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
道德,是一种由绝大多数人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同处所制订出来的一种规则,而道德分为大众道德和小众道德,大众道德这种准则会随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环境变化,小众道德的准则则会基于自身与大众之间的差异性而随之变化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迫使人们意识到需要大众道德,每人一开始得到的世界资源是一定的,一开始由于人们普遍的共情心理,使得人们有了一个大众道德,最开始的大众道德仅仅基于共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资源不断扩大,也因为世界资料不均等的分配,使得每个人都会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了阶级的产生,阶级的产生导致了个体道德开始走向俩个角度,最终因为共情所产生的旧道德无法约束限制大多数人,所以产生了斗争,而斗争会导致意识形态兼并,导致人们普遍的道德随之再变化,这就是把小众道德推及成为大众道德的过程,新的大众道德会与个体原本自身具有的小众道德融合形成新的小众道德,在这种本质上还是大众道德的约束下,人们开始有序的发展生产力(斗争只是推小众道德为大众道德,人类发展生产力是历史必然趋势),从而还是会产生差异,差异的必然存在决定着斗争的必然存在,此外差异和斗争并无实在联系,随着生产力进入到一定深度,为了实现阶级利益和维护出现了国家,从而出现了道德的副产物,法律,法律是为了稳定社会环境,使立法者以及通过法案的得益者的个人道德得到稳固所产生的,法律与道德仅此关系 所以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1.尽管社会的阶级不同,立场不同,但只要具有同样的文化,经验,民族,就可能拥有相同的道德 2.各个民族的道德准则是不相同的,即便有相同的立场和阶级,但由于他们受到的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了道德在各个民族之间具有差异性 3.道德具有多数原则,道德是绝大多数人所共同的意识形态,而当一个道德不被多数人所认可,必将发生意识形态的兼并和斗争,从而产生他人认可的新道德 4.道德对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人作用不一,比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所信奉的道德不一,也就是准则不一,再比如民贵君轻和忠君爱国,就是俩个阶层俩个角度去阐述道德 个体道德那又是如何自然形成 最开始的个体道德源自父母的教化,个体的思想首先源于父母的符号语言的音,父母的打或是骂形成了符号禁止,父母的夸赞形成了符号许可,这便是最简单的个体道德,此时的个体道德没有自己的思想,父母便是他唯一的凭证,当个体能不依靠父母的思想去认识社会,便形成了模糊的个体道德,此时个体道德的核心归咎还是在个人与他人差异性,由于此时的语言对刚认识社会的孩童没有形成符号化的认知,也就不会去形成思想,所以此时个体道德只能说以自我为中心对这个社会开展认识,所以此时个体的道德就是认识如何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在他所认识的阉割社会里生存,比如抢夺别人玩具,比如缠着父母买吃的,所以这时候的对于孩童的大众道德还是最原始的共情,同时因为没有思想的缘故,所以小众道德不会与大众道德互相作用,影响,不矛盾但也不作用,之后小众道德在个体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是不断认识到自身与他人差异的过程,只不过孩童所能认识到的差异性只有物质,并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