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峰历练真英雄——电影《攀登者》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是什么

《攀登者》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它的故事背景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北坡要比南坡气候更恶劣,更险峻,被称之为“连飞鸟都飞不过去”的山峰)。但是这次登顶,却因为在夜间无法拍摄清晰录像和放在山顶的证物无法被找到,真实性遭到了国际质疑。在沉默了15 年后,经历了各种动荡波折的中国攀登队,终于在气象学家和政府的组织帮助下,集合李国梁、杨光,潘多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珠峰……
1960年攀登珠峰虽然遭到一些国际舆论的质疑,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件事历史和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体育或商业娱乐性。60年代,除却与邻国频频爆发的领土争端,新中国还面临着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国外中印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中苏边境战争等大型战役的考验。在内忧外患交织下,1960年,在经历2天不吃不喝的连续攀登后,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独创“搭人梯”,最终登上陡峭的珠峰最高顶,这无疑是中国壮举和人间奇迹,极大鼓舞了国内人心,在国际上证明了新中国的实力,证明了中国人民非凡的毅力与勇气,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
没有人留下这一幕的任何影像资料,今天的我们也无法想象,缺氧、寒冷、饥饿、干渴、无光的情况下,处于极限负荷的三位运动员到底是怎么抵达顶峰的,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只有亲历者若干年后的回忆片段。

2010年,贡布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忆相当平静,他说:“岩石是黑的,虽然有一些雪,但还是看不清楚,这么着走了两三个小时,眼睛也适应了,这时候已经接近最顶峰的雪坡了。我们就顺着雪坡往西走,王富洲问我,到了没有,我说还没有。我们就一直这么走,估计这时候已经半夜两三点了。王富洲问我,到了没有,我说,“到了,再没有地方走了,再走就下去了”……

这些真实的片段被嫁接进了电影故事中。《攀登者》的故事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式,主要讲述的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的事件。除却选用一些真实片段做主线骨干外,《攀登者》还虚构了两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作为副线填充,使得故事骨血丰满,在15年漫长的时间跨度里拥有了人性、情感和记忆的连贯性和积累,更有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力量。
而作为电影第一男主角的方五洲的原型,有人说是王富洲,也有人说是其他人。总而言之,这个虚构的人物身上凝结了很多真实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王富洲不仅是1960年实现珠峰登顶的突击队长,他也指导组织了1975年潘多等人的登顶珠峰。而吴京的演绎,完美再现了专业攀登队员的矫健身手和坚强意志。

胡歌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杨光”原型是夏伯渝,他在登山中因为帮助队员而小腿截肢。2018年,69岁的夏伯渝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山珠峰的人(在片尾有关于他的一个片段。大家真应该去看看他的履历,一个无脚登山队员,43年来对珠峰发起来5次挑战,与癌症斗争了21年,真的是意志力非凡的一个人)。

参与1960年和1975年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员们,一战成名,在严酷挑战下作出了极大牺牲,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疑成就了中国登山史上绚烂华章和不朽传奇。

电影《攀登者》精心融合了很多历史事件和真实情节,而在一些动作设计和场景美学上(比如吴京在废旧工厂里飞身攀岩),真实又惊险刺激,明显带有电影监制徐克天马行空般的“武侠”风格。
人生之路,总有一座又一座高峰,它们既是困难,也是机遇。虽然攀爬时充满艰辛血泪,但超越它们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与伦比。险峰历练真英雄。人就是在不断攀登和超越外界时,建设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成为强者,渐渐拥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胸怀,这些在方五洲的成长和成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只有学会跟“天时地利人和”合作,才有可能把握住“珠峰空窗期”,完成登峰。迎风而上或硬碰硬,只能换来惨重的代价,就像李国梁(井柏然饰演)带领的登山队,急于求成,结果遭遇了十级大风,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的估判要比盲目突进更有价值。在多次登山受挫后,方五洲学会了跟气象学家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谨慎去选择时机,最终顺利登顶。事缓则圆,要学会寻找时机和摸索规律,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哲理。
见过珠峰,方知世间山外有山;不断攀爬和突破自我边界,才能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大概就是攀登的乐趣,亦是生之乐趣。世上有平路亦有崎岖,人生有苦亦有甘甜,而这一切,成就与构成了我们非凡又精彩的历史和生活(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