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认识论)——先验感性论1
至此,我们已经将绪论中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生前提、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及第一讲——康德哲学的形成及结构悉数讲完。进行了两讲的铺垫之后,我们已经有能力对康德再做进一步的了解了,整个第二讲,我们围绕康德的认识论——先验感性论开始进入康德的世界。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一切知识,如果一方面必须是要能够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另一方面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那就必须有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总问题,我们分成两个大部分——要素论和方法论,要素论包括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部分。我们也分成四个环节,四个阶段来看,一个是纯粹数学何以可能(先验感性论),一个是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先验分析论),一个是以往的形而上学作为一个自然倾向是何以可能的(先验辩证论),最后就是建立起未来真正的形而上学,这种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先验方法论)。
一、感性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感性是经验的来源,没有感官,你的经验怎么来的?只有通过感觉,通过知觉印象,所获得的知识,才能称作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我们通常认为是和理性知识分开来看,理性派无非就是强调理性知识,不需要经验和感官;而经验派,无非就是要强调感性的经验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理性呢,倒是可有可无。康德就是要把所有的互相冲突,相互矛盾的成分调和起来,形成一种体系。所以康德一方面强调感性,另一方面呢,也强调知性和理性。他有一个观点,一切知识既离不开经验、感性等后天的东西,也离不开先天的东西。如果一个知识只是后天的、感性的东西,那么它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如果一个知识只是先天的、知性的和理性的东西,那么它是不具有实在性的,是空的东西。所以康德有一句话叫做:“直观无概念则盲”,直观没有概念就是盲目的。概念是从知性和理性来的,没有先天的知性和理性,组成的知识是具有盲目性的,只有感性知识;“思维无直观则空”,思维没有直观的东西,没有后天的东西,那么只能是空洞的。思维是通过知性和理性来进行的。他在这样一个规定里面,所以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组成的。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所以他要调和理性派和经验派。
康德有一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句话听起来很难理解,为什么都是“开始于”经验,也就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来的;但是他反过来说,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本身当然是后天的,所有的知识都离不开后天的经验。但是,你一旦开始,就一定有一些先天的东西被使用,没有这些先天的东西,也无法从经验开始形成知识。比如说我们对感性材料的一种接受能力,如果你没有这种接受能力,你又怎么能感受呢?而这种接受能力是先天的,接受能力不是说后天才获得的,人的感官的感觉能力还是后天获得的,但是人具有一套接受感觉内容的先天形式。
那么从先验感性论开始,这就是康德认识论的出发点。为什么要从感性开始?因为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开始于经验当然要从感性开始。什么叫先验感性论?感性在我们看来是后天的,通常认为感性都是后天的,感官嘛,感官所能接受下来的东西那不是后天的东西嘛,但是为什么有“先验的”感性论?说明康德有他独有的认识,比如我看到一朵红的花,那么红的这一种感性认识,它里面有没有先验的成分呢?就是时间和空间,你不能通过感觉来感觉到时间和空间,它是先天的,如果没有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广延,我们怎么能看到它呢?你不能说有一块不占空间的红色,你不能说我看到了一瞬间的红色没有持续。一旦开始了经验,开始了感性,在人们用感官后天的获得的感性认识中,都是由于人们有一种先验的能力,也就是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后天的东西康德不讨论,他只讨论感性的形式,就是它的先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