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C2(3);绿色膜电位荧光探针
DiOC2(3)(3,3'-二乙基氧杂羰花青碘)是一种用于测量膜电位的荧光探针。 DiOC2(3) 被用于通过使用荧光发射比检测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菌活力。荧光:λex 444 nm, λem 512 nm 磷酸盐缓冲液/SDS pH 8.0;λex 480 nm, λem 505 nm 乙醇溶液。DiOC2(3)属膜电位慢反应探针,常常用于细菌的膜电位检测。DiOC2(3)本来发绿色荧光,当膜电压增高时,染料分子在膜表面富集,光学性质改变,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这一现象,对应于相应比例,可测算膜电压变化。
图1.DiOC2(3)化学结构
DiOC2(3)产品特性
外观:橙黄色固体
胞内分布:细胞膜 & 脂质
Ex/Em:482/497 nm (MeOH)
溶解性:溶于DMSO,DMF
保存:4 ℃,避光保存
使用案例
图2.快速后移位(受精后40-45分钟)。(A)来自延时共聚焦系列的图像:通过受精卵的中段,其动物 - 植物(v)轴和后极(p)在图形的平面上。线粒体用DiOC2(3)标记以可视化肌质(绿色)。减数分裂完成后,肌质分布为杯状皮质下层。三分钟后,肌质域的中央部分开始折叠。当中心体区域(c)变成盘状时,肌质继续折叠(28至37分钟)。肌质撕裂(箭头)。大部分肌质被吸引到未来的后极和卵子的中心,因为紫菀与原核一起向卵中心移动。在后移位过程中发生撕裂后,一些肌质仍保留在胚胎的未来前侧(a)上。巴,20μm。 (B)在延时视频显微镜中观察到肌质(绿色)。虽然大部分肌质集中在未来的后极区域(p),但肌质的腰带存在于卵子周围的皮质下位置。巴,20 μm。 (C,D) 延时共聚焦系列的图像(中值部分)。用DiIC16标记的内质网显示为红色。用DiOC2(3)标记的肌质显示为绿色。(C)皮质ER结构域(白色箭头)被观察到为肌质和质膜之间的斑块。肌质和皮质ER逐渐同时向精子紫苑(A)向胚胎的未来后极(p)移动。大部分细胞质ER结构域积聚在精子紫菀的中心(A)。(见Speksnijder等人,1993年)。(D)在后移位阶段通过受精卵后极区域的连续共聚焦切片(2μm)。该序列从受精卵(p)后表面的放牧部分开始,并通过肌质(m)向卵中心推进8μm。皮质下肌质(绿色)被从星体区域延伸到皮层的ER(红色)走廊穿过。比例尺:20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