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鹅鹅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023-01-13 14:28 作者:你好历史旗舰店  | 我要投稿

《中国奇谭》是2023年开年第一个火爆的IP,传统国画的骨架搭配现代审美的画风,神话故事背景下真实日常生活的展现,这让这个系列的动画立刻受到了大众的追捧。

尤其是根据魏晋小说《续齐谐记·鹅笼书生》改编的第二集《鹅鹅鹅》,更以其中国水墨+哥特风的画面,搭配富有哲学情趣的故事,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鹅鹅鹅》究竟讲了什么?且听小历为你解读。



在这之前,我先说个001号讲解员张国立铁齿铜牙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段子——鄱阳湖谈鬼。

说有个书生夜泊鄱阳湖,遇到几个同乡行人在聊鬼故事。其中有人说自己也曾跟一个读书人聊过鬼的事情,他自己很讨厌鬼怪,但那个读书人却反驳说世上也有风雅的鬼,他还跟这鬼一起讨论过诗词歌赋,只可惜本想和这鬼多聊两句,它却变成一阵风消失了。

此人觉得这读书人性格洒脱,想着交个朋友。没想到一阵风过,读书人也消失了,原来他也是鬼。书生听这同乡说的兴起,便跟大家开玩笑,“你看这人把鬼故事说得这么精彩,说不定他也是鬼呢?”

谁料在座的人们突然目光都看向了书生,随后都化成风消失了。

很熟悉的一环套一环的故事结构对吧?

其实鹅笼书生的故事早在魏晋时期就写成了,但直到将近一千年以后的明清时期,这个故事才开始受到广大才子们的追捧和大量仿写。《聊斋志异》、《虞初新志》,甚至含有大量开车情节的《灯草和尚传》,都用了这个典故。

大明才子王世贞将它编入自己的《艳异篇》中,以“香艳放纵、怪诞离奇”定义这篇小说;清代的金圣叹则极力推崇它,“一人背后又引出一人”的叙事方式;袁于令对它评价最高,“传奇者贵幻”而这个故事“恍惚不可方物”。

“鹅笼书生”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中,都喜欢突出 ‘以幻为真’。幻这种文化形态与怪力乱神等杂糅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一种审美意识和文学结构手段。


所以如果你看着觉得云里雾里,但又似有眉目,那就达到了这类文学作品的目的。


那么我们来说作品本身首先说个彩蛋,动画中出现的瘸腿公子为什么是只狐狸精?其实它是导演对上美影经典动画《天书奇谈》的致敬,用了里面瘸腿狐狸的梗,并没有什么“深刻内涵”。


影片对于原著最经典的改动,是将故事主角从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的“你”。“这里是你走失的山”,原著中并没有提到“走失”,而这里放在了开场强调。那么既然“你”走失了,记录这个故事的人又是谁呢?

幻境从对“你”这个概念的解读铺开,娓娓道来后面的故事。



作为一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故事,“你”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你要去送鹅。这条路可以物理上的路,也可以是你的人生路。这个在前后两条路都堵上你的狐狸,让你进退不得的公子,叫做“成长”。

成长不可避免,推动你往前。成长可以进到鹅笼中,你感觉不到他的重量,他却可以违背物理法则给你从悬崖边推上去。

成长是不完美的,所以它受伤了拦在路边。而第一次面对成长的你,自然有着惊惧、兴奋,你觉得你不是从前的你了,你回想起猎人说的话,这些话可能是“过来人”给你的经验。但还是失去了控制,去了“成长”希望你去的山。

到达目的地之后,你也成长到了一定阶段。虽然你仍然迷迷糊糊,但它还是给予了你回报。你隐约还记得猎人的话,不知道该不该拿,担心会越陷越深。

你靠着本能想着浅尝辄止,但你发现这一口酒,就让你无法收场。


成长本身除了身体上不完整之外,心灵上也是欲壑难填,虽然有着荣华富贵,但却有“求不得”之物,于是有了层层套娃。

这里是魏晋时期佛教流行,于是将 “芥子纳须弥(芥子:芥菜子;须弥: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大山)”,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佛教观念在文章里进行了反映。

“虽与书生结要,而实怀怨”

“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

正是这些怨恨、不专一,他们才会寻找新一段感情,下一任恋人,借此慰藉自己在上一段感情中受到的伤害。可是有谁敢确定自己的恋人是否也和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贰呢?于是才会有不愿停下来的吞吐情节,荒诞之余,也让情节更加的曲折幻化。

不过如果只是当成爱恨情仇,那就有点脱离原文的背景了。

其实这段正是原文成书时,魏晋大众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因为我们现代人很难感受乱世的人间别离,所以就用了情感这个最好理解的例子。

也是为什么B站的@天师道的白山正 老师,解读这个公子是“欲望”的化身,而我却更愿意将它称为“成长”。我觉得欲望尚且可以忍耐,但成长是不可逆且无法逃避的。欲望是勾着你往前走,而成长是推着你向前行。

这正是小说所在的魏晋时代的悲哀,门阀争斗杀戮,朝不保夕。只要你想活下去,就必然要掠夺他人的生存空间,你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

但当你获得一夕之安寝后,又要担心对方会不会寻仇?会不会有新的仇恨诞生?这是魏晋乱世的可怕之处,因为此刻你发现,天地就是一个鹅笼,你根本哪也去不了。

无间地狱


剧情向前推进,在一环套一环中,你遇到了心爱的姑娘,但最终一念之差,你们却没能在一起。

这里我直接引用导演的说法


面对这个人心变幻的考验,我们最真实的表现就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最后把事情给耽误了,然后开始追悔,并且还觉得自己好像曾经沧海,我们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自我,没那么大能耐,一点也不潇洒,但很真实、很可爱。


最后你看破了成长,它也把你推向结局。你纠结、难过,发现三只鹅都没了。但经历完这些情绪后,你觉得好像没有结果也无所谓,哪怕你连个耳环都没能留下来。就像你回首多年前的某段情感或者某个瞬间,可能那几年里,你都因此而纠结,但总有一天,你会看透这些。

此时你已经不是笼中的鹅,而是山中的飞鸟了。

不过虽然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评论,但导演的采访中也明确表示


“我不会说《鹅鹅鹅》的主旨是什么,因为这样就成了一个标准答案,这会扼杀大家的想象,也违背了我做动画的初衷。”


其实这类中式故事都有一个特点,无论你在什么年龄段,你都能“看懂”并且隐约有些自己的体会,但随着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总会在这些故事里读出新的内涵。

就像我们小时候看葫芦娃,就觉得是个降妖除魔的故事。


但你长大后再看

大娃力大无穷,却被金元宝压倒,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二娃心灵清澈千里眼顺风耳,那就飞沙走石流言蜚语迷惑住他。

三娃刚正不阿,那就给他穿小鞋使绊子。

四娃能喷水,那就给水里下毒,泼脏水。

五娃刚烈如火,那就让他烧一锅饭,陷入到利益分配的琐事中。

六娃隐身逍遥自如,那就带上尾巴扣上帽子。

七娃的宝葫芦,直接从内部用虫子攻破。


你以为是故事,其实是人生。



这就是中国奇谭,或者说中式故事的魅力所在。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遇已是曲中人。

就像有些诗句要趁年纪小记性好的时候先背着,哪怕你一时理解不了,将来它们也会在你生命的某一刻主动找到你。

所以《鹅鹅鹅》的解读,不用拘泥于什么。可以是爱情、可以是成长、可以是欲望,只要符合你的人生经历就好。

“我”、“鸟”挤在一起就是笼中之鹅,现在你长大了,也跟书生走了一路。

于是“鹅”分开了,才能变成动画最后遨游天地间的“我”和“鸟”。



《鹅鹅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