写出一篇好文章,才是对得起自己离家四年的大学生涯的最终产品,也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