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金币和安团的情书
自 2021 年 11 月份中旬偶遇安团的现场视频以后,个人的空闲时间全都给了安团。我为主题多样、以小见大的金币儿歌所着迷,为安团自由律动的舞台姿态而感动,为个性化和层次感兼具的演唱风格而上瘾。
真的好羡慕这群能够与音乐相伴成长的孩子。成年后的音乐人以自己的音乐技艺去创作主题丰富的儿歌,金币赛和安团搭建了一个能够实现大面积传播的舞台,孩子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参与了美学价值的创造过程。
在这里,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我对金币和安团这套音乐价值创造机制的观察和思考。
主题多样的原创儿歌
动物叫声是金币歌曲中常用的元素,《鳄鱼怎么叫?》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学动物叫,其实是成长过程中,孩童通过模仿来认知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将这种元素运用到歌曲当中,不仅仅是有趣,也是在鼓励孩子们顺应自己的好奇心,去与外部世界展开互动。而在另外一首运用了动物叫声元素的歌曲《我要唱出自己的音符》当中,主题更进一步,在鼓励孩子们发现自然界中不同动物叫声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重视自己声音的独特。
《毕娜奶奶的宽面条》和《素食僵尸》则将视角指向了日常饮食,前者是面对来自亲人的家庭美食的欢快心情,后者却是孩子们面对蔬菜时受到未知和恐惧驱动在内心上演的一场冒险的外化。
《安静》和《书呆子达芬奇》两首歌是在生活场景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构建。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嬉戏打闹,吵闹是一种常态。《安静》一曲直面这个问题,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进来,在音乐的规则下化「喧闹」为「优美」,展现了孩子们身上的多样可能性。《书呆子达芬奇》塑造了小有成就、略有独立倾向的孩子形象,但他依然与不停念叨的母亲有切不断的联系,孩子与父母的联结感全都写在了琐碎的生活日常当中。
金币歌曲虽然是面向儿童创作,但在亲密关系的主题上并没有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在《冒牌的蓝王子》中,向孩子们传递着独立自爱的态爱观。在《彼此相爱的爷爷奶奶》中,基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祖辈那份历久弥新的爱情。
这些只是基于个人收听量和理解对于金币歌曲的一份样本有限的主题总结,但已经可以看出金币歌曲普遍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出发,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孩子们是世界新生的希望,所有人都期待着孩子们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孩子们的世界远比想象的复杂,他们也需要不同主题、不同视角的歌曲去帮助他们认知世界、表达自我。
自由律动的舞台姿态
更为普遍的一种合唱团风貌,是严格控制表演者舞台姿态,达成整齐划一的效果。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风貌,一部分是因为合唱团参与表演的场合是正式和严肃的,特地作此要求;另一部分或许是有意控制舞台上除声乐以外的元素显露,帮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声乐层面,去仔细体会一首首歌当中的声乐构建。
虽然安团也拥有统一的制服以及为了舞台效果而设计的集体动作,但是团员们随着音乐节奏而自由律动的舞台姿态并不受到限制。整齐划一的舞台风貌有其形成的相关因素,而安团自由律动的舞台姿态仍然与金币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金币儿歌赛是以儿歌创作为核心的作品之争。虽然金币领唱和安团是舞台上的实际表演者,但是比赛的压力更多是在作者一方,孩子们只要充分发挥即可。排除了求胜心理的影响,孩子们在演唱音乐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进入享受的自然状态,具体的表现就是身体随着音乐自由地律动。再加上金币赛是依托于电视播出的节目,尊重孩子们自由律动的舞台姿态,也适应了电视播出的需要。
个性化和层次感兼具的演唱风格
金币歌曲的领唱面向意大利全国开展海选,而歌曲本身出于增强歌曲表现力和现场稳定性的考量,会编排成为「领唱+合唱团伴唱」的形式。这样的编排,使得金币歌曲受到领唱个性化声音和个体演绎特点塑造的同时,也兼具了来自合唱团的力量和层次。
不过,「领唱+合唱团伴唱」的演唱编排也有其弊端。领唱的个性化声音和个体演绎特点,与听众自我意识相结合形成的音乐形象是如此深刻,往往会影响到听众后续欣赏金币和安团(作为一套有活力的音乐价值创造机制)的整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